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告訴你:他不可能愛你一輩子
人在感情裡,都需要安全感,所以我們總是在追求一些永恆的東西,期望得到不變的愛,甚至給原本毫無意義的鑽石賦予了偉大的使命——“一顆恆久遠”,希望美好的東西,它永遠都在。
有人愛聽“愛你一萬年”、“愛你永不變”的誓言,相信只要遇到了對的人,那個人就會三生三世永不變心。
可是,愛真的不會變嗎?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心理學家Barbara Fredrickson曾經做過一項關於愛的研究,她在十幾年的時間裡,持續研究“愛”這種感情和身體關係之間的關係,提出了關於“愛”的新認識。她指出,持續不斷的愛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一瞬間一瞬間的愛。
她把愛定義為一個個“發生了積極共鳴的微小瞬間”(micro-moment of positivity resonance)。
這些微小瞬間,是我們一些神經和荷爾蒙變化的瞬間,是非常短暫的。
當我們說“我愛你”的時候,正是當下那種情緒的表達,但我們卻把這三個字想像得過於超脫和恆久,當做可以持續的狀態。
其實,正因為愛的感受發生在一個又一個的瞬間裡,也就意味著它完全有可能在一個又一個微小的瞬間中被磨沒。
就像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永恆的事物,愛也一樣,是會變的。
我們常見的三種愛,戀人之間的愛,親子關係裡的愛,朋友之間的愛。它們在不同階段,愛的方式都是不同的。
1、戀人之間的愛,是由多個斷開的瞬間組成的。
關於戀人之間的愛,最多的控訴就是“你變了”、“你不愛我了”。對於這一句,每一個控訴者都可以舉出不下於100個例子,你以前秒回我消息,現在卻常常不回我消息;你以前週末都會陪我,現在卻總是加班;你以前…… 。
我們一定會在一些瞬間裡,比在另一些瞬間裡更愛對方。而另一些時候,感受不到愛的存在(但在信念中它仍存在),即便是最相愛的情侶,也會在很少的有些瞬間,感到對對方的厭惡和仇恨。
即便是最美好的一段關係,我們也不可能無時無刻體會到“愛”。某種程度來說,所有的愛都是不連續的,斷開的。
有句話說:在這個世界上,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會有200次離婚的念頭和50次掐死對方的想法。
而這場婚姻之所以還是幸福的,人之所以能抑制住那200次離婚的念頭和50次掐死對方的衝動,因為一方面,人是有理智的,另一方面,還是因為內心愛的信念。過去那些幸福的瞬間,帶來愛的感覺的瞬間,不會真的消失,會讓人在面對瑣碎問題的時候,有去解決它,重新獲得愛的想法。
所以,愛的感覺在下一個瞬間得以連接,成為了“永恆的愛”。
那些不能永恆的愛,無非是瑣碎的矛盾戰勝了瞬間的愛。
2、父母對孩子的愛,要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改變方式。
也許有人會反駁:戀人之間的愛可能是會變的,但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不會變的。
其實也是會變的,父母而且必須隨著孩子的成長,改變自己愛的方式。就像孩子小的時候,需要父母給予全面呵護的愛,孩子慢慢長大,父母的愛,是放手,是離開,父母如果對待成年的孩子,還像對待嬰兒一般的呵護和保護,孩子感受到的,一定不是愛,而是控制和扼殺。
北大才女趙婕說,我欽佩一種母親,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母愛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做母親,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
至於你說父母愛的方式改變,而愛的底色是不會變的,其實也是一樣會變。父母也是人,對待孩子的時候,難以避免帶入自己的情緒。那些心裡寵愛到極致的瞬間,恨鐵不成鋼的瞬間,恨不能胖揍孩子一頓的瞬間,都是存在的。而孩子長大了,父母說“你翅膀硬了,不需要我了”的哀怨裡多少含有自私的成分。這些,都是愛的瞬間,和愛斷開的瞬間。
3、朋友之間的愛,親疏總有時。
朋友之間的友情也一樣,很多剛畢業的學生,會因為在新環境裡交不到朋友而苦惱,分外懷念當年的同窗好友。可是很多好朋友都各奔東西,再見面也少了幾分過去的親密感。
他就很失落:我們的友情還在嗎?過去我們是無話不說的哥們兒,現在坐在一起,除了喝酒,似乎沒有什麼共同的話題。
友情也是會變的,不是嗎?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生活,而生活每天都在變,他的生活變了,你又怎麼能要求你們之間的友情永遠不變呢?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對友情最大的包容,是對朋友最深沉的愛。
從過去親密無間的關係裡淡出,不過多介入對方的生活,是對他的尊重。忙的時候,不多聯繫,挺好。閒的時候多聚聚也不錯。
適應不了這樣親疏關係變化的友情,最終會淡掉。一定要捆綁在一起,以維持當初親密的友情,也會讓一方想要逃。
所以,愛不僅是不變的,而且是必須變,才有可能永恆的。
那到底,是什麼在維繫一段長久的親密關係?
是愛的瞬間我們感受的甜蜜,更是在我們感覺不到愛的時候,對待感情的智慧。
在那些愛斷開的瞬間,無數個想放手又拉回的瞬間,給對方空間,不亦步亦趨,讓愛有喘息的空間,讓TA在下一個瞬間能把愛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