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子如殺子,九大慣子特征,家長仔細看看!

前段時間,女子當街扇母親耳光,遭路人踹倒的視頻引起熱議。

據悉,原因是該女子經常在外不歸家,事發當天剛好在樓下被附近熟人看到,便打電話給其母親。

母親下樓後與其交談,沒說幾句,該女子便動手打她母親,扇了好幾耳光。

事實上,當下像這種孩子打父母的事例已經屢見不鮮。

是誰,助長了孩子們無知的囂張?我們的教育這是怎麼了?是學校教育的錯位,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是輿論引導的失誤?值得每個人深思!

其實,這種問題往往都是慣出來的!下面我們羅列了九大慣子特征,相信每位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1、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中地位高於一切,不能給孩子帶來任何一點不愉快的事情,好吃的東西首先留給孩子吃;家裡所有人生日都可以不過,但孩子生日必須得過,而且都要給孩子買禮物,讓孩子感受到家庭“溫暖”。

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是所有人心目中的“小太陽”。時間一長,孩子自然就會變的自私,缺乏同情心,不會關心別人。

2、當面袒護

古人言“子不教,父之過。”爸爸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做媽的往往會護著孩子:“不要管的太嚴了,孩子還小。”

有時候父母教孩子,爺爺奶奶會站出來:“你們不能要求太急,孩子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沒有他做的好呢!”這樣袒護著孩子。之所以出現熊孩子,根源就在於家長從小對孩子的放縱溺愛。

3、輕易滿足

孩子從小想要什麼,父母就給予什麼,有的父母還會給孩子大量零花錢,這樣孩子的欲望就更容易滿足了,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必然不懂得一分耕壇,一分收獲的道理。

也就不會懂得珍惜,浪費金錢的不良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4、生活懶散

縱容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睡懶覺,不吃飯,白天游游蕩蕩,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必然缺乏上進心和好奇心,缺乏思考能力,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5、祈求央告

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故事才把飯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6、包辦替代

古人雲:“不勞動者不得食.”但是,許多父母卻由於溺愛孩子等各種原因,忽視了對孩子的勞動教育。“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叫孩子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

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喂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了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進的孩子。

7、大驚小怪

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後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後來為什麼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

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8、剝奪獨立

在背上走;含在嘴裡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9、害怕哭鬧

由於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以上9大慣子特征,相信每位做父母的都或多或少這樣做過。

“當孩提之時,過於溺愛,養成驕惰之氣,及其稍長,務為姑息,縱其匪僻之心,惡態多般,自幼習慣,長欲其改又焉能乎?”

孩子年幼時,若過度寵愛,易養成驕奢怠惰的習氣。年紀漸長,言行如有不當,又寬容不加糾正,心思將漸漸偏斜不正。

小時任他長養諸般惡習,長大後,怎能奢求他改正?

古人是怎樣

教育孩子的呢?

其實,他們有些教子方法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現在的父母去學習借鑑。

一、老子:只要依循無為的原則,就沒有教育不好的地方

老子在《道德經》中言“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就是順應事物的自然本性,即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只要依循無為的原則,就沒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在老子看來,人性本初是純朴無邪的,而隨著文明的發展失去了本真而多詐偽,所以要返回去,即成人返回嬰孩、赤子,回復本真的天性。

莊子在《應帝王》中談到: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

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這是在告訴我們,事物皆有其特殊性,強求一律,反而壞事。一個人的本真是最重要的,不要試圖去改變本真。

所以,對於家庭教育,父母不能以一個標准來衡量和評價子女的優劣,埋沒了他們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但在另一方面優秀的才能。

就像商湯、武王,雖是聖主,但卻不能像熟悉水性的越人,駕著小舟浮游於江湖之上;伊尹雖是賢相,但卻不能像慣於游牧的胡人,駕馭烈馬,馴服野馬;孔子、墨子雖然學問博通,但卻不能像山居之人,在草木叢生的崎嶇山路上攀登。

聖人尚且不能夠全才全能,更何況一般人。

父母應該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子女的成長,即在教育子女時最好的方法是“順應天性”“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根據孩子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科學地引導,使孩子以自然的方式成長,避免出現早熟或晚熟的現象。

“不敢為”,絕非“漠然不動”“聽其自流”,不是無所作為、無尺度的縱容孩子,而是“不妄為”——從子女的興趣出發,“輔其自然”,適當地幫助孩子挖掘在其所熱愛的科目方面的潛力,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二、教子八則:“一代通儒”的教子之道

清代著名文人紀曉嵐因常年居官在外,無法負起教育子女的責任,深知“婦女心性,偏愛者多”的情況,所以寫家書給夫人說明應如何教育子女。

他在家書中對於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

四戒:一戒晏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

四宜: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

以上八則,為教子之金科玉律。

四戒

一戒晏起

晏起就是晚起,在曾國藩看來,晚起為敗家之凶德。曾國藩家族百年來之所以能人才輩出,這與他“治家以不晏起為本”有著密切關系。“早起為養生第一秘訣”“早起可以振刷精神”曾國藩在家書中告誡弟弟“要想去掉‘惰’字,以早起床為第一要義”。我們常說要修身自律,首先要從勤字開始,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一勤天下無難事。

二戒懶惰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大多數人一輩子平庸,只因懶惰。梅蘭芳最初也資質平庸,但他不甘於此,勤學苦練,終成一代宗師。

三戒奢華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歷史之河,浩浩湯湯,古人富貴皆歸結於“勤儉”之道;而一個富豪氏族的沒落,則源於一個“奢”字。

歷史上因奢侈無度導致滅亡的例子不勝枚舉。商紂王的酒池肉林、兩晉奢侈斗富、隋朝隋煬帝好大喜功、晚唐的享樂奢侈、晚晴八旗的奢侈腐化......歷歷在目。

奢侈的克星就是節儉。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只有依靠內心安靜才能修養身心,只有依靠儉朴的作風才能培養品德。《朱子家訓》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告誡人們厲行節儉,珍惜來之不易的物質生活。

四戒驕傲

滿招損,謙受益。驕傲自滿會招來損失。人一驕傲,就失去了上進的動力;人一旦驕傲,必然對周圍的人居高臨下,頤指氣使。從來沒有人喜歡或願意和驕傲自大的人相處,因為傲慢是一種得不到支持的尊嚴。

心學宗師王陽明曾教育自己的孩子說:“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

人一旦有了驕傲的心,必然會在各個方面放松警惕,禍亂、失敗也必然接踵而至。傲是自取滅亡之道,所以古人說驕公必敗。

四宜

一宜勤讀

曾國藩在教育孩子的家信中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古之精於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勤讀書,更重要的就是讓一切不解,都有據可依,讓一切困惑,都有法可循,讓愚昧走向聰慧,讓落後的大腦接觸到開明的思想。

二宜敬師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相比於今天,古代的師生關系顯得更為突出。古代的父母帶著孩子去私塾報名讀書,不僅要向私塾老師行叩拜之禮,還要向孔子的牌位行叩拜大禮。尊師之道在古人眼裡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呂氏春秋·尊師》言“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

三宜愛眾

《論語》:“泛愛眾而親仁”,它告訴我們要常懷一顆博愛之心。教育,要先立德學做人,培養性情;然後再學習知識技能,培養能力。

四宜慎食

《弟子規》言:“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孩子真正生活得怎麼樣、生命的質量如何,都與生活有沒有常態緊密聯系,暴飲暴食、夜不睡、晨不起,這都是生活沒有規律的表現。老子說:“聖人為腹不為目。”飲食是為了吃飽肚子,而不是為了滿足口目。當今社會的文明病,例如:癌症、糖尿病……等等,很多都是因為營養過剩與營養失衡所造成,所以在孩子飲食上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教子“七不責”

《太平經‧為父母不易訣》中言:“人從生至老,自致有子孫,為人父母,亦不容易。”為人父母者要養育好自己的子孫,平時的教育就要注重方法,使其各有所成。

由此,在教育子女方面要講究“七不責”:

一、對眾不責

古人雲“卑幼有過,慎其所以責讓之者”,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責備孩子。經常在別人面前訓斥孩子,或將孩子的糗事當笑料反復說給別人聽,讓孩子出丑,不僅會傷害其自尊,更會使其不以為恥,習以為常,在無形中強化其錯誤行為。

二、愧悔不責

當孩子心理有所愧疚和後悔的時候,父母就不應該再批評和責備孩子,否則就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負面的影響,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三、暮夜不責

晚上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孩子要睡覺了,如果家長在此時責備他,孩子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要麼夜不成寐,要麼噩夢連連。很有可能事情沒解決好,孩子的身體還被弄壞了。

四、飲食不責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一日三餐,尤其是晚餐,成了一家人碰面的難得的機會。看到或突然想起孩子有什麼問題,便“抓緊時間”教育。這不僅會影響孩子的食欲,導致脾胃虛弱,而且邊吃邊哭容易將食物誤吸入氣管裡,引起嗆咳。此外,還會破壞寧靜的家庭時光,讓孩子覺得和父母吃飯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造成心理壓抑,加深隔閡。

五、高興不責

子女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他們。人高興時,經脈處於暢通狀態,如果子女突然受到責罵,經脈就會立即憋住,對身體傷害很大。但適當的提醒是應當的,樂極生悲的道理必須要讓子女經常感受到。

六、悲憂不責

不少父母在孩子哭泣時會無奈、不安甚至厭倦、憤怒,其實,哭泣是孩子愈合感情創傷的必要過程。如果父母加以責備,孩子會覺得“雪上加霜”,陷入情緒低谷,變得自卑。父母要理解孩子對哭的需要。如孩子摔倒哭泣,只需摟著他,聽他哭。等他哭夠了,重新感到安全和自信時對他說,“你剛才摔倒的地方有水”就足夠了。孩子也能自信地回答:“下次我會小心一點。放心吧!”

七、疾病不責

子女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生病是人最脆弱的時候,子女更需要父母的關心和溫暖,這比任何藥物都有療效。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