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在花錢的時候心痛|心理學解析稟賦效應

羅伯特·清崎(Robert Toru Kiyosaki)在其著作《窮爸爸富爸爸》一書中詳細分析了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差異性。

其中,窮人思維的一大特點是,窮人在花錢的時候會更心痛,然而這種想法不僅不利於他們理財,對其心理健康也會產生負面影響。

永遠不要在花錢的時候心痛|心理學解析稟賦效應

會花錢的人更幸福

有的人看到商場搞大促銷,就會忍不住買一大堆便宜卻不實用的東西,這種錯誤的消費觀會直接影響我們的幸福指數。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Jordan)首次提出了幸福指數(Happiness Index)這個概念,強調可以從十個維度量化幸福。

包括知足充裕、心理健康、成長發展、社會信心、目標價值、自我接受、人際適應、身體健康、心態平衡、家庭氛圍。

因為不願意花錢而浪費了大量時間選擇最合適的購買方式,又費心力又費時間,毫無疑問會降低我們的幸福感。

相反,花錢買一些空閒時間或者請別人幫自己做事,個人幸福指數則會顯著提高。當你的心態變好後,你也會更加有動力去賺錢,從而越來越富,窮者越窮,富者越富,正是這個道理。

永遠不要在花錢的時候心痛|心理學解析稟賦效應

稟賦效應

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由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查德•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提出的,指的是當你擁有某件東西之後,你對它的評價就會隨之變高。

這就導致我們用錢買到一樣東西的快樂會小於失去它的痛苦,就好比你買了一個五塊的冰淇淋,此時你的心情也許會有點小愉悅,但是你的冰淇淋一旦掉在地上,它對你造成的影響遠不止5快錢。

永遠不要在花錢的時候心痛|心理學解析稟賦效應

理查德·塞勒認為,當你對錢產生了一種額外的擁有感以後,你就很難平靜、理性地去看待花錢了。

在很多創業人群中,他們把商品和錢分得很清楚,打折賣商品就像在割他們的肉一樣,但是在商業大亨的眼裡,它們只是財富的不同形態罷了。他們會更注重金錢的流動,目的是錢生錢。錢,本來就是用來使用的,只有當你花了錢以後,你才真正發揮了它的價值。

永遠不要在花錢的時候心痛|心理學解析稟賦效應

大腦稀缺模式

有些人不敢花錢,一花錢就心痛,結果是,他們的錢越來越少。哈佛教授穆萊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認為,這種心理源自我們“大腦稀缺模式”。這些人一直為金錢擔憂,導致大腦沒有足夠的空間去考慮未來更長遠的發展。

心理學家曾奇峰從精神分析角度的解釋是:有些人節約用錢,原因是他們在為潛意識裡的自己未來依然是窮人做準備,這其實是一種低自我價值的行為。因為覺得自己不配花錢,所以不敢花錢,花了錢也會有負罪感。

永遠不要在花錢的時候心痛|心理學解析稟賦效應

奧南朵:錢是一種能量,一種流動的能量

金錢流過的時候,我們拼命想留住它,可是我們忽視了一個事實,金錢本身就是為我們服務的。

處於大腦稀缺模式的人,即使內心很渴望金錢,但是又一直抑制自己想花錢的慾望,這就會造成內在衝突,影響心理狀態。

永遠不要在花錢的時候心痛,強調的是利用金錢提高我們的生活幸福感,樹立一個健康的消費觀念,不被金錢控制,成為金錢的奴隸。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