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兩手策略抗美 台廠如何求生?
淪為美中貿易戰火新祭品的華為,早在去年底就啟動供應鏈調整,但成效如何有待觀察;而處在炮火夾縫中的台廠供應鏈,又將如何求生?
5月15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國企業使用「構成國家安全風險的公司」所製造的通訊設備。
根據此命令,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及其70家子公司列入管制黑名單。這天,美國政府對華為祭出「禁購令」及「禁售令」雙制裁,雖然後來又提出緩衝期,但趕盡殺絕的作法震驚全球。
然而,從2018年12月1日「華為公主」孟晚舟在溫哥華轉機被捕,至川普簽署行政命令,這163天裡,華為其實已全力動員調整供應鏈結構。
去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宣布7年內禁止美國企業向中興通訊銷售零件,讓中興陷入倒閉危機。
「那時川普下禁運令,讓中興通訊措手不及,根本來不及囤貨,情況非常慘烈…。」一位中興通訊供應鏈廠商回想起當時情景仍感到相當震驚。
「現在每天電話接起來,就是聽到華為的採購窗口在催貨。」一位不願具名的華為台廠供應商高層接受《財訊》專訪時苦笑說,孟晚舟被逮捕後,華為便對全球核心供應鏈廠商開始積極地拉貨。
根據《財訊》近兩個月遍訪華為海內外供應鏈廠商所掌握到的消息:這段期間,華為台面上向美國提出嚴正抗議,台面下卻緊鑼密鼓加大零組件採購急單,部分台廠甚至被要求把實驗室和產線移往中國境內。
「海思第1季追單很多,尤其是2月時單子下不停。」1位為華為集團旗下晶片設計公司海思進行產品驗證與測試服務的供應鏈廠商高層透露,3月初華為甚至還要求該公司能在深圳設立實驗室。
「3月初接到華為《針對如何穩定供貨華為的對應計畫》通知,承諾無論在任何情況下3個月內一定會供貨給華為。」
負責提供華為關鍵元件供應商的高層指出,這是1份雙方簽署的書面承諾,是採取比較折衷的作法,未來無論採用大陸境內或境外設置的產線,一定要達成這份書面承諾的約定。
依據眾多供應鏈廠商的說法,華為要求非美系的核心供應鏈廠商赴大陸設廠,以及提高對非美籍企業的下單量,短期看來是因應美中貿易戰對營運的衝擊,但實際上最終的目的,其實就是要在全球供應鏈策略上加速去美化。
不僅全力動員調整供應鏈結構,近期華為在採購策略上也有所轉變。過去,華為主要向Skyworks(思佳訊通訊技術)等美國公司,採購天線、功率放大器(PA)、雙工器(Duplexer)、射頻開關(Switch)、濾波器(Filter)、低噪放大器(LNA)等元件,再由思佳訊通訊技術委由全球砷化鎵PA代工龍頭—穩懋,協助代工。但今年初開始,在美中貿易戰催化下,華為旗下晶片設計公司海思已擁有開發PA的能力,並開始直接向穩懋小量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