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間盜了九億的韓國神偷「從廁所越獄後交五任女友」...韓國人民卻覺得判太重了?
“小學的時候如果有一個老師願意摸摸我的頭,跟我說我是一個好孩子,我也許就不會走到今天這一步”。
這是韓國最具傳奇色彩的越獄大盜申昌源,在自傳《907天的告白》中寫下的一段話。
之所以說他的故事極具傳奇色彩,是因為在韓國犯罪史上,很難再找到像他一樣戲劇化的人物。
就像申昌源在自傳中寫的那樣,他的一切都要從他那個不幸的原生家庭講起。
1967年5月,申昌源出生在韓國全羅北道的一個貧窮家庭,父親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而母親則在他八歲那年因為肺癌早早離世。
從那以後,家中五個孩子全靠父親一人微薄的薪水勉強支撐。
原本這一家子的生活就異常拮據,可父親卻偏偏喜歡打牌喝酒,敗光了家裡所剩無幾的積蓄不說,還動不動就對幾個孩子拳打腳踢。
而申昌源也因為交不起學費,在學校飽受同學和老師的冷眼,甚至還曾有老師大罵他是狗崽子。
“沒錢還來上學,快滾出去”。
母親的早逝、父親的毒打和老師的嘲諷,讓幼小的申昌源變得叛逆冷漠、滿是怨恨。
中學輟學後,遊手好閒的申昌源像其他不良少年一樣,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打架、搶劫、盜竊、詐騙……就沒有他不敢干的,他也因此成為當地有名的小霸王。
1989年,申昌源夥同其他三人搶劫了韓國漢城(今首爾)的一家文具店,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在搶劫的過程中,老闆的性命意外被他們奪走。
雖然當時申昌源並不是這起案件的主謀,但卻是共犯,最終被法院判處無期徒刑。
先是被關押在漢城的監獄裡,後又被轉移到了釜山的監獄裡。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預料,這次入獄並不是申昌源人生的結束,反而是他傳奇人生的開始。
在釜山服刑期間,申昌源一直表現良好,不僅積極完成監獄長分配給他的任務,還堅持每天運動健身。
儼然一副積極改造,爭取減刑的樣子。
只不過任誰都想不到,表面上看起來積極陽光的申昌源,卻在背地裡計劃著一個巨大的陰謀——越獄。
他利用在監獄工作的機會,將一把小型的鋸子藏在自己的鞋裡帶回了牢房。
然後在每天下午6點到8點播放音樂廣播的時候,偷偷鋸開衛生間窗戶的鐵欄桿。
為了不被發現,他每天只鋸一點點,而且每次完事後他都會用口香糖粘住開口處。
此外,為了能夠順利地從這個狹小的縫隙中鑽出去,申昌源還給自己制定了一個減肥計劃。
就這樣四個月後,他不僅成功鋸掉了兩根鐵欄桿,還瘦了20公斤。
1997年1月20日的夜裡,申昌源從衛生間窗戶的鐵欄桿間逃了出去,接著他順著通風管道逃到了牢房外面。
之後,一路小跑翻過了監獄高高的圍牆,成功逃出了監獄。
雖然整個越獄過程用了將近一個半小時,但是令他都驚訝的是,居然沒有一個警察發現。
從監獄逃出去後,申昌源雖然獲得了久違的自由,可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卻擺在了他的面前。
怎麼生存下去?
既不能在公開場合拋頭露面,又沒有一技之長,無奈之下申昌源再次幹起了老本行。
這一次他不再像以前一樣莽撞,而是將目標鎖定在那些富豪家中,趁著家中無人的時候大干一筆。
兩年間累計偷盜了9億韓元。
而他也憑藉著偷來的錢,小日子過得很是滋潤,甚至還先後交往了五任女朋友。
其實說起來,申昌源對這些女孩們還是很不錯的,不僅經常給她們買奢侈品,還曾給一任女朋友買了一套房子。
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些女孩雖然都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卻沒有一個人去揭發他。
更讓人驚訝的是,申昌源不僅是一個浪漫的人,他還有著一股俠義情懷。
他經常將偷來的錢捐給教堂、孤兒院和養老院,還會時不時的去孤兒院跟孩子們一起玩耍,或者去養老院看望孤寡老人。
很多人都將他稱作是“當代的洪吉童”(韓國古代劫富濟貧的山賊)。
只是申昌源的日子倒是過得舒坦,但卻苦了韓國的警方。
為了盡快將他抓捕,警方先後投入了大約95萬的警力,後來甚至還動用了軍隊,卻還是沒有他的下落。
一次警方找到了他偷竊的汽車,在車裡發現了一本日記,裡面詳細記錄了他每次的偷竊活動,以及大量現金。
根據日記警方才知道,原來申昌源每次都是藏在下水道裡,以躲過警方的追捕。
於是1998年7月,警方對首爾的下水道系統進行了全面的排查,但卻依然一無所獲。
直到1999年7月16日,警方接到一名天然氣管道維修工的報案,說他發現了一個與申昌源極其相似的男子。
終於,警方在全羅南道的一間公寓中將他抓獲。
被捕時,申昌源身穿一件花T卹,在一眾記者和警察的圍堵下依然神情淡定。
而他穿的那件花T卹迅速在韓國年輕人中走紅,很快就賣到斷貨。
再次被捕後,申昌源被判了22年零6個月的有期徒刑。
但是對於這個判決結果很多韓國人都覺得判的太重了,他們認為對於這樣一個劫富濟貧的“好人”,應該給予適當的減刑。
可即便有很多人替他請願,卻無法抹殺他曾經奪命、越獄的事實。
如今年過50的申昌源依然在監獄裡服刑,這一次可能是真的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不僅認真備考,考上了法律系。
還在獄中寫了一本自傳,希望用自己的故事給這個社會一個警示,就像他在書中寫到的那樣:
“為了不要再有像我這樣的犯罪者,請給這個社會上的、家庭中的問題少年們多一點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