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柯文哲、徐國勇都瘋狂在買!金管會整頓儲蓄險 很多人喊痛
台灣人喜歡買保險,特別是儲蓄險!即便金管會保險局多次發稿提醒民眾:「儲蓄險不是定存,提前解約會有損失風險,且保險是為了未來不特定的風險預作準備,本質在於『保障』而非獲利,」但仍不減市場上儲蓄險的銷售熱度。
值得留意的是,儲蓄型的保險商品,不僅一般民眾愛買,就連政府官員,例如台北市長柯文哲、桃園市長鄭文燦、立法院長蘇嘉全、總統府副總統陳建仁、內政部長徐國勇、央行總裁楊金龍、金管會主委顧立雄、經濟部長沈榮津、財政部長蘇建榮等人也愛買。
根據監察院《廉政專刊》定期揭露的公職人員財產狀況,觀察各政府官員財產申報內容中的「保險欄位」,會發現有買保險的部會和縣市首長當中,有超過8成以上購買的保險契約類型,都是「儲蓄壽險」,且買的保險張數還不少,購買超過10張以上的政府官員不在少數。
儲蓄型保單有多夯
這位官員買了40張!
若單純只看近一年來〈2018年5月至今〉,《廉政專刊》內有揭露財產狀況的縣市和部會首長買保單的情形,會明顯發現有兩種買法。包括:第一、瘋狂買儲蓄壽險型;第二、保守不買或聚焦保障型。
例如內政部長徐國勇和妻子持有的43張保單中,就有高達40張的儲蓄壽險,且分散在不同的保險公司,包括南山人壽、法國巴黎人壽、中華郵政、富邦人壽、全球人壽、台灣人壽和中國人壽等。
而台北市長柯文哲和家人持有的保險類型,則清一色都是儲蓄壽險,總共買了11張;財政部長蘇建榮和妻子買的12張保單中,也有10張是儲蓄壽險。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和妻子經濟部次長王美花買的10張保單,也有9張是儲蓄壽險;立法院長蘇嘉全和妻子的13張保單中,同樣有9張是儲蓄性質的保險。
至於副總統陳建仁、桃園市長鄭文燦、經濟部長沈榮津和家人都買了6張儲蓄壽險;科技部長陳良基則有4張、央行總裁楊金龍、教育部長葉俊榮也各揭露了3張,總統府秘書長陳菊僅買了1張保單,也是儲蓄型壽險。
值得留意的是,總統蔡英文、勞動部長許銘春的保險申報欄位完全空白,央行前總裁彭淮南去〈2018〉年申報的14張保單中,則有7張是利變型終身保險和壽險,另買了4張住院醫療手術相關的保單,是少數有保障型商品的部會首長。
保險當理財風氣盛
國人風險意識偏低
根據保發中心今〈2019〉年4月公布的最新統計,台灣保險滲透率(保費佔GDP的比重)超過2成〈21.31%〉,居全球第一,平均每人花在買保險的費用為15萬5885元,但平均保額僅有60~70萬元,保障明顯不足。
「台灣人很害怕錢不見,喜歡『保本、還本』型的商品,加上投資屬性偏保守,所以錢不是放定存,就是買保險,」一位不願具名的壽險公司高層分析,以政府官員大買儲蓄壽險的現象來看,估計是從理財、資產保全的角度做規劃。
該位壽險公司高層說,高資產的政府官員,其財力是有能力面對突如其來的風險,而且也不需要報酬率,他們最需要的是資產的保全,而透過保險可以保本、長期累積,不像銀行定存期滿就須領回,所以儲蓄性質的保險商品,自然成為他們資產配置的主要標的。
不過,壽險公司高層認為,保險還是要回歸本身的意義和功能,民眾更應該要聚焦在「保障」上。
金管會擬整頓儲蓄險
未來難買高儲蓄型保單
希望保險能回歸「保障」本質,金管會日前也從商品結構下手,除了大力整頓壽險業之外,更盯上了高儲蓄型保單。
金管會除了要求業者多銷售「保障型商品」之外,保險局也將研議建立傳統型、投資型人壽保險門檻比率,確保業者有承擔一定的死亡風險,也就是將儲蓄險、投資型或利變型等壽險,死亡保障部分將拉高,生存保險金〈詳備註〉部分則減少。
而這也意味著,未來民眾恐怕難買到高儲蓄型的保單。
備註:所謂的生存保險金,是指約定於一定時間,當被保險人仍生存時,持續給付生存保險金給受益人。
「單純儲蓄不是保險的本意,提高死亡保障,才符合保險商品的屬性,也才能夠避免保險過度趨於理財,」金管會保險局長施瓊華強調。
針對金管會出手掐斷高儲蓄保單的做法,有壽險公司高層認為,確實保險還是要回歸最基本的保障功能,當未來發生突如其來的意外時,才能獲得真正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