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27性能有很多缺陷,但對中國而言仍有極大的價值
近日,某媒體發表了《蘇-27,蘇聯崩塌中的另一塊磚》一文,引發了不少網友的熱議。應該說,該文還是十分靠譜的,並且蘇-27也遠遠談不上是十分完美的飛機,正好相反,有許多問題確實有著極為鮮明的蘇聯特點。
按贊本專頁獲取更多軍事資訊 ==》 軍事看看看
早期型蘇-27S
雖然相比於同時期的西方戰斗機,蘇-27的研制進度和性能實現其實一點都不出色,或者說很多指標很糟糕。但應該看到的是,在80年代具備研發三代戰斗機技術的國家除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外,就只有蘇聯,而其中能夠研發重型三代戰斗機的也只有美國和蘇聯。換言之,作為當時的尖端技術,蘇-27的性能只要能夠服役就還是可以躋身世界先進行列的。對於當時一窮二白,連生產第二代戰斗機殲-8都頗有困難的中國而言,引進蘇-27仍然是打開新世界的大門。至於錯過的F-16/79、F-14、幻影2000,中國在80年代不可能具備那樣的財力,歷史畢竟沒有假設,如果當時軍工佔據過多比重,那麼後來改革開放帶來連續經濟增長將不太可能那麼順利。
T-10原型機與蘇-27基本上是兩款飛機
所以,蘇-27結構壽命低也罷,航電性能落後也罷,維護困難出勤率低也罷,對於當時沒有任何一架三代戰斗機的中國而言仍然具備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畢竟這批76架蘇-27SK/UBK撐起了中國空軍唯一堪用的三代機機隊,並在殲-11A批量之前一直扮演著頂梁柱的角色。而後來殲-11B、殲-16研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事實上也是我們自己當時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問題,這也說明了蘇-27即便性能一般,對於航空工業落後的一方仍然是很困難的技術高峰。
殲-11A
當然,性能的缺陷是一直有的。比如說當年蘇-27/殲-11A慘遭航電系統更為出色的殲-10A吊打已經眾所周知,當然這個案例也與戰術有關,近年來殲-11B已經重新獲得優勢。中國近年來在電子工業和航空工業的進步也確實讓人看到了更多蘇-27的不足,一些針對性的修改仍然可以將該平台的優勢發揮出來,至少平台本身仍然是堪用的,事實上對於其他國家來說確實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殲-11A
蘇-27乃至蘇-27系列的實戰記錄很少,只有在1999-2000年的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裡亞的戰爭中,埃塞俄比亞空軍的蘇-27有擊落4架厄立特裡亞空軍米格-29的戰果,其余包括常年服役於第一線的印度空軍蘇-30MKI都沒有實戰擊落有人機的戰果。不知道這算不算運氣好。
埃塞俄比亞的蘇-27
當然,蘇聯式的計劃經濟下“軍工最大化”模式對於市場化的國家而言不可想象,因此蘇-27這樣的研制經歷恐怕也沒有更多的其他國家會出現。但是,新技術本身仍然隱藏著新危險,過分追逐新技術的工程師思維完全可能導致技術與市場脫節,形成吞噬社會資源的黑洞。對於市場化的國家而言,市場與新技術這一對亦敵亦友的矛盾需要進行復雜和微妙的平衡,避免被某一方單獨綁架才是值得追求的管理技術,單向線性思維難以駕馭,這也是為什麼工程師思維並不能成為合格的政治領導人的原因。
殲-11系列仍然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