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見什麼都「咬」,試試這些方法,幫助孩子安全度過「口慾期」
最近二寶又開始瘋狂咬人、咬東西,看到什麼咬什麼。
在母乳的時候咬媽媽,捏捏他的小鼻子,他才不得不鬆口,嚇得有時都不敢給他母乳。有時候抱著他的時候也會被咬,嘴巴一旦碰到媽媽的胳膊、肩膀、肚子、手,就不顧一切的咬,咬起來還使勁拽,咬緊牙關硬扯,媽媽的胳膊都已經發青、發紫還很疼。有時候寶寶的嘴巴特意爬上媽媽的臉,在臉上、嘴上“親吻”一下,實際就是大口咬一下,看到他的嘴巴,要趕緊躲開。在奶奶陪他玩的時候咬奶奶,奶奶身上也好多地方都有外傷。讓他看看咬的樣子,他就不知所以地學著說“你看!”讓人既心疼又無奈。
二寶不僅愛咬人,見到任何東西都會往嘴裡放。看到核桃,整個就放到嘴裡去。可看到橙子,帶著皮就啃。看到毛筆,專咬毛筆桿。看到鉛筆,特意把鉛筆尖放到嘴裡去。在地上或者到來幾筐裡撿個垃圾,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往嘴裡放。看到這些,真是讓人頭疼不已。咬吃的倒是有情可原,咬那些長長的東西真擔心他受傷,咬那些髒髒的東西又擔心他“病從口入”,看孩子真要隨時提防。
跟幾個朋友說起二寶的這種狀態,她也深有同感,看來不光二寶一個這樣,其他同齡的寶寶也都存在類似的問題。我查閱了一下資料,發現這是一兩歲的寶寶都要必經的階段,要小心處理,要不然可能會影響心理髮育。
寶寶為什麼愛咬人
一般我們看到寶寶咬人,第一反應是,寶寶要長牙,可有時候等了好久寶寶也沒出牙,所以寶寶愛還另有其因。
1、要出牙
寶寶一般從3個月開始準備萌出牙齒,這時逐漸就有咬人的衝動了。牙齒萌出的時候,會對牙齦形成刺激,牙齦會有些癢痛,寶寶會感到煩躁不安、入睡困難,就用會咬東西緩解這種癢痛,安撫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平靜下來,睡眠也會更加安穩。
2、口慾期
弗洛伊德把人格發展分為5個階段,其中0-1歲這個時期是第一個階段,叫做“口慾期”,嬰兒用嘴吃東西,是口慾期的頭號需求。除了用嘴吃東西外,還要用嘴感知東西,會把任何感興趣的東西都往嘴裡塞,這是他認識世界的方法。
蒙特梭利的兒童敏感期理論中有一條理論是“口腔敏感期”,主要表現在4-12個月,在七八個月是最突出的時期,一般會持續到2歲,還有的會持續到3歲。在這個時期,寶寶會用嘴巴來感受物體的軟硬、味道,用嘴巴獲取信息,用嘴巴建立自身與外部的聯繫。
口慾期的主要表現是:吃母乳;吃手、吃腳;對看到的任何感興趣的東西都要咬,比如玩具、衣服、鞋子等等,不考慮形狀、顏色、臟淨;很多東西只是吃但不下嚥,只是感受這些東西的味道。
口慾期的好處:寶寶咬東西的行為看上去很簡單,但有助於發展寶寶的智力發育、認知能力、運動能力。寶寶能準確的把東西放進嘴裡,發展寶寶的精細動作,鍛煉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讓寶寶認識到手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把自己的身體和外界進行區分。寶寶在飢餓、煩躁時通過啃咬東西獲得極大滿足和自我安慰,不必再纏著大人哭鬧,也是邁向獨立的一種表現。
口慾期的壞處:如果吃到臟的東西,容易病從口入。如果吃到不安全的東西,會使自己受到傷害。習慣性的咬人,會讓同伴疏遠,形成心理障礙。長期不當的咬東西,會導致牙齒咬合不齊,嘴巴變形等。
由此看出,寶寶咬人既是生理上的需求也是心理上的需求,有好處、也有壞處,寶爸寶媽不要忽視這些需求,要及時加以引導,好好利用,讓“不好”變成“好”。
處理不好影響發育
如果寶寶在口慾期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寶寶的心理就會受到影響。我們經常因為怕疼、怕孩子受傷、嫌髒而限制寶寶“咬”的行為,寶寶身體上儲存的一部分能量得不到釋放,很可能會造成“口慾期延遲”。致使孩子在較大年齡時,還會用“咬”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小孩子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有限,在遇到問題時,會焦慮不安,最簡單的發洩方式就是用嘴咬。
最近,有一個朋友記錄了孩子在幼兒園發生的一件事情。這個孩子名字叫桃子,2歲半。有一次,她在跟另一個2歲半的娃娃搶玩具時,人家力氣大,把玩具搶走了,桃子撲上去朝人家肩膀咬了一口,一下鮮血淋漓,第二天那娃娃的肩膀上還有鮮紅的一個疤。後來發現導火索也不僅僅是搶玩具,原來那個娃娃也打了桃子的肩膀,上面也紅紅的,所以桃子才會“以牙還牙”表達自己的憤怒。
這種咬人的事情在幼兒園時有發生,我家大寶上幼兒園時,也經常被小朋友咬,到了小學才變得好一些。孩子的這種做法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都是孩子沒有很好地度過口慾期的表現,採用了一種“心理補償”的方式讓自己得到安慰和滿足。
甚至在成年後,還會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比如在受到挫折時,喜歡用暴飲暴食滿足自己的需求,食物就是自己小時候想啃咬東西的一個替代品。所以,寶爸寶媽要幫助寶寶順利度過“口慾期”。
幫寶寶順利度過“口慾期”
1、多陪伴寶寶
寶寶愛咬人的行為也是自我安慰的一種方式,說明寶寶需要關愛。爸爸媽媽要多陪伴寶寶,多抱一抱寶寶,給他心理上最大的滿足。
心理學家艾麗卡·雷斯切爾說,生命需要撫摸,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擁抱,嬰兒通常在生理和認知發展上會出現遲緩的現象。美國著名婚姻與子女教育專家麥道衛博士也說,擁抱可以產生令人震撼的力量。
寶爸寶媽要給寶寶更多的擁抱、愛撫,讓寶寶感受到最深的愛。
2、不要早斷奶
寶寶在吃母乳的時候,心理上會非常的放鬆,和媽媽緊緊地擁抱,感受媽媽的體溫和心臟跳動,胃被充盈的母乳滿足,那種感覺是最美好的。在母乳的時候,媽媽的心態也非常平靜,可以給予寶寶最大的耐心,讓寶寶感到關愛。早斷奶,寶寶心理上會有很失落,有種無所適從的感覺,喜歡通過“過渡性客體”進行滿足,長大後也容易有“過嘴癮”來滿足自己的不良嗜好。
3、寶寶咬人時不要做出過激的舉動
寶寶咬人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很疼,但是也要平靜對待寶寶。我們不要大呼小叫,寶寶會認為這是一種遊戲方式,他會更上癮。我們不要打寶寶,會讓寶寶感到害怕。我們捏一下寶寶的鼻子,讓寶寶鬆口嘴巴。可以告訴寶寶“媽媽很疼,咬人不對”,把寶寶的手指放進自己的嘴裡輕輕地咬一下,讓他感受到疼痛的滋味。
4、給寶寶創造安全的環境
當寶寶咬東西的時候,我們很很緊張“別咬,太髒了”,“別咬,傷到你怎麼辦”,這些命令寶寶根本不會聽從。
微生物學家瑪麗·魯布什說:“孩子們將東西往嘴裡放的行為可以使他們的免疫系統對環境產生反應。”美國免疫學家MaryRuebush認為,在嬰兒自我免疫系統“覺醒”時,有必要讓小孩接觸適當的抗原來刺激他免疫系統的發育,使小孩獲得抵抗力。
一般環境中的細菌、灰塵會幫助寶寶建立正常的免疫系統和抵抗能力。我們只要對寶寶玩的玩具進行簡單的清洗,保證衛生即可。平時給寶寶提供的玩具應該是安全的,把小顆粒的積木、花生米、糖果、筷子等長長的物品收好,給寶寶提供大顆粒積木、大點的水果,保證寶寶的安全。
5、及時給寶寶提供啃咬的物品
當寶寶添加輔食或者出牙的時候,及時給寶寶提供可以啃咬的手指餅乾、水果條等,讓寶寶自己拿著吃,滿足寶寶啃咬東西的願望。寶寶有更好的替代物,就不會亂咬一些不該咬的東西了。
6、多帶寶寶參加集體活動
多帶寶寶進行戶外運動或者參加集體活動,充實寶寶的日常生活,讓他發現更加有趣的事情,全身心都調動起來,讓他感覺更有意思,也沒有時間去啃咬一些東西,從而起到分散注意力的作用。這樣長期的潛移默化,寶寶就會慢慢改掉亂咬東西的習慣。
總之,寶寶咬人是一種生理和心理需求,寶爸寶媽要多關心寶寶,給寶寶提供機會滿足他的觸覺和味覺,也要對寶寶有一份寬容,幫助寶寶順利度過“口慾期”,讓寶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