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賽場丨「鷹眼」挑戰是什麼鬼?一文看懂!
在“鷹眼”技術產生之前,裁判肉眼判罰是羽毛球比賽最終的裁決。但是肉眼判斷始終難以保證100%的准確性,這就導致了很多有爭議的判罰,輕則運動員會抗議,重則會退賽。而且一些關鍵分的誤判或是漏判將影響球員心態,極有可能左右比賽勝負,讓一個運動員多年的辛苦努力付之東流。在許多運動員的呼聲下,近年來世界羽聯開始逐步推廣“鷹眼”系統。
林丹、李宗偉積極倡導使用“鷹眼”
在2006年的網球賽事中,美網成為了第一個使用鷹眼輔助判罰的大滿貫賽。之後,很多人都提議將網球“鷹眼”技術應用到羽毛球賽場。
早在2011年,羽毛球大滿貫林丹就曾表示,希望世界羽聯推進“鷹眼”技術的步伐更快一些。除了林丹,李宗偉、蓋得、蔡贇等世界名將也都多次表示對於“鷹眼”技術的向往,這也正是世界羽聯於2013年試用“鷹眼”技術的直接原因。終於在2014年,這項最初運用於網球比賽的技術首次全面使用於羽毛球賽場。
羽毛球“鷹眼”技術原理
“鷹眼”的正式名稱是“即時回放系統”,它的技術原理並不復雜,只是十分精密。這個系統由8個或者10個高速攝像頭、四台電腦和大屏幕組成。
首先,借助電腦的計算把比賽場地內的立體空間分隔成以毫米計算的測量單位;然後,利用高速攝像頭從不同角度同時捕捉網球飛行軌跡的基本數據;再通過電腦計算,將這些數據生成三維圖像;最後利用即時成像技術,由大屏幕清晰地呈現出網球的運動路線及落點。從數據采集到結果演示,這個過程所耗用的時間,不超過 10秒鐘,誤差控制在3毫米以內,通常用於電視轉播。
羽毛球“鷹眼”挑戰規則
有即時回放系統的場地,運動員可以對司線員和裁判員以及裁判員糾正司線員的宣判進行挑戰。若司線員未能看清而裁判員也不能做出裁決時,裁判員也可以要求使用即時回放系統。
羽毛球運動員如果提出挑戰,則必須在球的落點被宣判後立即提出。一旦接到運動員的挑戰,裁判員應即向裁判長示意,裁判長則應立即啟動即時回放系統對該球落點進行裁決。如果司線員或裁判員的宣判被判定是錯誤的,則運動員挑戰成功,司線員或裁判員的裁決被推翻。
一名(對)運動員在一場比賽中有兩次挑戰權。如果對球落點的宣判,在使用即時回放系統後被判定是正確的,則該名(對)運動員挑戰失敗,失去一次挑戰權。如果該名(對)運動員挑戰失敗兩次,則其失去在該場比賽的所有挑戰權。如果該名(對)運動員挑戰成功,則保留其挑戰權。
當裁判員要求使用即時回放系統時,雙方運動員均不失去挑戰權。
為何不是每場比賽都有“鷹眼”?
雖然目前國際羽聯在推廣“鷹眼”系統,但經常觀看國際比賽的球迷也發現了,並不是每場比賽都使用了“鷹眼”系統,這是為什麼呢?
一是為了保證比賽的觀賞性。挑戰鷹眼受到次數限制,每名(對)羽毛球運動員只有兩次挑戰機會。二是使用成本較高。目前“鷹眼”技術被少數幾家公司共同壟斷,租用一周時間就需要花費幾萬美元,昂貴的價格嚴重增加了比賽運行的成本,制約了“鷹眼”技術的大范圍推廣。
所以我們只能盼望世界羽聯早日解決這些問題,推廣“鷹眼”系統,讓羽毛球比賽更客觀,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公平公正!
本文系愛羽客羽毛球網原創,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喜歡羽球的朋友,歡迎加入我們的 FB 群一起討論羽球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961012500694530/
也請訂閱我們的Youtube 頻道, 會陸續上影片 :)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OJyg9lvL_Jgib7W_7czyAg?view_as=subscri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