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保持適度自私,是最正確的生活方式
英國演化理論學者道金斯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將自私描述為人類的本性,一切的利他行為、利己行為都是為了追求對稱、有邏輯性的社會關係。從這個角度看,自私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只不過被社會畸形化了。
在現代社會文化體系中,"自私"具有明顯的貶義色彩,不被主流觀念所認可和提倡。從心理角度看,自私的人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考慮問題,始終將自己的核心利益放在第一位。
他們不怎麼顧及他人的感受,甚至願意犧牲他人的利益而成全自己。而恰恰是他們的這種自私的品性,使得他們往往擁有更高的幸福度、身體也更健康,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呢?
進化心理學:保全自我
拋開主流的社會價值觀念不談,單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看,我們會發現,自私的基因具有生物適應性。因為生存和適應環境是一切人類行為的前提,只有先保證自己的生命,才能有發展的可能性。
對於自私的人來說,在危險面前,他們不會輕易的犧牲自我,不會貿然行動,從這個層面上來看,自私的品性反而保護了他們,讓他們不受到外界傷害,將自我生存的可能性最大化。
過度的自私是一種損人利己的不良行為,不值得提倡,但是,保持適度的自私卻能讓我們在惡劣環境中保全自我,不受到外界侵害。
歸因方式
臨床數據顯示,自私的人往往不容易出現抑鬱症等心理障礙。原因主要是因為自私的人很少會對某件事情而感到自責,即便發生了不好的結果,他們也更傾向於認為是別人的失誤,而不會把過失完全歸結在自己身上。
然而,對於那些抑鬱症患者來說,他們往往會過分自責,把一切的過錯都歸於自己,從而產生了大量的負面情緒,最終導致個人自尊的崩潰,陷入了抑鬱狀態中。所以,從這個角度看,自私的人身心狀態也更佳。
壓抑
不僅如此,自私的人也不會過分壓抑自己的情感。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令他們感到不滿的事情,或是看不順眼的人,他們會直截了當的表達出來,甚至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而排擠他人。
雖然這看上去有悖於團結集體的文化價值觀,但是對於個人而言,他們不會因為集體而犧牲個人的權益,不會去壓抑自己的不滿想法與憤怒情緒。
大量研究已經證實,長期的壓抑自我會導致體內壓力荷爾蒙的增高,影響我們的消化系統和內分泌系統,讓我們產生焦慮的情緒,也會影響睡眠。久而久之,真實的自我會逐漸被掩蓋起來,那些不滿的情緒也難以排解出去,產生大量負面能量。
這些負面能量不會莫名其妙的消失,反而會越積越多,如果沒有將這些負面能量去排解給外界,就會轉向來攻擊我們自己。然而,適度自私的人則不會面臨這樣的問題,所以,他們的個人身心健康水平反而比較高。
總的來說,自私的人會先考慮自己的需求,他們很善於關愛自己,不會壓抑自己內心的想法與感受,也就避免了承受許多不必要的心理壓力。所以,適度的自私其實是一種有益於身心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