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做一個老好人
大約在一年前,筆者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詳細描述了老好人的壞處以及各種不利影響,並與讀者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關於這個話題,今天準備展開描述,永遠不要做一個好人?永遠不要做一個老好人?如何理解這個命題?
首先,你覺得什麼樣的人,才能算得上好人呢?對於這個問題,考慮的角度不同,答案也是不同的。行為心理學上對於“好人”這個群體有一個普適性的總結,能夠滿足自己需求的人,是好人,一般而言,好人具有八大典型特徵。
1.不懂得拒絕別人
即使別人的要求讓自己內心抗拒,卻很難開口說“不”。
2.習慣說“對不起”
即便錯不在己,也會下意識開口道歉,“對不起”是他們的口頭禪。
3.畏懼衝突
他們總是會儘自己能力去維持一個穩定的局面,害怕出現衝突。
4.總是過度解釋
怕別人產生誤解,害怕對方不理解,所以習慣詳細解釋自己的做法。
5.喜歡證明自己
他們總是力求證明自己,很享受被人信賴和依靠的感覺。
6.缺乏明確立場
在重大問題決策方面,面對不同決策,他們往往考慮太多,不敢明確自己立場。
7.是很好的聆聽者
在交流溝通方面, 他們總是扮演聆聽者的角色。面對尖銳問題,他們更擅長巧妙迴避,並且更習慣把問題埋藏在心底。
8.看重面子
因為在乎在別人心目中的“好人印象”,很多時候,他們寧可犧牲自身利益。
總而言之,老好人的人際行為標準是:通過犧牲自己,委屈自己,來達到取悅別人的目的,並以此換回一段被認可的關係。
自我壓抑型和討好型的結合
心理學家指出,從性格角度看,好人這一角色屬於自我壓抑型人格和討好型人格的結合,他們自身承受了很多壓力,卻還要忍氣吞聲的討好他人,他們活得很累,感受不好,但是他們卻無法擺脫自己這種狀態。
在《薩提亞轉化式家庭之治療》一書中,著名心理學流派薩提亞流派提出一個溝通模型,包括自我、他人、情境三方面。同時,它還總結出五種不同的溝通模式。
其中對於沒有自我,只有他人和情境的類型,稱之為“討好型”人格。討好是這類人的一種求生存的應對姿勢,在壓力情境下,他們往往會忽略自己的感受,認為他人和情境都比自己更重要。正是因為這個心理原因,他們會取悅一切人和事,唯獨不在乎自己。
討好型人格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界限。他們做事以取悅別人為目的,自然而然會害怕別人的不滿和差評,這個做法會導致他們在生活中沒有原則,在交往中也喪失界限。而這種喪失界限會導致雙重問題
一方面,他們會喪失自我的界限和原則,即使別人會突破自己的底線,也很難做出反抗。另一方面,他們也容易突破別人的界限。因為上述的原因,他們也希望別人為自己負責,期待建立一種親密關係,但很多時候,會因為別人不能滿足自己的期待而受傷,並引發各種人際痛苦。
我們應該做好人嗎?
我們應該做好人嗎?做好人對我們好嗎?從心理層面看,我們不能一味的做好人,一味的老好人只會摧毀我們,一味的接納、接受只會讓我們的社會關係畸形化、不健康化。
並且,缺乏情感層面回應和溝通的社交關係不過是自虐過程,你終究只是一個自我壓抑者、討好者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