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假期沉迷網絡游戲,家長應該怎麼辦?

孩子們翹首以盼的暑假已經來了,孩子們開心,很多父母卻開始發愁了!因為有一樣東西勾著孩子們的魂兒、揪著家長的心,這個東西就是手機,就是網絡游戲。

家長提到孩子玩網絡游戲幾乎沒有不皺眉頭的,但在游戲設計者對玩家心理的精准把握面前,家長的監督和阻斷幾乎完全沒有抵抗力,收獲到的往往是無奈、無力和挫敗感。

主持過游戲沉迷問題全國調查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豔;和高中時沉迷網絡差點輟學的“問題少年”、今天專門幫助沉迷游戲少年的“和潤萬青”青少年成長首席導師賈語凡,用調查數據和真實經歷解讀游戲沉迷的本質、破解“網絡游戲沉迷”的症結,提出在家庭教育中實現與網絡游戲和解共贏的路徑。

01

玩網絡游戲是合理需求,不是玩物喪志!

超九成學生認為網絡游戲使業余時間更愉快

孫宏豔引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小學生網絡游戲的認知、態度、行為研究報告》指出,76.3%的學生從小學就開始接觸網絡游戲,超過九成學生認為網絡游戲使業余時間更愉快,近七成認為網絡游戲帶來幸福生活的能量。

對於類似“國家應盡快立法禁止16歲以下孩子使用智能手機”的相關建議,孫宏豔指出,“青少年觸網低齡化是不容回避的現實,這是網絡時代原住民成長環境的特點,用禁止的方式讓孩子完全脫離網絡游戲,不可行。”

家長要改變自己對游戲的功利化態度

孫宏豔認為,家長對網絡游戲充滿負面感受的根源,就在於家長對兒童的游戲權缺乏認知,大多數家長不了解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不知道“兒童享有休閒、娛樂和玩耍的權利”。所以調查顯示給孩子推薦游戲的家長不到1%。

“事實上,家長支持上網的,有網癮比例的1.7%,不支持的反而達到9.9%,放任不管的達到11.7%。”可見,家長要改變自己對游戲的功利化態度。

回憶起自己作為網絡少年時玩游戲的感受,賈語凡說:“特別爽!”他認為游戲滿足了孩子內心深處最渴望的社交需求,“在游戲中,我是真正的主人。”

孫宏豔也指出,今天孩子們的虛擬社交和真實社交已悄然發生變化。“很多孩子會把網絡游戲作為跟同伴溝通的語言,組隊一塊上網玩,買裝備、比等級、打團戰等,通過游戲產生話題、交朋友。”

“我當時最煩父母說兩句話,一句是‘你要是拿出玩游戲的勁頭學習就好了’,一句是‘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別的都不用管’。”賈語凡認為,太多父母都希望孩子的業余時間只用在讀書學習上,把游戲當成了學習的敵人,甚至有的把學習成績當作允許孩子玩游戲的籌碼,“不但不可能禁止孩子玩游戲,反而招致孩子反感。”

玩游戲不是原罪,問題是孩子的閒暇活動太單調

孫宏豔曾做過中美日韓四個國家高中生的比較研究,發現中國孩子的學習時間最長、學習壓力最大、中國家長最不愛表揚孩子。

“網絡就像空氣一樣浸透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作業、同伴交往等都離不開網絡。玩游戲不是原罪,問題的關鍵是孩子的閒暇活動太單調、沒有時間玩、不會玩,所以才會把網絡當作玩具而不是工具。”

02

哪些孩子容易沉迷網絡游戲?沉迷網絡游戲的本質是什麼?

網絡游戲滿足了孩子現實中無法實現的價值需求

有資深游戲設計者直言不諱,商業化的網絡游戲設計目的就是為了讓玩家沉迷。游戲設計者們比父母更懂得抓住青少年的內心需求,很多玩法和設計都會源於生活,甚至比現實更清晰、更容易實現。而這些現實和需求的缺失,給了孩子沉迷網絡最好的理由。

這四類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用網過度

那麼,哪些孩子更容易沉迷網絡游戲呢?沉迷網絡游戲的本質是什麼?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調查《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讀本》顯示:四類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用網過度,即

親子活動少的家庭,父母抗拒網絡的家庭、教育粗暴的家庭、父教缺位的家庭。

這四類家庭的共性是都采取了一種忽視型、專制型的教養模式,這種模式就導致了父母與孩子親密度降低,父母看不見孩子的需求,孩子又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這種越冷漠、越嚴控,越容易導致孩子沉迷網絡。

賈語凡老師在訪談中講述了自己少年時代沉迷網絡的痛苦經歷。故事背景是如同戰場一樣的家庭,父母吵架造成了自己的“逃離”心態,年幼的自己感受不到愛和親情,痛苦無處釋放,沒有動力、沒有目標。結果就越沉迷越開心,在游戲中逃避現實的空虛。

還有就是專制型家庭。孫宏豔指出專制分兩種:一是覺得孩子都得聽我的,批評多過表揚;一種是對孩子提供各種離不開家長的條件,試圖讓孩子覺得離不開他。這種控制越嚴越讓孩子產生現實中的挫敗感,繼而轉投網絡世界去尋找自我的成長。

被看到、被接納、被肯定,是孩子從網絡世界走出來的最大動力

賈宇凡總結沒有沉迷網絡的孩子共同特點是:在現實生活中很自信,社交好,和父母的溝通也好。

一些孩子走出網絡沉迷,也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的親子關系變好,家庭裡回歸原先的天倫之樂,認為現實中社交的樂趣遠遠大於網絡虛擬中的樂趣,慢慢取而代之淡化游戲。

現實生活的價值需求的滿足,被看到、被接納、被肯定,就是孩子自己主動從網絡世界走出來的最大動力。

03

家長應改善教養方式,主動發現孩子興趣點並積極引導

家長不應讓孩子的休閒時間過於功利化,得讓他們玩得有意思

正如《中小學生網絡游戲的認知、態度、行為研究報告》的分析,中小學生對網絡游戲大多持積極的看法,這意味著成年人需要用一種接納的心態來看待未成年人對網絡游戲的態度,走出網絡游戲認知的誤區。

家長不應讓孩子的休閒時間過於功利化,要想讓孩子的休閒生活有意義,就得讓他們玩得有意思。

家庭裡夫妻關系應大於親子關系

孫宏豔特別強調家庭裡夫妻關系應大於親子關系,夫妻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可以協商的和諧關系。

“如果夫妻關系處不好,不光是網絡游戲的問題上,在任何問題上都是力量互相抵消、互相抗衡的關系。大家共同向著營造比較溫暖的、互相關愛的家庭環境目標,這樣孩子才會覺得生活在家庭裡很溫暖,有什麼問題就會主動跟家長說。”

家長應主動發現孩子的興趣點並積極引導

孫宏豔調查發現,盡管“父母對孩子的規定、監督、限制遠遠高於對孩子的支持,但學習好的學生在玩網絡游戲方面能獲得更多的支持”。

孫宏豔提醒家長們,不要把成績好壞當作是否給與孩子最基本娛樂權利的標准,唯成績論,並不能改善親子關系,把孩子和游戲隔開。反而,主動去發現孩子興趣點並積極引導是一種更有智慧的做法。

要有豐富多彩的家庭親子活動。親子活動是最有利於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無論是平時的閱讀、散步、運動,閒暇時去電影院、博物館游玩或者去餐廳享受美食,甚至在家裡一起打掃衛生、做頓飯,這些經歷能帶給孩子愉悅感、美感、成就感、冒險感和刺激感。當孩子在現實中得到真切的滿足後,就不會去尋找網絡上那種虛擬的快樂了。

     

不放棄教育權,有效監管——立約。作為父母,管教孩子是自身擁有的權利。建議“不要把12歲以下的孩子放到單獨上網的環境”。賈語凡表示,12歲以下的孩子三觀非常不穩,很容易受到網上不良信息的影響,很多不正的三觀會侵入到孩子大腦。“父母就好像孩子的免疫系統,如果遭到破壞,危害就會侵入最終造成破壞”。

給家長的兩點建議

孫宏豔特意提醒大家:研究發現,網癮高危人群中,特別是孩子,盡量不要單獨呆著,特別是遇到暑假這種高危時段,建議家長要提前安排好暑假生活,盡量豐富,或者換一下生活環境。尤其不能關在家裡,更不能放養。

賈語凡建議年輕父母:電子產品既然不可避免,父母們從小就要給寶寶們養成好習慣,一開始就要立規矩,每天可以玩多長時間?什麼條件環境可以玩?既從起點上給孩子把規矩立好,同時也要正面、樂觀地讓孩子了解網絡到底是什麼,養成拿得起放得下的平和心態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