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人老了就怕死」?心理學家:原因主要有兩點
在農村,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人老了就會怕死”,這個說法在年輕人看來並不覺得怎樣,甚至會有些不解,或許只有當他們真正步入老年的時候才會切實體會這句話的含義。
從心理學角度看,人越老,越怕死這個說法是合理的。不論是誰年齡越大,怕死的心理就會越強烈,其中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人的本能,基因作怪
遺傳心理學觀點認為,求生慾望是一個人的本能,具有生物適應性。比如,人在遇到危險的時候選擇逃跑、逃避等行為,本質上都是為了適應環境並生存下去。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性的完善,這種本能被很多更高的需求掩蓋而不再被提及(比如馬斯洛提出的五種需求層次),但是它仍然完整的借助基因被保留了下來,求生慾望既是一個人生存的保證,也是一個物種延續和發展的條件。
並且,人的本能是人體基因記憶的流傳和演變,基因讓人們選擇性傳承對自己有利的方面,與此同時,基因也會自我改造,擯棄和改進不利於人們發展和變好的方面,讓人類越來越適應環境。
所以說,人類對於危險環境的預知能力、對於危機的處理和應變程度、對於威脅攻擊的逃避、對於疼痛刺激的反射和反應都源於基因的不斷自我更迭和進化升級。
從某種程度上說,人們可以控制外在的客觀的人、事物,讓很多人、事物因為金錢和物質而轉移,但是唯一不可以控制的就是基因遺傳而來的本能,無論你多有錢,現階段你都無法改變。
而正如我們前面所陳述的,基因保留和發展的條件和結果就是人的求生的本能,這一點在生物學和心理學上都已經得到了論證。
這樣看來,人在老年的時候怕死也是對於生存本能的一項正當的維護和反應,並且,隨著自然規律的發展,新陳代謝、新老交替的作用,這種求生慾望會越來越強烈。
二、社會心理
其次則是社會心理作用,包括匱乏、依戀等。很多人一出生,就過上了忙碌而有壓力的生活。從學生時代到結婚生子,從為了房子、為了工作到為了孩子、為了家庭,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奮鬥,無時無刻不感覺匱乏。
而隨著年齡增大,他們的節奏慢了下來,經歷了半生坎坷的老人終於可以喘一口氣,為自己活一把,不用再考慮那麼多了。
這個時候,他們又會發現,好日子似乎有限了,於是開始依戀舒適的生活,害怕這種安逸的日子很快過去,衍生了滄桑之後的無奈反應,表現為隨著年齡的增大越來越害怕死亡。總體來看,求生欲的作用和社會心理的發展是人們越老越怕死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