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自信,從引導孩子掌握「最基本需要」開始!
「都不吃飯,打也沒用!」
「氣死了,都戒一個月了,還在尿床!」
「專家說最好8點睡覺,但是現在都10點了,就是不睡啊!」
「最基本需要」,指的是如食、衣、睡等絕大部分人都會有的「天生」需要。雖然大家都有需要,但需要的質、量每人不同;而最清楚需要多少質、量的人,只有「自己」。當然,在孩子年幼時,為人父母不便讓孩子去決定每一餐吃什麼、吃多少,幾點睡覺;但是,我們必須時常把握機會引導他們去「認識及實驗」自己究竟「需要」什麼?
協助孩子發現自己的需求
父母的責任,不是在於「決定」孩子的需要,而是培養孩子「發現自己需要的質與量,並對自己的需要負責」。
如果,孩子並沒有被適當的訓練,而是不斷「被告知」自己應當有什麼需要、有多少需要,甚至本能告訴他的需要「是錯的」,他們的「自信心」發展將受到嚴重影響。
試想看看:
吃什麼不能自己決定;
穿多少不能自己決定;
何時入睡不能自己決定;
大小便的時機不能自己決定…….
不能決定的同時,還面對強烈的否定。
自信要如何順利發展呢?
強迫,是摧毀孩子自信的殺手
「強迫」會讓孩子「無法證明自己的判斷」,甚至「被迫接受自己是錯的」。父母一直告訴他這樣才是對的 (現在大家都在吃飯,你也要一起吃),但偏偏違反他的直覺 (我真的不餓啊!媽媽,為什麼我要坐在這裡?)…..在服從權威與無力違逆自己的本能直覺下,孩子開始對自己的覺察能力感到困惑,甚至也加強了每次說「不」的力道。
「對於自我認知的錯亂和困惑」若不斷持續,終究會影響自信、自我價值的發展。
但是,父母也不應放任而不加以「引導」。我們的責任是引導他們:
多認識自己 (你看!是雞皮疙瘩耶,你是不是會冷?)
多點考慮 (你要不要躺好,我唸故事給你聽?這樣是不是又可以早睡、又不會無聊?)
多點選擇 (不想現在吃飯,那可以先收玩具、或是先吃二片蘋果?)
且有嘗試的空間 (我幫你帶外套,你會冷的時候自己拿,記得幫我關好包包喔!)
同時不用「失敗」教育他們 (請別說:不是說不餓?現在又來吵要吃飯!)
在此過程中,我們也將更認識我們的孩子(什麼時候提供什麼選擇?孩子跟我們意見不合時們要如何調整情緒?) ,也願意接受孩子會調皮、貪玩、甚至說謊,但這些讓我們傷心、挫折、生氣的行為,卻是他們自信心的培養皿。
從年幼時漸漸地學習認識自己的基本需求,在照顧者的尊重與引導下,嘗試做出適合自己的判斷,獨立、自信,就會在此時此刻慢慢萌芽。共勉之。
Photo:Beatriz Pérez Moya , CC Licensed.數位編輯:陳若雲、王信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