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媽媽我好累,先睡一會好嗎?」之後卻再未醒來,醫生感嘆:「孩子毫無求生意志」背後原因驚呆父母!

前不久,醫院裡的重症監護室接到一位看起來只有八九歲的小男孩。

小男孩看起來有氣無力,臉上沒有血色,渾身充滿了疲憊之色。

這個狀態很快引起了醫生們的重視,

一番檢查,得出才如此年紀的小男孩,竟然全身多處器官衰竭。

  

然而,儘管醫生們共同努力,小男孩也只是清醒了幾分鐘,

用微弱的聲音和媽媽說: “媽媽我好累,就睡一會好嗎?”

之後,他就真的如同睡著了一般,進入了深度昏迷狀態。

可孩子睡著後,卻再未醒來,讓人唏噓。

對於孩子的離開,最傷心難過的莫過於家人了。

家人回憶道:孩子平時聽話懂事,家人都很喜歡他,全家人很幸福的。

可醫生的一番話,又讓家長陷入沉思:

“這孩子毫無求生意志,他已經放棄了,反而享受昏迷的感覺。”

  

這才八九歲的年紀,得承受多大的壓力,

才會讓一個孩子放棄生命,放棄愛他的爸爸媽媽呢?

根據醫生分析:孩子離世,除了身體實在承受不了外,

多處器官衰竭與疲勞過度也有很大關係。

簡單來說,相當於過勞猝死。

  

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是孩子承受能力差、過於脆弱導致的。

可是,父母的“畫地為牢”,和強加給孩子們的一系列規劃難道就沒有錯嗎?

從小開始,興趣班、補課班、特長班就接踵而至,

一旦忤逆父母的意願,便會受到懲罰,

甚至是“別辜負了父母的辛苦”這樣的道德綁架。

   

現在的孩子比起以前窮苦的時候,吃苦的性質不一樣了。

現代化的生活,讓他們的生活經歷變得貧瘠起來,

少了很多鍛煉的機會,一旦面臨考驗就容易崩潰。

因而,社會上普遍的聲音,都認為是孩子承受能力太差、太弱。

  

▼請聽聽孩子們的真實聲音

可事實並非如此,當代很多父母在育兒過程中,都持專制態度,

高高在上,左右孩子每一件事情。

哪怕是今天穿什麼顏色的衣服,都會被規劃好。

從出生開始,在哪上學、學什麼特長、補幾門課、

選什麼專業、做什麼工作……都被安排得整整齊齊。

  

彷彿孩子只是一個玩偶,可以隨意擺弄。

很多父母總是抱著“為你好”的一套說辭,逼著孩子完成自己未遂的心願。

自己以前沒條件學樂器,就送孩子去;

自己以前成績不好,就想讓孩子名列前茅。

殊不知這些,對孩子來說都好比泰山壓頂。

這樣的孩子快樂嗎?

家長有沒有問過他們的真實想法呢?

身為大人有時都不能完成的事,卻讓孩子去承擔,孩子是否同意了?

  

有位網友分享自己的遭遇,

原本乖巧聽話的女兒突然變得暴躁,說什麼都不聽,也不太愛說話了。

詢問醫生才得知,孩子是因為長期接觸自己抵觸的事物,

造成了不好的情緒,長時間積累得以爆發,再這麼下去有自閉症的傾向。

原來媽媽給她強制安排了各種特長班和補課班,

休息時間少得可憐,她從沒問過倩倩喜不喜歡、累不累。

對於孩子,家長們要勤於溝通及陪伴,

可能在平時相處中就會發現他真正擅長的方向。

學習不好不代表孩子不努力,

要學會尋找孩子身上的優點,再選擇合適的課程。

此外,在平時的生活經歷中,讓孩子學會勇敢對事、真誠對人。

不要急於和周遭的人去攀比,用孩子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孩子是獨立完整的個體,父母首先要尊重他的個人選擇,

而不是一味強加意願給孩子。

孩子獲得尊重,才會變得自信起來。

都是第一次當父母,難免有些磕絆,

但只要樂於傾聽孩子的真正看法,之後就只要靜待花開了~

往下看更多精彩內容:心理學家:當你吼孩子時他是這種反應,說明他的人格正在改變,需當心,不要毀了孩子

媽媽吼孩子,如果孩子是這種反應,那麼說明他們的人格正在悄悄地改變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呢,你是不是會常常會大聲吼?

作為媽媽,有時也有心煩的時候,

當一看到小孩子沒有按自己的意思去做,有時也不忍會大呼小叫,

其實我們都知道,對著孩子吼也只是一時間管用,

等過去幾分鐘,也許,他們還是不會按你的意思走。

甚至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響。

有位讀者說:

前段時間她參加的正面管教課上的一個小活動,

兩人一組,輪流扮演發火的媽媽和挨罵的孩子。

只能說,她的搭檔演得太逼真了。

活動結束後,她問她的搭檔:“你在家也這麼吼孩子嗎?”

她說,她幾乎沒吼過孩子,但她是老師,看過太多家長這麼吼孩子。

這個小練習深深地觸動了她。

這一次,當她處在孩子的角度,親身感受“媽媽”的吼罵,

她才真真切切體會到了一個孩子彼時彼刻的感受。

媽媽吼孩子,如果孩子是這種反應,那麼說明他們的人格正在悄悄地改變

  

孩子的內心:

無助,羞恥,委屈,憤怒,自責……

也不想去弄清媽媽在說什麼,下意識地想把她的話屏蔽掉。

只有變得麻木,才能少受一些傷害,讓我心裡少痛一點。

我默默地捱著,覺得自己縮成了一個小團,越縮越小,

最好縮到“媽媽”看不見,只希望這場吼罵早點結束。

那一刻,她體會到了,原來,當我們吼孩子時,孩子的感受是這樣的。

看到這裡,你是否也有所觸動,陷入沉思,或者自責?

如果你願意,吼罵之後,還可以有另一種結尾。

  

在第一個活動環節中,“媽媽”吼完後,

老師說,請“媽媽”就剛才吼的行為向孩子道歉,

告訴孩子自己的內心感受,並和孩子一起商量,

再遇到類似的情況該怎麼解決。

這一次,“媽媽”和她面對面坐著,

她拉著我的手,看著她的眼睛,溫和地說:

“寶貝,媽媽剛才吼你了,媽媽不應該這樣做,對不起,你能原諒媽媽嗎?……”

她的內心一下子變軟了,好像什麼地方被觸動了,那種感覺軟軟的,酸酸的。

她又有些想哭的感覺,不由自主地點點頭:“嗯,好的。”

這次她用了更多的力才忍住沒哭。

原來,溫柔比粗暴更有力量,更能直抵一個人的內心。

媽媽吼孩子,如果孩子是這種反應,那麼說明他們的人格正在悄悄地改變

   

可是,孩子的臉皮就真的那麼厚嗎?被我們吼完一頓,內心真的就毫無波瀾嗎? 

顯然不是,孩子還小,心智沒那麼成熟,臉皮也沒那麼厚。

被最親愛的媽媽吼完以後,肯定是要被鎮住的,

被恐懼感包圍的孩子,還要逼著自己去討好眼前的壞媽媽,

只希望原來的好媽媽能夠快點回來,想想孩子也是夠堅強的。

別光顧著樂,這種極端的心理轉換,是會產生副作用的。

媽媽吼孩子,如果孩子是這種反應,那麼說明他們的人格正在悄悄地改變。

   

討好型人格

孩子本應產生的情緒,被強制性地跳過,

沒經過消化的過程,就會潛移默化地變成“討好型人格”。

簡單來說,他們不懂拒絕別人,千方百計迎合別人,

不管自己有沒有錯,都會主動去道歉。

“討好型人格”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為別人著想,

秉持著“以德報怨”的原則,徹底失去了自我。

現在想起孩子討好我們的樣子,是不是感到心情沉重了呢?

其實媽媽們也不容易,長期和孩子相處,

誰能保證時時刻刻都是個溫柔的好媽媽,

誰也免不了要宣洩一下情緒的,吼一吼更健康。

但我們要知道,孩子長期在媽媽的吼叫之下,

卻能若無其事地討好媽媽,那是因為他們在自我壓抑。

孩子會覺得,既然我忍一忍就能讓別人變好,那我就忍一忍吧。

嗯,這想法很成熟。

其實寶媽們也不需要太過自責,

孩子適當地壓制情緒,是可以增強抗壓能力的。

寶媽們吼了孩子,從某方面來說能讓孩子變得更強大!

今後受挫時,反彈更小,心理負重能力也就更大。

但是!孩子的情緒如果被壓制得太死的話,身心都是不會健康的哦!

   

心理學專家建議

1.平等的關係是溝通的前提

父母需要與孩子建立平等的關係,而不是居高臨下做孩子的“審判官”。

這種情形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懦弱,

甚至還可能走向極端,當他忍耐到一定限度時會奮力一擊,

造成難以收拾的局面,我們要明白孩子絕不是父母的出氣筒,

我們要做孩子交心的好朋友。

   

2.擁有良好的溝通方式

良好的家庭溝通方式是直接關係到家庭生活狀態的主要因素之一,

這樣的溝通方式才能有益於孩子人格的形成和發展

   

3.鼓勵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

在生活中,經常聽大人說,自己的孩子內向,

其實,他們並不了解,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正確的表達自己,

當然父母需特別注意保護孩子說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使他們有說的機會,使孩子的交談願望得到滿足和鼓勵。

孩子的童年其實很短暫,他們的發展和超越都是在這短短的童年時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知識和認識對孩子向哪方面發展,

培養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是非常關鍵的,

所以,作為父母,應該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

靜下心來,用溫和的聲音指導孩子,和孩子一起分析所犯的錯誤,

讓孩子在充滿愛的家庭教育中健康成長。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