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什麼天生嗓門大,說話聲音的大小,足以見人品
我很喜歡看午夜場的電影,因為那時候孩子都睡了,來看的都是成年人。
不會有吵鬧聲,不會有哭聲,不會有不加掩飾的笑聲。
我相信,即使在公共場所,大家也都希望能有一片寧靜的私人空間。
前段時間跟一個朋友出去玩,一起坐動車。
旅途漫長,朋友上車不久,就拿起手機放音樂,抖音熱歌。
聲音放得挺大,很多人往我們這邊看。
我覺得影響到別人,挺尷尬的,於是拿了個耳機給他。
朋友卻說:“ 這個耳機是入耳式的,不舒服,不想戴。”
我說:“那你小聲點,影響到別人了。”
朋友笑說:“這有什麼,自由的國度,他們也可以放歌聽啊。”
我無語,他卻得意洋洋,愜意半躺,聽著歌睡了。
音樂就這樣放了一路,後來我受不了偷偷拿起來關了。
01
記得小學的時候,教“自然課”的老師跟我們解釋噪音。
“不管多悅耳的聲音,在不適宜的時候影響人,都屬於噪音。”
對此,我一直有很深的感受。
我可愛的父親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天晚上都要聽閩南語歌,就是那種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歌。
我唸書的時候,睡得比較早,就經常被歌聲吵得睡不著,深感痛苦。
好幾次,我衝出來把電視關掉,然後就會被父親追著打。
後來父親也覺得這樣不好,就很少聽了。
還有就是我可愛的母親,祖傳的大嗓門,只要是跟她對話的人,距離她超過兩米,她就得向陝北人吼山歌那樣。
“誒!那個誰!你聽到了嗎?”
“聽到了!不過我要聾啦~你可以小聲點嗎?”
“好的~”
別說我,村那頭的狗都能別嚇醒。
我相信,在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體驗。
修路的,施工的,樓上裝修的,講話大聲的,外放音樂的...
煩不勝煩。
用這類噪音給他人造成影響的行為,其實是一種很自私的表現。
人們在聊八卦、說隱私的時候,都會竊竊私語,生怕聲音大點,被別人聽了去,對自己造成影響。
但是,有一些自私的人,說話總是那麼嘈雜刺耳,絲毫不注意自己身處什麼場所,會不會對他人造成影響。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個人說話的音量大小,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層次。
02
很多人在吵架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地把聲音放大。
想起《奇葩說》裡面的範湉湉,每次辯論,都會用壓倒性的音量,讓對手沒辦法開口說話,以此來獲得勝利。
在我看來,其實範湉湉有很多觀點,也很犀利獨到,完全沒必要用“潑婦罵街”的方式,去贏得比賽。
對手在表達的時候,經常硬生生被打斷,也影響了觀點的表達,這樣得來的勝利,實在有點勝之不武。
音量大,不代表你說的話就是正確的,只能說明,你是一個性子急,急於表達,卻不願意傾聽的人。
很多人欣賞那些“讀書人”,溫文爾雅,處變不驚,其實他們的風度,都來源於“只講道理,願意傾聽”。
雖然,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但其實大家都知道,秀才的理才是正確的,胡攪蠻纏的人,只是在拼命挽留自己的尊嚴。
越胡攪蠻纏,越說明這個人不講理。
所以說,如果有一天你跟別人爭辯,對方願意聽,你就慢慢講,對方不願意聽,不妨保持沉默。
就像孔子說的:“夏蟲不可語冰。”
03
還有一種情況,比較經常出現在職場、學校。
我記得上學的時候,我們班有個同學,比較調皮,不愛學習。
班主任經常會在課堂上點名批評,而且話都說得特別難聽,嘲諷的味道十足。
一次,班主任抽查作業,那個同學找不著作業。
班主任覺得,他就是沒寫,故意這樣說的。
同學在書包裡找了又找,在課本裡一頁一頁翻,就覺得自己明明是有帶的。
班主任走過去,把他的書包扔到走廊,讓他在走廊慢慢翻,找到了再進教室。
同學赤著臉,翻著包,耳朵裡聽著教室裡傳來班主任的話:“不學習,還撒謊,這樣的人,人品和智商都有問題。”
他依舊翻著包,臉更紅了。書散落一地,啜泣聲,越來越大。
當師長的,當然有資格,也有義務批判學生,只是,學生也有尊嚴,也有人格。
在教室裡坐著的,有他最好的朋友,有他暗戀的女同學,這樣的教育,真的合適嗎?
況且,他真的有做作業,真的丟了,忘了帶,該怎麼辦?
指責的聲音,最好是在私下發出,而且,一定要知曉了真實情況,再發聲。
妄加指責,不分場合,很容易傷害別人的自尊心,這也是一種自以為是的行為。
04
人與人之間,多一點尊重,多一點換位思考,可以讓身邊的人,感覺舒服一點,過得愉快一點。
最簡單做法,就是控制一下自己的音量。
正如蔡康永說的:
講話時最好自覺的降低音量,不光是因為太大聲會吵到別人,而是因為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音量都控制不好,會讓別人很難信任你其他各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