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產品,不要拿來比較!比較讓孩子沒安全感、情緒起伏大

接觸過越多的家庭,越覺得有個現象一定要和大家討論,差不多調皮程度的孩子,在A家庭,爸爸媽媽認為很可愛,「小孩不就是這樣嗎?」

但在B家庭,爸媽卻認為這是很嚴重的行為問題了,「別人家的小孩都不會,為什麼我家的小孩問題這麼多」,焦慮煩惱該怎麼辦?

為何孩子越大越不受控?

這之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了:

.你期望孩子很可愛,結果是兩歲開始就很可怕~~

.你期待寶寶幾個月後就能睡過夜,結果兩三歲還常常半夜哭醒

.你期望手足應該是兄友弟恭,現實是終日吵吵鬧鬧,什麼都要公平

.你期望孩子長大就會聽話,結果是越大越愛頂嘴

很多時候,當你有越多的期望,你就容易有情緒,你越有情緒,孩子就容易不受控,接踵而來的就是你的焦慮與氣餒。

1.對孩子行為期待過高,傷了孩子,也傷了自己

舉個例來說,為何很多家長覺得兩歲孩子難搞?

有部份也是因為語言能力的發展進步,明明平時就很會說話了,你就會期待孩子遇到事情時也都能夠好好說,偏偏小孩都用哭鬧的,搞得家長一肚子氣。

其實從兒童的大腦發展來看,這個年紀的孩子,本來就會因為一些情緒而明顯影響表達能力。

但因為家長的錯誤期待,導致在孩子有情緒時,親子關係就變得緊繃,甚至爸媽懷疑自己是不是教的不好。

2.孩子到了5歲後,開始了解大人心中的期待

至於大一點的孩子,更是如此,因為他們的心智已經成熟到,知道爸媽對他的期待是什麼,特別是五歲以上的孩子。

當他認為他做不到你的期待,可能是沒能力,也可能是沒興趣,就可能出現不少我們大人認為的問題行為,例如心不在焉、逃避、挑戰、焦慮、玻璃心……等等。

3.孩子不見得有問題,而是大人自覺安排都很合理

我們大人很容易跳入這樣的思維,”現在不加強,以後長大怎麼辦”。

所以中大班活動量較大、比較不容易坐得住的孩子,不少爸媽就會安排孩子上些棋藝、藝術或英文等靜態課程,希望訓練孩子靜下心來。

看似合理,但卻可能和孩子的大腦發展背道而馳,這其實和我們過去常聽到的「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沒甚麼兩樣。

4.小學後,孩子會開始擔心達不到大人的目標

小學以上的孩子,已經很能夠了解自己的能力在哪裡,強項是甚麼、弱點是甚麼,只是可能無法用言語具體分析出來罷了。

所以你會發現,他們面對自己比較不行的事物時,”我不會”一下就說出口。

最怕的是爸媽到了這個時候,還搞不清楚孩子的學習優劣勢,用傳統方法,”你再試試看呀!你「寶可夢」就都可以認得出來,怎麼ㄅㄆㄇ就老是認錯?”

這也是一種錯誤的期待,因為從認知神經科學去分析ㄅㄆㄇ和寶可夢的學習,它們的處理路徑與區域並不完全相同,爸媽這樣的說法,也可能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更沒自信。

對孩子錯誤的期待,造就許多無助、焦慮、煩惱、生氣的爸媽

.期待孩子能接受到好的教育環境

但好的幼稚園要從兩歲卡位,而忽略了孩子是否真的準備好上學了

.大家都說上學一定會哭,久了就適應了

而忘了不適應並不是哭背後的唯一原因

.期待哥哥姊姊就該有哥哥姊姊的樣子

卻忘了其實他可能還只是個小小孩

外界莫名的比較,讓媽媽有無限的壓力及情緒,會影響教養直覺,最後傷害的就是孩子。

因此,當孩子出現情緒行為問題時,爸爸媽媽真的需要把自己的理性大腦叫醒,好好分析一下前因後果,觀察孩子的學習能力優劣勢,找到符合孩子大腦發展的方式處理才是。

爸媽也要掌握七大原則,時刻提醒自己「尊重孩子選擇、讓孩子嘗試錯誤、允許小小出錯、別常用激將法、別比孩子在意輸贏、學習沒有喘息會導致容易逃避、減少比較特別是在孩子面前」才能讓孩子充滿自信。

#比較 #期望 #壓力 #焦慮 #問題 #自信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