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加速去美國化 台版供應鏈受惠
中美貿易衝突再起,大陸高科技龍頭華為加速「去美國化」,台版華為供應鏈有望受惠。法人認為,台積電(2330)、大立光(3008)、聯發科(2454)等在5G及手機上,有望獲得更多轉移訂單,業績成長可期。
法人點名台積電、大立光、日月光、聯發科、欣興、晶技、華通、南亞科、旺宏、穩懋、全新、台達電、景碩、正崴等14檔個股,將受惠於華為「去美國化」策略。
群益證券研究部副總裁曾炎裕分析,華為在5G技術開發上速度快,成本又較便宜,華為在通信市場已穩坐全球第一。另在手機部分,因蘋果成長性遇到瓶頸,華為有機可趁,手機市佔率今年有望超越蘋果,力拚全球第二位。以華為的產業市場地位,調整供應鏈「去美國化」,可望帶動華為供應鏈的成長機會。
根據大陸券商盤點,華為在全球供應商家數眾多,美國計有英特爾、賽靈思、高通、美光等33家,中國大陸有立訊、京東方等24家,日本富士通、村田等11家,台商則有台積電、大立光等10家,其他國家的供應商如韓國三星也有13家。
中國通信產業鏈中上游核心元件已逐步成熟,但在高端晶片和技術領域,仍難找到本土替代。在手機部分,中國電子業技術尚處於低附加價值階段,仍在賺「辛苦錢」。
目前華為對於美國DRAM、IC、軟體、光通信等供應依賴仍深,但對於傳感器、連接器、光模組等,已可以部分替代,或完全以中國大陸的產品替代。
國泰證期副總經理錢冠州認為,除原有的華為供應鏈外,部分台廠有望因華為「去美國化」策略,擠進華為供應鏈。例如5G的PA用量頗大,穩懋、全新就有可能成為新的華為供應商,華為也以此避免被美廠卡住。
台新投顧副總經理黃文清也指出,去年11月台積電南京廠已開始量產,16奈米以下製程都可以生產,日月光投控則在大陸有蘇州廠,承接華為訂單也不成問題,華為的本土化生產要求不難達標,但先進製程則必須在台灣完成才行。
華為的中低階部分,可能會加強自主化及本土化,改在大陸當地生產,不過,華為的產品如果是要外銷到其他國家,如歐洲,則必須委外進行,台商在華為產品的組裝訂單上,還是有機會可以多多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