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S窮養女兒被大S懟:比買不起更怕的是我不配
今年夏天的快樂源泉,一個是《樂隊的夏天》,看一群音樂人(主要是老搖滾)狂歡;另一個是《我們是真正的朋友》,看4個國中時期相識的女生,拋家棄子去旅行。
身邊有朋友說,《我們是真正的朋友》讓她們看到了女人可以一輩子做少女。
其實我真的不太喜歡把女人好的狀態,都冠以「少女」。
現在的大小S與阿雅、范曉萱,明明就是我們這代女性40+應該有的樣子。
身體:以長期的自律與自愛對抗時光,保持健康、活力與自信。
性格:千面嬌娃,不拘泥於任何束縛與人設,前一分鐘蘿莉心,後一分鐘老母親上線。
上周的一期,被吹爆少女顏的大S就「老母親」上線,懟小S過度節儉,不尊重女兒的喜好與審美。
原因是小S的女兒艾莉想買一件衣服,被小S訓斥:
1。你不要隨便逛購物網站;
2。你還小,會長個,買衣服應該儘量買便宜的;
3。不要養成從小花大錢的習慣。
小S訓女兒的表情真的太接地氣了,跟我身邊的很多媽媽,包括我媽當年一毛一樣。
正在吃早飯的大S看了艾莉選的衣服,說款式很好看,而且是可以穿很久的那種。
小S堅持:她才十三歲,買什麼一千塊以上的衣服。
關於這個1000塊,網友已經吵翻天了。有人說是1000台幣,有人說是1000人民幣,更有人說肯定是美金(不然也太摳了)。
如果不是硬拗節目效果,我傾向於認為這個1000塊是台幣,也就是人民幣220元。
因為大家在隨口聊天的時候,談論一件商品的價格,一定是以自己常用的貨幣為單位。
甚至有網友說,小S在「康熙」裡也說過,小孩不能買超過1000台幣的衣服,但我沒找到這期節目。
小S為女兒想買這麼貴的衣服而感到氣憤,大S覺得完全沒必要,所以她決定買下那件衣服送給艾莉,作為她舞蹈比賽得第一名的獎勵。
小S節儉,早就不是什麼新聞了,一個包背十幾年,一件毛衣穿七八年。
三個女兒的穿衣服風格都比較隨便,汪小菲上節目還開玩笑吐槽,說小S家女兒的外出服和家居服沒啥區別。
我印象最深的是14年小S去廣州參加活動,朋友給她的3個女兒一人送了一隻卡通背包,女兒們很開心。
小S特意發微博表示感謝,並且說:
「以後請千萬別再破費,免得每次回家她們都幻想會有禮物,不太好,別把孩子胃口養大了!我都說:媽媽平安到家就是最好的禮物!」
作為家有兩娃的放飛少女,小S的這條微博,我當時看了又看。
既為她鮮明的態度點贊,又隱隱約約覺得這件事已經超越了節儉的範疇,有控制傾向了。
父母出差,孩子希望得到禮物是天性,哪怕只是十塊八塊錢買的一根好看的棒棒糖,也是對於孩子分離焦慮的良好補償與儀式感。
「別把孩子的胃口養大」、「媽媽平安到家就是最好的禮物」,確實是政治正確,問題是它片面強調父母的正確性,卻沒有關照到孩子內心真實的渴望。
5年過去了,小S一點都沒變,還是那個主持節目時,滿嘴屎尿屁,私下裡卻活得又累、又緊、缺乏自信的小S。
無奈接受大S的禮物後,小S馬上開始對女兒展開說教:
我得提醒你,姨媽買東西給你這件事,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會發生。
你有需要那麼多件衣服嗎,而且你本身的氣質才是最重要的。
希望你不要亂買,媽媽曾經也經歷過亂買的階段……
大S打斷她,不要長篇大論!
規定女兒「不買1000元以上的衣服「的確是小S的自由,但這段說教,透露了我最擔心的一個問題:小S在培養女兒的「不配得感」。
雖然你舞蹈得了第一,姨媽送給你了這件衣服,但它依然不是你應得的。
童年時的「不配得感」,是成年人自卑心理的搖籃。
家教過於嚴格;父母過於緊繃和政治正確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尤其是女孩,特別容易有「不配得感」,因為我們的文化傳統,整體而言是打壓女性的。
我一個朋友,家有一兒一女。經常跟我抱怨,說女孩難管,從小就虛榮。
去商場,她兒子喜歡益智積木和遙控汽車,她女兒想買的就是公主小裙子和blingbling的公主貼紙。
面對女兒選的東西,她總是很猶豫,怒其不爭,怎麼喜歡的都是這麼淺薄、虛榮的東西,長大以後可怎麼辦,畢竟你也沒個公主命。
女孩喜歡看漂亮衣服,父母說:「你不要太虛榮,一天到晚想著公主蕾絲蓬蓬裙。」
男孩對豪車牌子瞭若指掌,父母說:「哇,你好有志向,以後趕緊賺錢買寶馬。」
不知什麼時候,慾望被人為地分了三六九等,女孩的叫虛榮,男孩的叫志向。
所以我真的挺佩服黃磊兩口子,從來不打擊女兒愛美的天性,更不把它們與虛榮、淺薄、變壞聯繫在一起。
人無癖不可交,我們愛孩子,是愛他們的「癖」,而不是他們的完美。
我們成年後的放縱,大多與童年時的匱乏有關。
比如我小時候,幾乎所有的衣服都是姐姐的舊衣服,10歲以前沒穿過連衣裙,所以我現在買衣服的數量超過大多數女孩。
我嘗試過強迫自己半年不買衣服,結果一開禁,買得更凶了。
現在,我對自己採取放任的態度,如果想買更多的衣服,就去努力賺更多的錢。
以能力之內的買買買,去慢慢治癒童年過度匱乏造成的巨大的慾望黑洞,而不是強行壓抑自己的慾望,這個道理跟大禹治水差不多,慢慢疏通了,也就不會泛濫了。
對孩子的教育是同樣的道理。
父母要做的,不是打擊孩子的慾望,而是讓他們擁有比慾望更高一線的能力。
能力高於慾望,慾望就變得可以駕馭;再低的慾望,在更低的能力面前,都是災難。
總體來說,小S跟大S都是好女孩、好媽媽。兩人出道很早,很小就活在公眾的放大鏡裡,曾經都活得非常緊繃。
大S在賣「美容大王」人設的那些年,每次洗頭要花兩個小時,男朋友隨便摟一下她都翻臉。
必須小心地把她的長髮撩起來才能下手,擔心衣袖會磨損她的秀髮。
但結婚生娃以後,大S眼見著鬆弛下來了。對自己沒那麼狠了。
這次參加《我們是真正的朋友》,她還自己打臉,說美容大王是鬼扯,皮膚最重要的還是基因和天生。
但小S似乎一直沒有松馳下來,微博裡喝酒痛哭都搞過。
這次參加綜藝,她又摟著阿雅哭了一場,說自己對演戲充滿了恐懼,怕演不好,再沒人找她演戲。
雖然阿雅不斷提醒她,自己從主持人到製作人這條路,走了10年,但小S就覺得阿雅成功得很容易,自己卻很難。
同時,她否認自己之前的成功,說演藝生涯最期待的是有人找她演戲,並且大家覺得她會演戲。
雖然每個人都應該有夢想,但成長,是為了跟自己的夢想和解。閨蜜蔡康永讓林志玲給小S做配,拍出的《「吃吃」的愛》,證明小S真的不會演戲啊……
放在教育裡,道理一樣。
我們的孩子,既是我們的孩子,也是上帝的骰子,他們永遠不可能成為我們理想中的樣子。
尊重孩子的慾望,尊重個體區別,就是愛。先談愛,再談教育,或者,愛就是最好的教育。
真正成功的父母,要活得越來越松。
你的緊,會讓孩子壓抑,而有壓抑,終究會有反抗;你的過度正確,會過早殺死孩子的夢想與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