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賣球衣賺的錢怎麼分?由聯盟統一平均分配,球員不會因為銷量高低而影響收入!
2018-19賽季的例行賽大幕已經閉下,季後賽也已經陸續打到第二輪,而NBA聯盟也適時推出了本年度的球衣銷量排行榜。轉投湖人的詹姆斯排名第一,Curry位居第二;本賽季突飛猛進的字母哥Antetokounmpo排在第三,第四到第十五依次是厄文、Embiid、哈登、威少、杜蘭特、Simmons、Jimmy Butler、韋德、George、東契奇、Lillard和Tatum。
而在球隊方面,湖人位列榜首,勇士排名第二,接下來是塞爾提克、76人、公鹿、公牛、雷霆、火箭、暴龍以及尼克。
不難看出,由於詹姆斯的加盟,湖人一下子成為全聯盟最賣座的球隊,而球衣銷量也開始排到第一。全世界大體量的詹姆斯球迷,在偶像轉會之後也會繼續購買新球衣支持。而Curry的第二位卻更加體現出他的持續性,畢竟他的球迷,顯然之前早就擁有過他的球衣,仍然能夠通過新老球迷的認可霸佔第二位。而現在的榜單上大多是新生勢力,球迷們開始為這些新一代的球星買單。除了詹姆斯之外,前十五位裡的老將,就只有最後一舞的韋德,因為懷舊而賣掉大量球衣。
關於聯盟球衣銷量的榜單,從來就沒斷過。不過每一份榜單,都有著不同的前綴,比如上面這個版本的,就該是2018-19賽季開始至今的球衣銷量。除此之外,聯盟也會推出類似於單周、單月,或是全明星期間的銷量排行榜,而在地理位置方面也有考慮:亞洲、歐洲分別有不同的榜單,通過球衣銷量,可以輕易地看出不同球員在不同地方的人氣高低。
但這些球衣的銷售是否會分成到球隊,甚至球員自己頭上呢?在這方面NBA有著非常詳細的規定:籃球相關收入(縮寫為BRI)有著嚴格的界定,包括球館門票(需預先減去場館租金以及財務支出和稅收)、全國範圍轉播權、表演賽和季後賽門票、球館內以及一定距離範圍內的特許商品店的銷售費用、停車費、贊助商收入、國際電視轉播、NBA娛樂活動、海外比賽收入以及一定比例的廣告牌和冠名費用最終統稱為BRI,將BRI的一部分比例拿出來作為球員收入,除以30支球隊,稍微調整後就是當年的薪水帽。在2011年之前,BRI的57%作為球員收入,而資方認為球員賺的太多導致老闆普遍虧損,雙方始終沒能談攏,最終導致了2011年的停擺。而在雙方工會的斡旋下,重新達成協議:薪水帽前三年總額保持5804.4萬不變,資方拿出不低於50%的BRI作為球員收入,同時將最低球隊薪水支出提高到了薪水帽的90%。隨著超級轉播合同的簽訂,薪水帽在2016-17賽季從7000萬暴漲到9414.3萬,而到2020-21賽季,薪水帽將會提升到1.14億美元。
因此,在球館以及球館附近範圍內購買的球衣以及相關周邊,都將會成為BRI的一部分,最終聯盟統籌規劃,均分給30支球隊。也就是說,湖人勇士也好,黃蜂國王也罷,最後都會拿到同樣比例的銷售球衣收入,而球員自身,卻不會因為銷量高低而影響收入。
真正讓球員在薪水之外繼續拉開貧富差距的還是球鞋合同,聯盟開放了球鞋品牌,每個球員都可以穿著喜歡的品牌球鞋出場,但球衣不然,Nike與NBA簽下8年合同,所有球隊都將身穿這一品牌的球衣出場,自然他們也會在自己的專營店裡銷售所得,版權費用早已在這8年超過3億美元的的合同中付完。球員的球衣銷量排名只能體現出各自的人氣,或許能幫助他們簽下一份更好的球鞋合同。
而對於球隊而言,也並不是所有球隊的收入都是均分的:球隊可以自行選擇與當地轉播方簽署轉播合同,而還沒有招募得到詹姆斯的湖人所簽下的轉播合同,就是同在西區的灰熊的15倍。
此外,聯盟允許在球衣右上角出售廣告,其中也有25%計入BRI,但每支球隊的情況不同,所賣出的金額也大不相同:勇士簽下的球衣廣告合同超過2000萬美元一年,而一些小市場球隊簽下的合同甚至不足400萬美元,差距可想而知。
根據規則,聯盟各支球隊在薪水上能夠花掉的錢大致相同:最低也需要花出當年薪水帽的90%,也應該拿到相同的聯盟分成。但由於各支球隊所處的地理和商業環境不同,營收能力也有著天壤之別:快艇租借斯台普斯中心就花費了大部分的分成收入,而尼克儘管已經多年戰績不佳,但靠著頂級流量的大市場,他們的球場球票就沒剩下過,當地電視台給出的轉播費也是大大的,至於球迷們買的是Mudiay還是小喬丹的球衣,可能當地球迷自己都不在乎,人家就是來感受氣氛,隨手買一件的。
但整體基數之下,還是能夠看得出來各位球員的人氣的,哈登雖然近年來一直處於MVP的討論中,但他的球衣銷量卻一直不佳,或許街頭巷尾身穿哈登球衣打球也不會太受待見;而當紅小生東契奇則以第一年的優秀表現俘獲了美國球迷,讓達拉斯的這件球衣在德佬退役後依然鋪滿商場貨架。在這個角度上說,打球是否“有觀賞性”,也成為了左右球衣銷量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