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陪孩子當成「功課」!「有品質」的陪伴其實是.....

別把陪孩子當成「功課」!「有品質」的陪伴其實是.....

別把陪孩子當成「功課」!「有品質」的陪伴其實是…..

你一定看過這樣的畫面:餐廳裡,爸媽抱著寶寶,眼睛卻盯著手機螢幕;遊樂場上,爸媽忙著拍照上傳FB、IG,或猛滑手機、打Line聊天,也許就錯過了孩子頻頻回首、想要獲得肯定或安全感的眼神。回到家,孩子好不容易盼到跟爸媽玩樂高,手機新訊息的叮咚聲卻響個不停……

不論迫於工作或出於下意識,我們每一個人,都曾有過這種「人在心不在」的陪伴。根據資策會二○一八年公布的4G行動生活使用行為調查,五成一的台灣人每天使用手機二至五小時,近三成每天使用大於五小時。每個人對手機的依賴程度不同,但手機的確搶走了我們的眼球和注意力,減少我們和孩子面對面互動的時間。而愈來愈多的科學研究顯示,人在心不在,不僅無益於親子關係,也剝奪了孩子發展身心的機會。

嬰幼兒接觸語言的質和量,大大影響腦發展

「面對面的互動,對孩子的認知、語言、情緒發展太重要了!」國際上重量級的嬰幼兒研究和《親子天下》的受訪者都強調。寶寶的大腦在三歲時已完成八○%,六歲時更已完成九五%。在生命初期,大家都很關注嬰幼兒的食品營養、身體上的照顧,卻忽略寶寶接觸到的語言,才是他們腦部發展的「社交」養分。

從出生開始,我們能為孩子所做最重要的事,就是和他們親密交流、好好說話,即使他們還不會回答。掌握三歲前的大腦發展黃金期,伴隨寶寶的發展階段,父母只需在生活裡就地取材,跟寶寶對話,替寶寶表達,回應他的情緒需要,完全不需其他花俏的學習工具,或上昂貴的潛能開發課。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同時也是小兒人工耳蝸植入外科醫師丹娜.蘇斯金(Dana Suskind),在成功幫助許多寶寶恢復聽力後,卻發現他們後來說話和學習的表現有很大不同。她把一路探索差異的歷程寫成《父母的語言:三千萬字,給孩子更優質的學習型大腦》一書。書中記載,八○年代末期美國社會學家已經研究證實,無論家長的教育或經濟地位,「家庭中有大量親子對話,孩子到了四歲接觸到的詞彙量,和家庭互動少的孩子相比,已有高達三千萬個字的差距。」

蘇斯金確定,「嬰幼兒接觸到語言的質和量,不僅能預測孩子未來語彙的發展,同時影響智商、數學、空間能力、創造力、同理心等一連串關鍵能力發展,這些都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學習。」她因此在芝加哥創立「三千萬字中心」,發展出簡單、實用的對話方法,幫助每一位父母成功替孩子打造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

懷孕起的一千天,良好親子互動很重要

在台灣,也有一群專家認真看待零至三歲的寶寶。

幼教專家鄭宜玟提出「人初千日」概念,「在人活著的三萬天裡,從受孕成功開始起算的這一千天最重要,這一千天內的身心發展就像房子的地基,地基沒打穩,建材再高級、裝潢再漂亮都是危樓。」她用嬰兒手語、按摩等引領新手父母,建立親子關係的連結。

國立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系主任周育如建立了「寶寶實驗室」,想透過對零至二歲台灣寶寶的腦波偵測,找出寶寶到底知道什麼?親子互動如何影響寶寶的知道或不知道?「利用科學證據,發展一套屬於台灣的『新手父母親職方案』,」周育如期許。她也將特別研究爸爸對寶寶的影響,希望未來能提高爸爸參與育兒的動機。

親子共讀的呼籲並不新,推廣的場域從小學、幼兒園等校園現已擴大至兒醫現場,共讀的年齡也下降到零至三歲。繪本成為零至三歲健兒門診的評估媒介,醫師開出的「處方箋」是親子共讀。不僅在城市,也深入偏鄉,「我們要從點做到線,再擴大到面,要把親子共讀變成一個運動,」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加護病房主任徐任甫充滿使命感的說。

照片來源:楊煥世攝

「有品質」的陪伴:完全以孩子為主

這一切會不會讓父母們產生愧疚或恐慌?有時,忙碌的現代父母真的只能做到重質不重量的陪伴。我們常誤以為有品質的陪伴,就是「有效率的」要孩子在有限時間內完成什麼。但蒙特梭利教育發展學會理事長王川華提醒,「陪伴的質和量同樣重要,而且所謂『有品質』的意思是,在陪孩子的那個時間點,你只以他為主,他想玩什麼,你就陪著玩什麼,你完全跟著他,而不是要孩子坐在那裡,你教他什麼。」

所有專家都表示,不論用何種方式,重點在於父母要享受這互動的過程,而不是把它當成一種「功課」。

一位在媒體工作的準媽媽聽到要和寶寶多互動的建議,甚至從懷孕第二十七週起就可以講故事給胎中寶寶聽,立刻表示「很怪耶,我沒辦法」,她和老公選擇從孕期開始約法三章「講好話、不暴衝、不大聲」,練習以平靜應萬變。

兒子出生後三天,這位新手媽媽在擠母奶擠出血,兒子吃不到而大哭的混亂中傳訊息給我,寫她嘗試跟寶寶講話的心得,「媽媽如果不知道要講什麼,可以跟寶寶預告之後要做的事,例如,等下要去洗澡,你喜歡洗澡嗎?上次你洗澡表現很好,都沒有哭,今天也要加油……」她覺得「報告行程還滿OK,再從行程去延伸……習慣了就不會覺得自言自語,還能自己亂編歌。」

育兒之路當然充滿辛苦,尤其前兩年。但只要能享受一個生命完全依賴你,有愛的爸媽一定想得出各樣方式來跟孩子互動。「不論孩子幾歲,都可以開始,永遠不會太遲,只是愈早愈好,」蘇斯金對《親子天下》表示,「而且互動原則也可用在五歲、十歲小孩上,甚至和先生的對話都適用。」我們一起大笑。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