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不散,則不聚!(深度好文)

經歷過從窮到富的人,應該都會認可這樣一種觀點:

一個人,在窮的時候,要多往外面跑,少蜷縮在家裡。而當一個人真正富有的時候,

除了一些必要的事情,則要多在家裡,少在外面,或者說盡量保持低調

窮的時候要多往外面跑,不能白跑、瞎跑,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奮鬥爭取機會外,還要捨得花錢,捨得花錢給別人,相反,如果不懂得捨得與分享,那結果就會是越窮越捨不得,越捨不得越窮...

這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因為:財,不散,則不聚,先學會散財,才能有效聚財。

對此,星雲大師有一句名言,叫做“不會散財,就不會聚財”

的確,只要是財,就總歸是要散的,只是散的方式不同罷了,就像歌裡唱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總是會回歸到社會,重新流動。

但是,自覺地“散財”和被迫地“散財”卻是有本質不同的兩個概念,其所導致的結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對於窮人而言,如果不甘心、不滿足於眼前的處境,想要改變,想要成為富人,那就不要捨不得,而是要自覺主動地“散財”靠“散財”來為自己結下“人緣”然後用“人緣”帶來更大的“財源”

否則,不懂得散財,不懂得捨得與分享那麼即便能守住那一點點可憐的財富,也幾乎不可能擺脫貧窮的現狀,更有可能是陷入“越窮越捨不得,越捨不得越窮”怪圈這無疑是一種典型的窮人思維...

來看看“上海皇帝”杜月笙的散財之道:杜月笙平生以仗義疏財著稱,他的財富觀乃至他的做人做事之道,就是以散財為基礎的,是靠散財來建立自己的聲譽和人際網絡,而不是視財如命。

杜月笙在爭奪地盤和利益時,有其狠辣的一面,甚至不將當時的青幫祖師爺放在眼裡,但每逢過年過節,他同時又極盡禮數,該給的孝敬一份也不會少,從不會小氣。

不僅是對幫會裡的前輩極盡禮數,杜月笙還十分捨得靠散財來籠絡知識分子,比如,他的杜月笙這個名字就是章太炎(民國文化大師,也是魯迅的老師)為他改的

杜月笙有一句名言,叫“人可以不識字,但不能不識人”對於社會上那些頭面和上層人物,他向來是不吝錢財、傾力結交的

從一個賣水果的“小癟三”成長為“上海皇帝”杜月笙的散財之道也的確堪稱高明,以至於當年上海灘的黃包車夫、小商小販等底層人士都喊出了“做人要做杜先生”的口號

懂得捨得與分享,學會散財,才更會聚人、聚財,窮人要想成為富人,對此就應該認知清楚,不可再有“越窮越捨不得,越捨不得越窮”的窮人思維

再來簡單談談分享,分享其實也是屬於捨得的範疇,只是略略有些不同

關於分享,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

假如你有6個蘋果,你留1個,把其他5個分給別人吃;或許你這樣分享的時候,並不知道別人能還你什麼,但是你一定要分享;

因為別人在得到你分享的蘋果後,當他有了橘子或者別的水果,一定也會給你一個,因為他會記得你分給他的蘋果;

或許最終你得到的水果並沒有增加,還是6個,不過你得到的卻是6種不同的水果,這裡面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和提升

總之,一個人越是窮,越要捨得散財,樂於分享,並勇敢地走出去,如此,才能邂逅更多接財納福的機遇,更有可能成為富人

另外,除了散財,這裡捨得與分享對窮人來說還有一層含義,那就是,越窮越要把自己貢獻出去,不要怕被別人利用,越被利用才越能證明你的價值,你的機會才會更多

相反,如果你已經是富人了,那就要小心被別人利用,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財,不散,則不聚!擺脫“越窮越捨不得,越捨不得越窮”的窮人思維才會離成為富人更近!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