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性格內向的人,越不需要社交?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Jung(1875—1961)將人的性格分為內傾型和外傾型兩種,在他看來,內向者的能量來自於自身的思想與精神,外在表現為沈默、低社交彈性。
傳統觀念認為,內向者的交際能力普遍較低,許多內向的人渴望改變這一特質,開始嘗試融入集體,其實,從心理學和精神病理學角度來說,他們大可不必這樣做,因為內向的人根本不需要社交。
內向傳播
布魯默(Herbert Blumer)在《象徵性互動論》中首次提出了“自我互動”這個概念,現代心理學中,這一概念被認定為自我意識形成,自我覺醒的過程,結果是自我認同。
對於內向的人而言,內向傳播的結果就是封閉的環境同樣可以形成緊密的社會聯繫,獲得優質的朋友關係,而頻繁的社交會讓自己感到疲憊和厭惡,於是,他們開始盡量避免與人接觸,喜歡待在安靜的環境中。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 Mead)認為,性格的外放程度受到遺傳因素和後天環境因素的共同影響,在內向性格形成之後是較難改變的。
與外向者相比,他們在與外界交流時,會過多損耗能量,即使他們適應了頻繁的交際應酬環境,內心也是充滿抵觸的。
當下社會,是典型的人脈社會、人情社會,這就對內向者十分不友好了。他們被認為是當下社會的孤僻分子,與社會格格不入,以至於他們經常被告誡他們要多走出家門,進行社會互動。
榮格認為,內向型人格的心理能量更多的指向於事物的內在,他們注重內心的感受和對事物獨特的幻想,他們就是適合遠離外部社會,探索萬物的本質和內心的寧靜。
在當下外向人格為主流的社會中,過多的重視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讓以主觀感受為主的他們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所以,他們潛意識的避免著繁瑣嘈雜的社交。
不喜歡社交,並不是恐懼社交
因此,內向的人不喜歡社交,並不是恐懼社交,而是他們根本不需要依託於社交建立社會關係,不需要通過社交獲得滿足感,他們同樣可以擁有高質量的朋友關係、深度交流機會。
美國社會心理學研究會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超過54%的人更喜歡和內向型人格的人做朋友,因為他們往往更為幽默,更貼心,更細膩,更重視友情。所以,相比於外向的人來說,他們更重視友情,只是在對待陌生人的冷漠被誤解為孤僻。
現代社會活動中,內向性格者有獨特的優勢,因為他們內心情感豐富,所以,他們往往在身體行動之前,就已經確定了基本的計劃方針。
此外,內向的人一般更為細膩,他們對細節的處理往往超乎人的想像,也更為獨立,在繁重的工作之中,往往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執行力。
外傾社會向內傾社會轉變
榮格在其著作《心理類型分類》中認為,現代社會總體更偏向於外傾型人格,屬於外傾性社會,而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道路中一直保持著群居的生活方式,相比於主觀的情感剖析,個體普遍的更需要客觀正確的對外部事物的交流。
正如需求層次理論中所說,當物質條件開始不斷發展,人類對精神層面的需求越來越高,人們已經不滿足單純的對物質的要求,即重視主觀感受、重視內心深層次的內向型人格對社會的作用也就會越而來越大,最終的社會階段其實是內傾性社會。
因此,如果你是一個內向的人,不必勉強自己社交,對自我內心的審視和對事物的深刻認識才是你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