蘇聯核潛艇起火沉沒,30年後核洩漏超常態10萬倍,700年無法消除

近日,俄媒公布一組圖片,展示了1989年沉沒的蘇聯海軍核潛艇“共青團員”號的殘骸,該艇沉沒時搭載有兩枚核魚雷。上世紀90年代初已經發現了核洩漏的跡象,俄羅斯當局也對艇體破口進行了封堵處理,但可怕的是,最近的探查結果表明,在沉沒30年後,殘骸附近的輻射水平比正常值高出近10萬倍!

按贊本專頁獲取更多軍事資訊 ==》 軍事看看看

殘骸照片,司令塔上還可見紅海軍標志(上),被炸開的艇體(下)。

時間倒回1970年代,美蘇冷戰進入白熱化階段,蘇聯急於擴大遠洋艦隊實力。因此,作為遠洋艦隊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海軍自然不遺余力的推動核潛艇的發展,服役總數甚至一度超過美國,“共青團員”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研制的。

“共青團員”號屬685型,北約代號“麥克”,是蘇聯第三代攻擊型核潛艇。該級艇只建造了一艘,於1978年開工,1984年8月1日編入北方艦隊。最初沒有正式名稱,只有代號K-278,1988年8月,因其創下1020米深潛世界紀錄被特別授予“共青團員”這一榮譽艇名。圖為“共青團員”號在水面航行,攝於1986年1月。

在蘇聯海軍看來,核潛艇的設計重點應該放在增加下潛深度、增強隱蔽性和提高航速上,以便躲避美軍的反潛攻擊並追殺美國核潛艇。從客觀上來說,60年代末蘇聯工業已經可以大量提供高強度鈦合金材料,它具有密度小、強度大、無磁性、耐腐蝕、易加工等優勢。685型便是蘇聯第三種鈦合金核潛艇,由於采用了諸多先進技術,實驗性質十分濃厚。

蘇聯是世界上唯一服役鈦合金核潛艇的國家,但成本高昂使得裝備總數較少,只有4型13艘。例如,661型鈦合金核潛艇,綽號“見血封喉樹”,水下速度可以達到44.7節(上)。705/705K型鈦合金核潛艇,綽號“天琴座”,到現在依舊是蘇俄核潛艇中滿編人數最少,機動性最強的(下)。

685型采用球形艇首,水滴形艇尾,雙殼體設計,外形形似一枚魚雷。艇長117.5米,寬10.7米,水下排水量8500噸,乘員64名。外側耐壓殼和核反應堆、散熱器、各種管道和閥門均由48-T型鈦合金制成。這讓該艇的設計最大下潛深度可達1250米,為世界核潛艇下潛深度最大者。

685型兩視圖。

艦艏的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也全部由鈦合金制成,一般裝填兩枚SAET-60M魚雷,兩枚SS-N-21潛射巡航導彈和兩枚VA-111“暴風”超空泡魚雷,可在任何深度,任何速度下發射。

動力系統的的核心是一座OK-650-B-3型壓水反應堆,它是蘇聯第三代潛用核反應堆,內含199根UAI3型燃料棒,共160千克鈾235燃料。輸出功率約為5-6萬馬力,可以實現水中30.6節高速航行。

該艇的秘密武器:VA-111“暴風”超空泡魚雷。通過頭部裝置(銀色)在雷體附近產生氣泡層,極大減小水中阻力,讓該魚雷可以以370千米/時速度航行,想躲都躲不掉。由於采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作為動力,所以名為魚雷但更像是一種“水中火箭”。

為了增強生存能力,該艇在設計上下了很大功夫。全艇分為7個大艙,每個艙室的空調系統都具備空氣過濾能力,配備了遙控救火站、閉路電視監視系統和三個救生艇。還特別辟出第2和第3艙作為“安全區”,進行特別加固並於其它艙室分開。如果連救生區域也失效了,在2號艙上方的司令塔裡還有漂浮救生艙,最大工作深度為1500米,可以讓艇員逃到水面上來。總體來說,全艇儲備浮力達到約36%,抗沉性還是不錯的。

但天底下並不存在萬無一失的設計,“共青團員”號和其它潛艇一樣,最怕的就是火災。

不久前的俄羅斯潛艇發生事故,據稱就是由電氣火災導致的。

1989年4月7日,“共青團員”號在挪威海進行演習。11時3分,觀察到7號艙溫度驟升至70攝氏度以上,軍官們意識到已經發生火災,遂下令控制火勢,但已無力回天,損壞的氧氣閥門成了爆炸源,滅火系統相繼被炸毀,壓縮空氣從破洞中噴湧而出,整個7號艙成了一個巨大的“火焰噴射器”。之後,火勢繼續向其它艙室蔓延,艇員則在缺乏滅火防護的情況下奮力撲救,有的人臉上沾滿了已經融化的防毒面具碎片,血肉模糊,有的人被有毒氣體熏倒,而有的則直接被火球拋起再落下。

出港前檢查時,已經發現7號艙的氧氣調節閥存在故障。但任務要緊,並沒有及時處理,埋下了隱患。圖為“共青團員”號。

所幸,艇員一邊撲火,一邊利用剩余的壓縮空氣成功浮上水面並放下救生筏,還與指揮部取得了聯系。很快,除7號艙外,其余艙室的火勢均已消退,幸存的艇員們在刺骨的寒風中等待救援的到來。

16時24分,正當大家以為終於得救時,7號艙突然發生爆炸,堅固的鈦合金艇體也撕裂開來。艇內進水,艇尾朝下,艇頭朝上沉向海底。此時艇上還有包括艇長在內的5名艇員正在處理機密文件,雖然他們及時進入漂浮救生艙,趕在滑向更深的海底前成功與潛艇脫離上浮,但在接觸海面的瞬間,漂浮艙艙蓋因內外氣壓不均猛地打開,1人被甩出艙外得以生還,其余4人瞬間死於氣壓失衡,隨著漂浮艙沉入海底。

18時20分,蘇聯水面艦隊趕到,幸存者被救起運往摩爾曼斯克接受救治。在這次事故中,69名艇員僅27人幸存,死亡的42人中只找到19人的遺體。

海軍本來計劃建造兩艘685型,第二艘作為太平洋艦隊的移動指揮部,但因資金不足未能實現。此時的蘇聯早已內憂外患,四面楚歌,裝備保障水平低下、人員訓練不足也是導致此次事故的潛在原因。圖為“共青團員”號。

事後,在挪威政府的強烈要求下,蘇聯派出“和平”號深水探測器對潛艇殘骸進行探查。1989年6月,在海底約1685米處發現了殘骸,通過數次水下作業,在魚雷發射管管口附近和斷裂艇體等,共計9處洩漏高危部位鋪設了由橡膠和鈦合金制成的隔離板。

但事故原因卻始終無法查明,最有可能的解釋是艇上電氣設備起火,附近易燃材料被點燃,導致高壓空氣管線破裂,極大助長火勢蔓延,並最終促成了潛艇的沉沒。

該艇下沉前,反應堆已經關閉並沒有損壞,但是海水腐蝕力極強,1992年5月,俄羅斯探查隊發現艇上出現數個長30-40釐米的裂縫,預計反應堆散熱系統已經出現破損,但次年8月的探查結果卻認為,海底對流較小,污染不會擴散。這次探查的范圍只局限在魚雷發射管前方6米內。

1994年至1995年間的數次探查中又發現了新的裂縫,並確認發生了核洩漏。俄羅斯則繼續封堵破損,並在1996年7月宣稱已經解決了問題:“預計到2020年代前都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而該艇的沉沒地,為挪威重要的漁場。事故後不久,日本政府考慮到輻射,就大大減少了從挪威進口沙丁魚的數量。為此,挪威政府緊急成立探查委員會,持續監測沉船附近海域的輻射污染,結果並未發現明顯污染,這才暫時保住了聲譽。但不可忽視的是,這次沉船事故可能造成的環境損害或許將持續700年並造成數十億美元損失。

俄羅斯並非沒有考慮過打撈,但在如此大的深度下打撈殘骸,風險極大,已經斷裂的艇體可能在出水過程中再次開裂脫落。而且預計費用將不低於10億美元,俄羅斯也無意去碰這個“爛攤子”,計劃蓋一個“石棺”,像切爾諾貝利那樣封住了事。“共青團員”號可能就會像現在這樣永遠地留在海底了。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