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3中三詩歌古文(完整版)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注釋】:
(1)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中華書局1959年版)和《王荊文公詩箋注》。飛來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唐宋時其上有應天塔,俗稱塔山。古代傳說此山自琅琊郡東武縣(今山東諸城)飛來,故名。
(2)千尋:極言塔高。古以八尺為一尋,形容高聳。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句意。
(4)浮雲:暗喻奸佞的小人。漢陸賈《新語》:“邪臣蔽賢,猶浮雲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5)緣 :因為。
(6)眼:視線。
(7)塔:鐵塔。
(8)最高層:最高處。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決策層。
〔9〕雞鳴見日升:雞鳴時可以望見太陽升起。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官吏。
【寫作背景】: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裡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發抒胸臆,寄托壯懷,可看作萬言書的先聲,實行新法的前奏。
【翻譯】:
飛來峰上聳立著極高的寶塔,
我聽說雞叫時可以看見太陽升起。
不怕會有浮雲遮住了遠望的視線,
只因為人已經站在山的最高峰。
【翻譯二】: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雲的塔,
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
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致橡樹 舒婷 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痴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長年送來清涼的慰藉;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這些都還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裡。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諺語。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們分擔漢朝、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裡:愛——不僅愛你為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一九七七年三月二十七日 (選自《詩刊》1979年第4期)
【賞析】
《致橡樹》用內心獨白的方式,以詩人獨特的情緒體驗歌唱了對人格尊嚴、理想愛情的追求與向往。對人的自我價值的肯定與張揚成為全詩的核心思想,正如她自己所說:“今天,人們迫切需要尊重、信任與溫暖。我願意盡可能地用詩來表現我對‘人’的一種關切”。(舒婷:《人啊,理解我吧》,《詩刊》,1980年10月號)
詩人將抒情主人公化為“木棉樹”這一意象,“致橡樹”意為向愛人表達心中情意。詩的開篇展示了有別於詩人所不齒的依附隸屬於男權的女性的抒情姿態,“如果我愛你”,樹立了一位自我意識強烈並擁有獨立人格尊嚴的女性形象。絕不象忽視自我價值的那些“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也“不學痴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不象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詩人不屑於默默地做那“險峰”、“日光”、“春雨”,犧牲自我來建設另一半的輝煌,潤色兩個人的愛情。“我”只願而且“必須是您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詩人在此提出詩人對理想兩性關系的理念,即建立在彼此平等、人格獨立、尊嚴完善的基礎之上的愛情。“根,相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風裡”,“我們”相濡以沫、相敬如賓,訴說著旁人不解的情話,共同營造屬於自己的愛情氛圍。如此,“我們”相親相愛卻依然各自獨立,愛情不僅沒有葬送個體的自由,卻使彼此的個性更加穩妥地保存與發展。“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我也沒有舍棄女性的溫存:“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在這平等獨立的背景之下,我們同甘共苦,“分擔漢朝、風雷、霹靂”,“共享霧靄、流嵐、虹霓”。詩人在熾烈的情感高潮中呼出了理想的愛情箴言:“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唯此,詩人才堅守靈肉結合的深沉甜美的愛情,勇敢地吟唱著:“愛——不僅愛你為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詩歌風格明麗清朗、新鮮生動、構思新穎,極富濃郁的抒情色彩。詩人摒棄了傳統依附從屬的愛情觀念,柔婉地抒寫了一曲新時代的愛情宣言。
再別康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
正如我輕輕的來 ;
我輕輕的招手 ,
作別西天的雲彩 。
那 河 畔 的 金 柳 ,
是 夕 陽 中 的 新 娘 ;
波 光 裡 的 豔 影 ,
在 我 的 心 頭 蕩 漾 。
軟 泥 上 的 青 荇 ,
油 油 的 在 水 底 招 搖 ;
在 康 河 的 柔 波 裡 ,
我 甘 心 做 一 條 水 草 !
那 榆 蔭 下 的 一潭 ,
不 是 清 泉 , 是 天 上 虹 ;
揉 碎 在 浮 藻 間 ,
沉 淀 著 彩 虹 似 的 夢 。
尋 夢 ? 撐 一 支 長 篙 ,
向 青 草 更 青 處 漫 溯 ;
滿 載 一 船 星 輝 ,
在 星 輝 斑 斕 裡 放 歌 。
但 我 不 能 放 歌 ,
悄 悄 是 別 離 的 笙 簫 ;
夏 蟲 也 為 我 沉 默 ,
沉 默 是 今 晚 的 康 橋 !
悄 悄 的 我 走 了 ,
正 如 我 悄 悄 的 來 ;
我 揮 一 揮衣 袖 ,
不 帶 走 一片 雲 彩 。
寫作背景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於此。
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
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1928年,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上,後收入《猛虎集》。可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賞析
第1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
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裡泛舟尋夢。
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
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志,直覺得“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裡,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
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
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
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
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
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裡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
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全詩一氣呵成,蕩氣回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適嘗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裡,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志摩》)
果真如此,那麼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嗎?
徐志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他甚至說:“……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的音節(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不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你得拿來澈底的‘音樂化’(那就是詩化),才能取得詩的認識,……”(《詩刊放假》)。
反觀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
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
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錯誤》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賞析】 鄭愁予是中國詩歌藝術長河中一顆閃亮而神秘的星。讀了他的作品,仿佛面前站著一個中國當代的李商隱、時又覺得他詩中還兼有李白的豪放之情。換句話說,鄭愁予的詩,既豪放曠達,又情意綿綿,綜合了婉約派和豪放派兩家之長。寫於1954年的《錯誤》,即是一例。 在這首膾炙人口且廣為人們所傳誦的詩中,抒情主人公想象他的妻子或情人,在深深地思念他。詩的結構非常特別,是一種倒裝的寫法。詩的開頭兩句本來應該是結尾,即主人公從家門前走過而不入,於是思婦失望,那期盼已久的容顏才如蓮花開落;那熾熱的情才心灰意冷。但如果按正常結構把這兩句放到最後,就一方,面顯得意念上過於灰冷,另一方面在詩的結構上顯得平淡無奇。經過詩人一倒裝,就使詩的意念和結構一下子變得新穎多了。 詩的中間一段寫思婦的情態。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有“東風無力百花殘”之意。盼不到意中人歸來,心中自然沒有蓬蓬的柳絮飛騰之狀,因而那顆寂寞的心,也就是一座孤寂的小城。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聽不到意中人的足音,意態慵懶,雲鬢不整,那小小的心靈如窗戶緊閉。這思婦的相思病害得是多麼的嚴重! 末節兩句采用的也是一種倒裝句式,我“嗒嗒可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源於“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是寫“我”的最終感慨。但“我”路過家門而不入,並不是為了更有力地操縱女子的心,以變態地滿足“我”的私欲,否則的話,“我”也不會把“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歸結為“錯誤”。“錯誤”二字,實際上流露出一種深深的遺憾以至歉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錯誤”?主人公的“打江南走過”究竟是真實的行動還是一種幻想(即弗洛伊德所說的“白日夢”)?詩人並不作答,而是給讀者留下無盡的想象的余地。 《錯誤》篇幅短小,詩人寫起來卻一波三折,讓詩增添了想象的空間,纏綿之情也不絕如縷。詩中以蓮哈人,切合江南秀女的外貌和內心;利用矛盾修辭法來揭示人物內心,頗有獨到的韻味,是一首極佳的閨怨詞,也是中國詩歌中一顆璀燦的明珠。
水稻之歌 羅青
早晨一醒,就察覺滿臉盡是露水,顆顆晶瑩剔透,粒粒清涼爽身。回頭看看住在隔壁的大白菜肥肥胖胖,相偎相依,一家子好夢正甜。而遠處的溪水,卻是群剛出門的小牧童,推擠跳鬧,跟著小魚穿過一座矮矮短短的獨木橋。於是,我們也興高采烈地前後看齊,把腳尖併攏,手臂高舉。迎著和風,成體操隊形,散────開一散,就是千裡
賞析
〈水稻之歌〉可以說是羅青詩作中的生活小品,具有羅青詩的三大特色,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可忽視。此詩曾選入國中課本,供少年學生朗讀,十分適合。我們就以這首詩來看羅青詩的三大特色:第一,諧趣:「水稻之歌」是一首擬人化的詩,甚至於可以說是擬「學童」化的詩。早晨醒來,滿臉露水,這是「水稻」自己說的,而露水的晶瑩與清涼,又是十分切身的感覺。「隔壁的」大白菜「肥肥胖胖」,「好夢正甜」,這樣的形容詞,諧趣十足。溪水是「小牧童」「推擠跳鬧」,也是頗切合溪水淙淙不停,急急趕路的樣子,更能使著小學童有了認同感,認同於溪水推擠跳鬧,本來小學童就該這樣無憂無慮,生鮮活跳。面對著清晨的水稻,詩人也許正想舒活筋骨,因此,詩的意象立刻回到稻與學童的認同關係來,詩人的意象切合生活秩序。因為舒活筋骨而想到學童的體操隊形,情景配合相當緊密。詩人由一株稻的醒轉,推而及於週遭事物,然後放眼而望,稻也無垠,這就是很明顯而合情的層次關係。此詩擬人化的形容詞語,都具有適切的諧趣效果,極為成功。第二,疊字與對偶:羅青喜歡對偶,因此也用疊字,共有五處:顆顆、粒粒、看看、肥肥胖胖、矮矮短短等。對偶也有三處「顆顆晶瑩剔透」/「粒粒清涼爽身」,「相偎」/「相依」,「腳尖併攏」/「手臂高舉」,如果勉強要算的話,「一散」與「千裡」也算一對。另外我們還可以增加一對,第二段的第一句可以改為「興高采烈地前後對正左右看齊」,這一改又增加了一對了,因為學校的口令是前後對正,左右才叫看齊的。對偶的使用可以增加諧趣,用的不當,有時也使詩思停滯。羅青喜歡對偶,從此詩可見其餘。第三,跳脫:羅青詩的可貴處在於「跳脫」兩字,往往看著羅青的詩就要走入平舖直述、老生長談的舊路了,就在緊要關頭,千均一髮之際,羅青縱身而躍,又蕭灑自如。「水稻之歌」的佳處並不在首段的擬人效果,而在後段的「散開」,而且「一散,就是千裡!」跳脫而出,令人嘆賞。這是羅青的「水稻之歌」。但是真正的農夫或農家子弟,對於「水稻」並不會抱持著這種愉悅的心情去欣賞,吳晟和蕭蕭或可代表農民的心聲,吳晟〈水稻〉如下: 風雨怎樣凌遲蟲害怎樣侵蝕不可信靠天空怎樣以多變的臉色戲弄吾鄉的人們。 千年以來,吾鄉的人們怎樣默默揮灑費盡思量的汗水,滋潤你們並以怎樣焦慮的深情殷殷勤勤呵護你們。 而你們無閒去思索、去議論千年以來,一代又一代你們的根,艱困的紮下土裡你們的枝枝葉葉安安份份的吸取陽光。 當鐮刀和打穀機,開始忙碌的合唱鳥仔在們頭上興奮的飛翔只有你們明白每一粒稻穀,是多少的辛酸結成。 吳晟另有一首詩〈稻草〉,以稻草的生命過程譬喻鄉下農夫,十分感人: 在乾燥的風中一束一束稻草,瑟縮著在被遺棄了的田野。 午後,在不怎麼溫暖也不是不溫暖的陽光中吾鄉的老人,萎頓著在破落的庭院。 終於是一束稻草的吾鄉的老人誰還記得也曾綠過葉、開過花、結過果? 一束稻草的過程和終局是吾鄉人人的臉譜。 (兩詩均取自吳晟詩集《吾鄉印象》)。 我自己也有一組詩「田間路」,其中有一首「稻穗」,因為題材相同,而構思、取景、用情,與羅青不同,不揣淺陋,一並抄錄,俾供參考(取自蕭蕭詩集《舉目》): 稻穀堅韌,是依照爸爸背上的肌膚打造的稻米堅實,因為爸爸的汗珠一粒一粒凝固。風穿越稻穀那是一片片黃金在歡呼稻穗垂著頭爸爸搖著頭就怕沒有黃金那樣的聲勢。 詩人取材、選景,都與個人的生活經驗相關,研讀這些水稻之作,或可進一步了解這點,因此孟子說:「讀其書(詩),而不知其人,可乎?」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留人睡 一作:留人醉)
譯文碧雲飄悠的藍天,黃葉紛飛的大地,秋景連接著江中水波,波上彌漫著蒼翠寒煙。群山映著斜陽藍天連著江水。芳草不諳人情,一直延綿到夕陽照不到的天邊。默默思念故鄉黯然神傷,纏人的羈旅愁思難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夢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獨倚高樓望遠,只有頻頻地將苦酒灌入愁腸,化作相思的眼淚。
注釋蘇幕遮:原唐教坊曲名,來自西域,後用作詞牌名。又名“雲霧斂”“鬢雲松令”。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波上”句:江波之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煙本呈白色,因其上連碧天,下接綠波,遠望即與碧天同色,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芳草”二句:意思是,草地綿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陽更遙遠。“芳草”常暗指故鄉,因此,這兩句有感嘆故鄉遙遠之意。黯鄉魂:因思念家鄉而黯然傷神。黯,形容心情憂郁。鄉魂,即思鄉的情思。語出江淹 《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追旅思(sì):撇不開羈旅的愁思。追,追隨,這裡有纏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緒,情懷
鑑賞
這首詞抒寫了羈旅鄉思之情,題材基本上不脫傳統的離愁別恨的范圍,但意境的闊大卻為這類詞所少有。
上片寫秾麗闊遠的秋景,暗透鄉思。起首“碧雲天,黃葉地”兩句,即從大處落筆,濃墨重彩,展現出一派長空湛碧、大地橙黃的高遠境界,而無寫秋景經常出現的衰颯之氣。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兩句,從碧天廣野到遙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雲天、黃葉地。這湛碧的高天、金黃的大地一直向遠方伸展,連接著天地盡頭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籠罩這一層翠色的寒煙。煙靄本呈白色,但由於上連碧天,下接綠波,遠望即與碧天同色而莫辯,如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所以說“寒煙翠”。“寒”字突出了這翠色的煙靄給與人的秋意感受。這兩句境界悠遠,與前兩句高廣的境界互相配合,構成一幅極為遼闊而多彩的秋色圖。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傍晚,夕陽映照著遠處的山巒,碧色的遙天連接這秋水綠波,淒淒芳草,一直向遠處延伸,隱沒在斜陽映照不到的天邊。這三句進一步將天、地、山、水通過斜陽、芳草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這裡的芳草,雖未必有明確的象喻意義,但這一意象確可引發有關的聯想。自從《楚辭·招隱士》寫出了“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以後,在詩詞中,芳草就往往與鄉思別情相聯系。這裡的芳草,同樣是鄉思離情的觸媒。它遙接天涯,遠連故園,更在斜陽之外,使矚目望鄉的客子難以為情,而它卻不管人的情緒,所以說它“無情”。到這裡,方由寫景隱逗出鄉思離情。
整個上片所寫的闊遠秾麗、毫無衰颯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筆下是少見的,在以悲秋傷春為常調的詞中,更屬罕見。而悠悠鄉思離情,也從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寫中暗暗透出,寫來毫不著跡。這種由景及情的自然過渡手法也很高妙。
過片緊承芳草天涯,直接點出“鄉魂”“旅思”。“鄉魂”與“旅思”意思相近。兩句是說自己思鄉的情懷黯然淒愴,羈旅的愁緒重疊相續。上下互文對舉,帶有強調的意味,而主人公羈泊異鄉時間之久與鄉思離愁之深自見。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讀。說“除非”,足見只有這個,別無他計。言外之意是說,好夢做得很少,長夜不能入眠。這就逗出下句:“明月高樓休獨倚。”月明中正可倚樓凝思,但獨倚明月映照下的高樓,不免愁懷更甚,不由得發出“休獨倚”的慨嘆。從“斜陽”到“明月”,顯示出時間的推移,而主人公所處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樓,足見鄉思離愁之深重。“樓高”“獨倚”點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寫的都是倚樓所見。這樣寫法,不僅避免了結構與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寫景與下片的抒情融為一體。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因為夜不能寐,故借酒澆愁,但酒一入愁腸都化作了相思淚,這真是欲遣鄉思反而更增鄉思之苦了。結拍兩句,抒情深刻,造語生新。作者另一首《御街行·紛紛墜葉飄香砌》則翻進一層,說:“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寫得似更奇警深至,但微有做作態,不及這兩句自然。寫到這裡,郁積的鄉思旅愁在外物的觸發下發展到高潮,詞也就在這難以為懷的情緒中黯然收束。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這本是詞中常見的結構和情景結合的方式,其特殊性在於麗景與柔情的統一,更准確地說,是闊遠之境、秾麗之景、深摯之情的統一。寫鄉思離愁的詞,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這首詞所描繪的景色卻闊遠而秾麗。它一方面顯示了詞人胸襟的廣闊和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反過來襯托了離情的可傷,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顯得柔而有骨,深摯而不流於頹靡。整體說來,這首詞的用語與手法雖與一般的詞類似,意境情調卻近於傳統的詩。這說明,抒寫離愁別恨的小詞是可以寫得境界闊遠,不局限於閨閣庭院。
春日偶成 宋代:程顥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
韻譯
雲兒淡,風兒輕,時近春日中午,傍著花,隨著柳,我向河岸漫步。
這愜意的春游呀,人們並不了解,將會說我忙裡偷閒,強學少年童。
散譯
淡淡的雲在天上飄,風兒吹拂著我的臉龐,此時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於花叢之中,沿著綠柳,不知不覺間來到了前面的河邊。
當時的人不理解我此時此刻我內心的快樂,還以為我在學年輕人的模樣,趁著大好時光忙裡偷閒呢。
注釋
偶成:偶然寫成。
雲淡:雲層淡薄,指晴朗的天氣。 午天:指中午的太陽。
傍花隨柳:傍隨於花柳之間。傍,靠近,依靠。隨,沿著。 川:瀑布或河畔。
時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將謂:就以為。將:乃,於是,就。 偷閒:忙中抽
猿子
武平產猿,猿毛若金絲,閃閃可觀。猿子尤奇,性可馴,然不離母。母黠,人不可逮。獵人以毒附矢,伺母間射之。中母,母度不能生,灑乳於樹,飲子。灑已,氣絕。獵人向猿子鞭母,猿子即悲鳴而下,束手就擒。每夕必寢皮乃安,甚者輒抱皮跳躍而斃。嗟夫!猿子且知有母,不愛其身。況人也耶?
譯文 武平(今福建境內)這個地方有猿猴生存,猿猴的毛像金絲,閃閃發光可以觀賞。小的猿猴更加奇特,性格可以馴服,但不離開母親。母猴很狡猾(也可譯為“聰明”),人難以抓住它。獵人在箭頭上涂毒,等到母猴不注意時射它。母猴被射中了,母猴猜測自己不能活了,將乳汁灑在樹上,讓小猴喝。乳汁灑盡後,就斷氣死亡。獵人向著小猴鞭打他的母親,小猴悲哀地鳴叫爬下樹,束手就擒。每天夜裡一定要枕著母親的皮才能睡覺,更有甚者則抱著母親的皮跳躍而死。哎!猿猴尚且知道有母親,不吝惜它們的生命,何況人呢?世上的不孝順的子孫,連猿猴也不如哩!
注釋若:好像尤:更加然:但是黠:狡猾以:用矢:箭,這裡指箭頭伺:觀察,守候間:不注意時中:射中度(duó):猜度,猜想飲:讓...喝已:完絕:斷鞭:用鞭打束:捆擒:捉住輒:總是,就嗟(jiē)夫:唉且:尚且愛:吝嗇況:何況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作品簡介】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作於詞人與丈夫趙明誠離別之後,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婦沉溺於情海之中的純潔心靈。這首詞在黃升《花庵詞選》中題作“別愁”,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調,女性特有的沉摯情感,絲毫“不落俗套”的表現方式,給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別情詞作。這首詞的意思和賞析如下: 【原文】 作者: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①,輕解羅裳,獨上蘭舟②。雲中誰寄錦書來③?雁字回時④,月滿西樓⑤。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⑦。 【注釋】 ①紅藕:紅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蘭舟:用木蘭木造的舟,此處為床的雅稱。 ③錦書:前秦蘇惠曾織錦作《璇璣圖詩》,寄其夫竇滔,計八百四十字,縱橫反復,皆可誦讀,文詞淒婉。後人因稱妻寄夫為錦字,或稱錦書;亦泛為書信的美稱。 ④雁字:群雁飛時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詩文中因以雁字稱群飛的大雁。 ⑤月滿西樓:意思是鴻雁飛回之時,西樓灑滿了月光。 ⑥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對方,可又不能互相傾訴,只好各在一方獨自愁悶著。 ⑦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意思是,眉上愁雲剛消,心裡又愁了起來。 【詞意】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仰頭凝望遠天,那白雲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 花,自顧地飄零,水,自顧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起兩處的閒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賞析】 李清照此詞,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深婉抒寫別後相思之情。此種題材,在宋詞中為數不少,若處理不當,必落俗套。然清照此詞,語言清新,明白如話,情極深摯,在通俗中又多見匠心,如“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雖是對句,讀之聲韻和諧流暢、自然飄逸,並無窒礙之病。李廷機《草堂詩余評林》稱贊此詞“頗盡離別之情,語意飄逸,令人省目”。 上闋從秋日獨自泛舟出游寫到明月高照閨樓,無論是白天或晚上,出外或者歸家,無時無刻不在掛念著心上之人,盼望他從遠方寄來“錦書”。 下闋以花落水流比擬丈夫離開自己以後的寂寞寥落之感,說明彼此伉儷情深,兩地相思難以消除。我們可以見到,柳眉剛剛舒展,心中又見翻騰,詞語淺近,感情深摯,體現了漱玉詞的藝術風格。更多李清照宋詞賞析請關注詩詞庫的李清照專欄。 對於此詞,有一種理解頗可關注。此說認為“獨上蘭舟”是理解全詞意脈的關鍵。“紅藕香殘”暗寫季節變化;“玉簟秋”謂竹席已有秋涼之意;“雁字回時”為秋雁南飛之時;“月滿西樓”,西樓為女主人公住處,月照樓上,自然是夜深了。若以“蘭舟”為木蘭舟,為何女主人公深夜還要獨自坐船出游?而且她“獨上蘭舟”時,為何還要“輕解羅裳”呢,這樣解釋顯然與整個環境是矛盾的。“蘭舟”只能理解為床榻,“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即是她解衣去裳,獨自一人上床准備睡覺了。“玉簟秋”乃睡時的感覺,聽到雁聲,見到月光滿樓,更增秋夜孤寂之感,於是詞的下片抒寫對丈夫的思念便是全詞意脈必然的發展。此說有一定的道理。 【創作背景】 元伊世珍《琅嬛記》卷中載:“易安結婚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 |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譯文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經歷一個新春。越走近故鄉心裡就越是膽怯,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注釋漢江:漢水。長江最大支流,源出陝西,經湖北流入長江。嶺外:五嶺以南的廣東省廣大地區,通常稱嶺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書:信。來人:渡漢江時遇到的從家鄉來的人。
賞析
《渡漢江》詩意在寫思鄉情切,真實地刻畫了詩人久別還鄉,即將到家時的激動而又復雜的心情。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矯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詩人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斷”字“復”字,似不著力,卻很見作意。此詩人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沒有什麼驚人之筆,往往容易為讀者輕易放過。其實,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兩句描寫詩人逃歸途中的心理變化。“近鄉”交代詩人因長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離貶地,走近家鄉。所謂“情更怯”,即愈接近故鄉,離家人愈近,擔憂也愈厲害,簡直變成了一種害怕,怕到“不敢問來人”。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詩人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定情景”。因為詩人貶居嶺外,又長期沒有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家人由於詩人的牽累而遭到不幸。“音書斷”“復歷春”這種思念隨著擔心同時的到來,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裡的矛盾心理狀態。這種矛盾心理,在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接近家鄉之後,有了進一步的戲劇性發展:原先的擔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願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展的必然。“情更怯”與“不敢問”更能體現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願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詩人便會愈發憂慮,發展到極端,這種憂慮就會變成一種恐懼、戰栗,使之不敢面對現實。
詩人正是這樣逼真地再現了特殊境遇下,對家人的入骨關愛,吟詠出入類心靈的良善韻律,從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鳴。只是這種境遇的造成,詩人不能辭其咎。在這一點上,後來杜甫的“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述懷》)寫戰亂中擔憂家人,至於不敢面對吉凶未卜的“消息”。則更有時代感,更耐人尋味。
此詩不僅有巧妙的抒情藝術,而且有更深刻的體會。作者用逐層遞進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後,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傾訴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讀者卻必需經過一番認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這種特殊的心理狀態,達到與作者的心靈溝通。這種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語言,獲取了極為深遠的藝術效果。
創作背景
此詩一說作於宋之問神龍二年(706年)途經漢水時。武氏去世後,唐中宗將其貶為瀧州參軍。神龍元年(705年)十月宋之問過嶺,次年春即冒險逃回洛陽,途經漢江時寫下了此詩。另一說,此詩是李頻由貶所瀧州逃歸洛陽,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漢水)時所作。
鑑賞
宋之問從瀧州貶所逃回家鄉,經過漢江(也就是漢水)時,寫了這首詩。宋之問的家在鞏縣,漢水離鞏縣,雖然還有不少路,但較之嶺外的瀧州,畢竟要近得多,所以詩裡說"近鄉"。詩的語言,極為淺近通俗,但乍一讀,仍不免會有疑惑。一個離開家鄉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歸途,自當心情歡悅,而且這種欣喜之情,也會隨著家鄉的越來越近而越來越強烈。宋之問卻偏說"近鄉情更怯",乃至不敢向碰到的人詢問家人的消息,這豈非有點不合情理?
要解開這一疑團,必須重視詩的前兩句,它們提供了必要的線索。詩人在到達貶所後,即與家人斷絕了聯系,且已持續了半年以上。在這種情況下,詩人的心境如何呢?詩中似未明言,其實不然。"近鄉情更怯",說明詩人早巳"情怯"。對家中情況的一無所知,使詩人的思慮中,增加了不安和疑懼:親人們是否遭遇到什麼不幸呢?空間的阻隔,時間的推移,使這種不安和疑懼,日趨沉重地郁結在詩人的心頭。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
《定風波》為蘇詞名作,歷來被人評為悠閒從容、曠達樂觀。它不僅是蘇軾的一首閒適詞,更是一篇夫子自道之作。該詞作於黃州謫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寫了作者任天而動、苦樂隨緣、開朗達觀、意存歸隱的人生態度和坦蕩胸懷,描繪了一幅極傳神的“東坡雨中行吟圖”,表現了他處變不驚、笑對蒼茫、“何妨吟嘯且徐行”的瀟灑氣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煙雨任平生”的達觀之思,揭示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蘇軾人生的真實寫照。
翻譯
不要去聽雨打到林葉的聲音,不妨邊吟詩長嘯,邊慢慢渡行。手拄著竹杖,腳穿著草鞋,走起來比騎馬還要輕快。怕什麼風吹雨打?披著蓑衣,頂著風雨,漫步在崎嶇的人生路途上,這是自己平生經歷慣了的。寒冷的春風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頭夕陽西下,給自己送來一點暖意。回望剛才走過的蕭瑟處(偏向於心理精神上), 所謂的風雨都已經無所謂了!
詞句注釋 定風波:詞牌名。 雨具先去:攜帶雨具的僕人先離開了。 余:我。 已而遂晴:一會兒天氣就晴了。 莫聽穿林打葉聲:不要去聽樹林中敲打著樹葉的雨聲,意思是說不要聽到雨聲就害怕而奔跑。 何妨吟嘯且徐行:不妨高聲吟唱,悠然自在地慢慢前行。吟嘯,高聲吟唱。 竹杖芒鞋輕勝馬:手持竹杖,腳穿草鞋,輕便勝過騎馬。芒鞋,草鞋。 誰怕:怕誰,怕什麼。意為對風雨根本不畏懼。 一蓑煙雨任平生:有一領蓑衣就足以對付一生的風雨侵襲了。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寒伴隨著春風吹來正好醒酒。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回首向來蕭瑟處:回頭看剛才經過的遭受風吹雨打而使人感到淒涼的地方。蕭瑟,冷落,淒涼。 也無風雨也無晴:無雨無晴,好像什麼都沒發生。
賞析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1082年)。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朴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靜,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歸"字道出了作者一心渴望歸隱,不在乎官場的陰晴多變。這句話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習慣說
蓉少時,讀書養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讀,仰而思,思有弗得,輒起繞室以旋。室有窪,徑尺,浸淫日廣。每履之,足苦躓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來室中,語之,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命童子取土平之。後蓉復履,蹶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俯視,地坦然,則既平矣。已而復然。又久而後安之。
噫!習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與窪適也,及其久,則窪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則反窒焉而不寧。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詞句注釋
習:積習、習慣。
蓉:作者自稱。少:年少,年齡小。
養晦堂:劉蓉居室名,在湖南湘鄉縣。
俯:低頭。
弗得:沒有心得。
旋:徘徊。
徑尺:直徑一尺。
浸(qīn 侵)淫日廣:日漸向外擴展。
履:踩,走。
苦:總是。躓(zhì)
語之:對他談了這事。語,告訴。
顧:看。
何……為:哪裡還談得上……。
童子:未成年的僕人。 平:填平。
蹶(jué)然:受驚而疾起的樣子。
坦然:地面平坦的樣子。
既:已。
中(zhòng)人:適合於人,這裡是影響人的意思。中,深入影響。
不與窪適:不能適應凹地。適,適應。
窪者若平:走凹地像平地一樣。
故:緣故。
窒焉:受阻礙的樣子。窒,阻礙。寧:安寧。
慎始:一開始就慎重。
白話譯文
清代文學家劉蓉年少時在養晦堂西側一間屋子裡讀書。他低下頭讀書,遇到不懂地方就仰頭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內踱來踱去。這屋有處窪坑,直徑一尺,逐漸越來越大。每次經過,劉蓉都要被絆一下。起初,劉蓉感到很別扭,時間一長也就習慣了。
一天,父親來到屋子裡坐下,回頭看看那處窪坑笑著說:“你連一間屋子都不能治理,憑什麼能治理好國家呢?”隨後叫僕童將窪坑填平。父親走後,劉蓉讀書思索問題又在屋裡踱起步來,走到原來窪坑處,感覺地面突然凸起一塊,心裡一驚,覺得這塊地方似乎突然高起來了,低頭看,地面卻是平平整整。以後踏這塊地,仍舊還有這樣的感覺。又過了好些日子,才慢慢習慣。
唉!習慣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厲害的啊!腳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適應坑窪;時間久了,窪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於把長久以來的坑填平,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卻認為是阻礙而不能適應。所以說君子做學問,最重要的就是開始時需謹慎。
整體賞析
這篇短文,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寫出了大道理。由此及彼,因小見大,發人深思。作者先寫少年時代在養晦堂西側的一間小房子裡讀書的情景。“俯而讀,仰而思;思有弗得,輒起繞室以旋。”這一描述,就生動地勾勒了一個善於思考的讀書人的形象。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善於思考,就很難說學有所獲,更談不上什麼有獨到的見解。文章以“思”為經,貫穿始末。因“思”而“繞室以旋”,從“旋”而極其自然地引渡到主題的闡發。總之,這都是善於思考的結果。
書房裡有一塊窪地,愈來愈向外擴展。在這塊地上踱來踱去,當然很不自在。可是時間久了,卻習以為常了。等到填平這塊窪地,卻又感到“蹶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經過一段時間,這才恢復到正常的感覺。窪地踩慣了如履平地,一旦填平,反而感到不適應。這是什麼緣故呢?作者深有感觸地說:“習之中人甚矣哉!”這是一篇之警策,撮辭舉要,統攝全文。習慣成自然,這是一個很朴素的真理。由此推論,如何培養良好的習慣,乃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文章最後的結論是:“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意即治學一開始就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有了良好的習慣,就有了良好的開端。這一體會,不僅對育才樹人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做好一切事情,都有著普遍的借鑑作用。
這是一篇論說體裁的散文。只就一件小事說起,使人感到自然而親切,從而受到啟迪。可以說是語淺意深,言之有物。
作者簡介
劉蓉(1816—1873),字孟蓉,又作孟容,號霞仙,湘鄉人。咸豐四年(1854年),隨曾國藩在湖北、江西與太平軍作戰。咸豐五年(1855年),從羅澤南由江西回援湖北。其弟戰死蒲圻,送喪歸籍。咸豐十一年(1861年),駱秉章督師四川,被聘參贊軍事。以知府加三品頂戴,署四川布政使,明年實授。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軍由滇、黔人川時,赴前線堵截,石達開兵敗大渡河,自投清營,乃將其檻送成都後殺害。同治二年(1863年),奉命督辦陝西軍務,擢巡撫,率軍進駐廣元。同治四年(1865年),克階州,擊滅四川地方起義軍和太平軍余部。不久,以洩露密折,降調革任,仍署巡撫。同治五年(1866),因病開缺,仍留陝辦理軍務,與巡撫喬松年不和,所部楚軍三十營被西捻軍張宗禹擊潰於灞橋後,革職回籍,著有《養晦堂詩文集》、《思辨錄疑義》等。
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裡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並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和團結同宗族的人為主旨,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並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了。”
王安石說: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秀得多;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後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資是那樣的好,沒有受到正常的後天教育,尚且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難道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注釋傷:哀傷,嘆息。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隸:屬於。生:生長到。識:認識。書具:書寫的工具(筆、墨、紙、硯等)。求:要。異:對······感到詫異。借旁近:就近借來。旁近,附近,這裡指鄰居。與:給。.養:奉養,贍養。收族:團結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系。收,聚,團結。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一:全。指:指定。就:完成。文:文采。理:道理。邑人:同(鄉)縣的人。奇:對······感到驚奇(奇怪)。稍稍:漸漸。賓客:這裡是以賓客之禮相待的意思,賓,本文的意思是狀語。乞:求取。利其然:認為這樣是有利可圖的。利,認為……有利可圖。日:每天。扳:通“攀”,牽,引。環:四處,到處。謁:拜訪。明道:宋仁宗趙禎年號(1032-1033年)。從:跟隨。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親。前時之聞:以前的名聲。復:又,再。泯然眾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點完全消失了。眾人,常人。王子:王安石的自稱。通:通達。悟:聰慧。受:接受。天:先天。賢:勝過,超過。於:比。材:同“才”,才能。卒:最終。於:被。不至:沒有達到要求。.至,達到。彼其:他。已:停止。耶:表示反問,相當於“嗎”、“呢”。
虛詞用法之(1)不能稱前時之聞——助詞,的。(2)不受之人——兼詞,之於。(3)卒之為眾人——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4)忽啼求之——代詞,代書具(5)借旁近與之——代詞,代仲永(6)余聞之久也——代詞,代這件事於(1)環謁於邑人——介詞,到。(2)於舅家見之——介詞,在。(3)賢於材人遠矣——介詞,比。(4)受於人者不至——介詞,從,引出動作的對象。自(1)還自揚州——從。(2)並自為其名——自己。然(1)泯然眾人矣 ——形容詞詞尾 ……的樣子(2)父利其然也 —— 代詞,這樣
通假字(1)扳——通“攀”,牽,引。(2)材——通“才”,才能。
古今異義(1)自是指物作詩立就(是:古義:“自是”組合意為“從此”;今義:判斷動詞)(2)或以錢幣乞之(或:古義:不定代詞,有的人;今義:或許,或者。)(3)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文理:古義:文采和道理;今義:表示文章,內容或語句方面的條理)(4)稍稍賓客其父(稍稍:古義:漸漸;今義:稍微。)(5)泯然眾人矣(眾人:古義:平常人;今義:許多人,大家。)(6)從先人還家(先人:古義:王安石死去的父親;今義:自己的前輩。)
詞類活用(1)形容詞作意動詞“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為驚奇、詫異”的 意思“父異焉”之中的“異”,是“對……感到驚異”的意思(2)名詞作意動詞“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認為……有利可圖”的意思“賓客其父”之中的“賓客”,是“以賓客之禮相待……”的意思(3)名詞作狀語“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中的“日”名詞作狀語,是“每天”的意思(4)動詞用作狀語“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動詞“出聲哭”的意思,這裡作狀語“哭著”的意思
一詞多義自(1)並自為其名(名詞,自己)(2)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介詞,從)聞(1) 余聞之也久(動詞,聽說)(2)不能稱前時之聞(名詞,名聲)其(1)其詩以養父母(代詞,這)(2)稍稍賓客其父(代詞,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代詞,這樣)(2)泯然眾人矣(形容詞,詞尾……..的樣子)為(1)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動詞,作為)(2)卒之為眾人(動詞,成為)賢(1)賢於材人遠矣:(勝過) (名詞作動詞)(2)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有才能)
文言句式(1)判斷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2)省略句省略賓語 “不使學”中省略賓語“之”,可補充為“不使之學”;“令作詩”中也省略賓語“其”,可補充為“令其作詩”。省略主語 “還自揚州”中省略主語“我”,可補充為“我還自揚州”。省略介詞 “受之天”中“之”後省略“於”,可補充為“受之於天”;“借旁近與之”中“借”後面省去了介詞“於”,可補充為“借於旁近與之”。(3)倒裝句“還自揚州”是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
鑑賞
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說明人受之於天雖異,但還得受之於人,否則就將復為眾人,進而說明未受之於天者,本來就是眾人,如果不受之於人,恐怕連作“眾人”也難,而且強調了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表現了王安石早期朴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文題為“傷仲永”,文中卻未見一個“傷”字,然而全篇寫的正是一個“傷”字。這正如《王荊公年譜考略》所評:“余謂仲水始而通悟,終焉為泯然眾人,見於荊公悼嘆者詳矣!”由此可見,此文契合照應不在形式上而在內容中。這篇議論文,先敘後議,在事實敘述的基礎上立論,事實成為立論的依據。第一、二兩段只敘不議,為第三段的議論服務,後面的議論,集中強烈,言簡意賅,如畫龍點睛,使前面所敘的事實立即升華具有典型意義。全文僅二百字,敘事之簡潔。說理之透徹,安石散文風格在此已露出端倪。
馬說 韓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裡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裡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才有千裡馬。千裡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馬,也只是辱沒在低賤的人手裡,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裡,不用“千裡馬”的稱號稱呼它。
日行千裡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的粟(谷子)。喂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裡的本領來飼養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裡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特殊的本領和英武的體態不能表現在外面,和普通的馬等同尚且都不能得到,又怎麼能要求它能日行千裡呢?
鞭策它不按照駕馭千裡馬的方法,喂養它卻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聽它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握著馬鞭面對著千裡馬,說道:“天下沒有千裡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裡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裡馬啊!
【重點語句】
1.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被埋沒的根本原因:論點;主旨句;點明中心)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被埋沒的具體表現)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4..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再次點明文章中心句子)
【文章主旨】
本文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不識人才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抨擊。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裡。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於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裡程碑式人物。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裡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注釋 ①.此選自《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年版)卷一八。《文苑英華》題作《陪侍御叔華登樓歌》,則所別者一為李雲,一為李華。李白另有五言詩《餞校書叔雲》,作於某春季,且無登樓事,與此詩無涉。諸家注本多系此詩於天寶十二載秋,然於"叔華"、"叔雲"均含糊其辭。待考。《新唐書·李華傳》:"天寶十一載遷監察御史"。《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上:趙郡李氏西祖房景昕子仲雲,左司員外郎;叔雲,監察御史。宣州:今安徽宣城縣一帶。謝朓樓,又名北樓、謝公樓,在陵陽山上,謝眺任宣城太守時所建,並改名為疊嶂樓。李白於天寶十二載(753)由梁園(今開封)南行,秋至宣城。李白另有五言詩《秋登宣城謝朓北樓》。餞別:以酒食送行。校書:官名,即校書郎,掌管朝廷的圖書整理工作。叔雲:李白的叔叔李雲。個別字的讀音:朓(tiǎo)、餞(jiàn)、校(jiào) 長風:遠風,大風。 ②.酣(hān)高樓:暢飲於高樓。 ③.蓬萊:此指東漢時藏書之東觀。《後漢書》卷二三《竇融列傳》附竇章傳是時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李賢注:"言東觀經籍多也。蓬萊,海中神山,為仙府,幽建安風骨經秘籍並皆在也"。建安骨:漢末建安年間,"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詩風骨遒上,後人稱之為"","七子"分別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 ④.建安骨:建安風骨,指建安時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詩文創作風格為代表的文學風格。建安,為漢獻帝(196-220)的年號。 ⑤.小謝:指謝朓(464-499),字玄暉,南朝齊詩人。後人將他和謝靈運並舉,稱為大謝、小謝。這裡用以自喻。 ⑥.清發:指清新秀發的詩風。發,秀發,詩文俊逸。 ⑦.逸興(xīng):飄逸豪放的興致,多指山水游興。王勃《滕王閣序》:"遙襟甫暢,逸興遄飛"。李白《送賀賓客歸越》:"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壯思:雄心壯志。 ⑧攬是摘取的意思。是明月或是日月有爭議。 ⑨.稱(chèn)意:稱心如意。 ⑩明朝(zhāo):第二天早晨。 散發:不束冠,意謂不做官。這裡是形容狂放不羈。古人束發戴冠,散發表示閒適自在弄扁舟:乘小舟歸隱江湖。參考《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注25。 ⑾.弄扁(piān)舟:指隱逸於江湖之中。扁舟,小船。春秋末年,范蠡(li)辭別越王勾踐,“乘扁舟浮於江湖”(史記——貨殖列傳)。
譯文 棄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 擾亂我心緒的今天使我極為煩憂。 萬裡長風吹送南歸的鴻雁,面對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樓開懷暢飲。 你的文章就像漢代文學作品一般剛健清新。而我的詩風,也像謝朓那樣清新秀麗。 我們都滿懷豪情逸興,飛躍的神思像要騰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潔的明月。 好像抽出寶刀去砍流水一樣,水不但沒有被斬斷,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舉起酒杯痛飲,本想借酒消去煩憂,結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稱心如意,還不如明天就披散了頭發,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隱江湖)罷了。
寫作背景 李白於742年(天寶元年)懷著遠大的政治理想來到長安,任職於翰林院。二年後,因被讒毀而離開朝廷,內心十分憤慨地重又開始了漫游生活。在753年(天寶十二年)的秋天,李白來到宣州,他的一位官為校書郎的族叔李雲將要離去,為餞別行人而寫成此詩。詩中並不直言離別,而是重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牢騷、憤懣。 李雲:又名華,是李白的族叔。是當時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天寶十一年任監察御史。著有《含元殿賦》,此外還寫有《魯山令元德秀墓碑》碑文,顏真卿書,李陽冰篆額,時稱“四絕碑”。獨孤及《檢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中記載:“(天寶)十一年拜監察御史。會權臣竊柄,貪猾當路,公入司方書,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為肅。”可見李雲為官的剛直、清正和不畏權貴。這首詩是在李雲行至宣城與李白相遇並同登謝朓樓時,李白為之餞行而作。全詩辭語慷慨豪放,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激烈憤懣,表達了對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和對光明世界的執著追求。
賞析 這首詩先寫虛度光陰、報國無門的痛苦,而後贊美主客雙方的才華與抱負,最後以揮灑出世的幽憤作結。全詩感情色彩濃烈,情緒如狂濤漫卷,筆勢如天馬行空。 詩中抒發年華虛度、壯志難酬的苦悶,盛贊漢代文章、建安風骨及謝眺詩歌的豪情逸興,最後流露出消極處世的情緒。 詩的開頭顯得很突兀,因為李白當時很苦悶,所以一見到可以傾訴衷腸的族叔李雲(李華),就把滿腹牢騷宣洩出來。李白於天寶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受權貴讒毀,時間不長便棄官而去,過著飄蕩四方的游蕩生活。十年來的人間辛酸,作客他鄉的抑郁和感傷,積聚在心頭,今天終於可以一吐為快了。 “長風”兩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氣爽之日,目接風送秋雁之境,精神為之一振,煩惱為之一掃,感到心與境合得舒暢,酣飲高樓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萊”兩句承高樓餞別分寫主客雙方。以“建安骨”贊美李雲的文章風格剛健。“中間”是指南朝;“小謝”是指謝眺,因為他在謝靈運(大謝)之後,所以稱小謝。這裡李白是自比小謝,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一句抒發了作者遠大的抱負。並且“覽”字富有表現力。用了誇張的手法。抒發了作者的遠大抱負。 “抽刀”一句用來比喻內心的苦悶無法排解,顯得奇特而富有創造性。“舉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脫,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悶心情,同時也抒發了離別的悲傷。 最後兩句是詩人對現實不滿的激憤之詞。李白長期處於不稱意的苦悶之中,不得不尋求另一種超脫,即“散發弄扁舟”。逃避現實雖不是他的本意,但當時的歷史條件和他不願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縱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這首詩運用了起伏跌宕的筆法,一開始直抒胸中憂愁,表達對現實強烈不滿。既而又轉向萬裡長空,精神一振,談古論今,以小謝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攬明月”的遠大抱負。接著詩人又從美麗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悶的現實當中,只得無奈地選擇逃避現實。全詩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憤之中又貫穿著一種慷慨豪邁的激情,顯出詩人雄壯豪放的氣概。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翻譯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脫下衣服准備睡覺,(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射進來,(不由得生出夜游的興致,於是)高興地起身出門。想到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我倆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那是庭院裡的竹子和松柏樹枝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
創作背景
此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台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被殺。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閒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憂郁;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於是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也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整體賞析 文章中的“美”首先來自內容的“真”。東月朗照,激發了作者的游興,想到沒有“與樂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尋伴,這時錯覺生趣,情感觸動,記下此景此情,順理成章,一切和諧自然,毫無雕飾造作之感。這“美”來自語言的“純”。筆記如同拉家常,娓娓敘來。雖然沒有奇景之處,但卻不能增刪或改動什麼字眼兒。點明日期,是筆記體游記所必須的,“月色入戶”與“欣然起行”互為因果,寥寥數字,語言精練。寫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詞,毫無修飾,卻體現出空靈、坦蕩的意境。將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十分貼切,“交橫”一詞更准確地表現了藻荇姿態,仿佛觸手可及。接著,作者筆鋒陡轉,連發二問,既親切自然,富於韻律,又拓展時空,發人思緒。 這“美”來自結尾的“精”。從文章結構看,結句屬“合”,就此打住。從語意上看,它包蘊豐富。“閒人”一詞,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閒的人,閒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月夜處處都有,卻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賞的,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只有此時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運的,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來欣賞它。其次,“閒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卻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心深處,他也不願做一個“閒人”。賞月“閒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閒人”的自我安慰罷了。 游記以真情實感為依托,信筆寫來,起於當起,止於當止,猶如行雲流水,於無技巧中見技巧,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純”的境界。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注解
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徑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
3、煙渚:彌漫霧氣的沙洲。
譯文
我把船停泊在暮煙籠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給游子新添幾分鄉愁。
曠野無垠遠處天空比樹木還低,
江水清澈更覺月與人意合情投……
賞析
這是一首刻劃秋江暮色的詩。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後寫到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一隱一現,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為補充,構成一個特殊的意境。詩中雖不見“愁”字,然野曠江清,“秋色”歷歷在目。全詩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風韻天成,頗有特色。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與王維合稱“王孟”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注解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譯文
一場新雨過後,青山特別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氣格外的涼爽。
明月透過松林撒落斑駁的靜影,
清泉輕輕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傳出歸家洗衣女的談笑聲,
蓮蓬移動了,漁舟正下水撒網。
任憑春天的芳菲隨時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連徜徉。
賞析
這是一首寫山水的名詩,於詩情畫意中寄托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
首聯寫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霽,幽靜閒適,清新宜人。頷聯寫皓月當空,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流於石上,清幽明淨的自然美景。頸聯寫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分披,發現了浣女、漁舟。末聯寫此景美好,是潔身自好的所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折桂令·九日 張可久
對青山強整烏紗②。歸雁橫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④,金杯錯落⑤,玉手琵琶⑥。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注釋 ①九日: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中國人素有登高懷鄉習俗。
②對青山強整烏紗:化用孟嘉落帽故事:晉桓溫於九月九日在龍山宴客,風吹孟嘉帽落,他泰然自若,不以為意。
③歸雁橫秋:南歸的大雁在秋天的空中橫排飛行。
④翠袖殷勤:指歌女殷勤勸酒。化用宋晏幾道《鷓鴣天》詞句“彩袖殷勤捧玉鐘”意。翠袖:此處借指女子或妓女。
⑤金杯錯落:各自舉起酒杯。金杯:黃金酒杯。錯落:參差相雜,一說酒器名。
⑥玉手琵琶:謂歌女彈奏琵琶助興。
譯文 面對著青山勉強整理頭上的烏紗,歸雁橫越秋空,困倦游子思念故家。憶翠袖殷勤勸酒,金杯錯落頻舉,玉手彈奏琵琶。西風蕭蕭人已衰老滿頭白發,玉蝶愁飛明日黃花,回頭看茫茫天涯,只見一抹斜陽,幾只遠飛的寒鴉。[3]
鑑賞 這首小令既寫“重陽”的美好,更寫了游子的愁腸。此時正值秋高氣爽,同時萬物也開始蕭疏。大雁南歸,更易引發游子思鄉。秋野豐美多姿,而秋景卻最令游子淚下神傷,給人一種滄桑的感覺。
前三句:“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 意思是說,面對著青山勉強整理頭上的烏紗,歸雁橫越秋空,困倦的游子思念故家。這是人登高時所見之景,“秋”“歸雁”之意象傳出達出困倦游子對家的思念。這種感情,正如晉代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所寫的“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一樣。 張可久的一生是在時隱時仕、輾轉下僚中度過的。他自己所說的“半紙虛名,萬裡修程”(《上小樓·春思》),是很形象的概括。此時,已逾古稀之年的他,早已厭倦官場的傾軋,望著南歸的大雁,內心感到無限惆悵。
接下來,“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三句,詩人由寫眼前景轉為對昔日生活的回憶,其中“翠袖”“金杯”“玉手”就是詩人憶往昔歡樂生活時濃縮而成的意象。這裡化用了宋代詞人晏幾道《鷓鴣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鐘,當年拼卻醉顏紅”,寫盡了宴客場景的繁華熱鬧。昔日官場生活,翠袖殷勤勸酒,金杯錯落頻舉,玉手彈奏琵琶,是多麼熱鬧,這裡用的是以樂景寫哀的反襯之法,與前面的“歸雁橫秋,倦客思家”形成強烈的對比,更凸見詩人此時的孤寂心境。
七 八兩句:“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化用了蘇軾的詩句:“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由於添加了“西風白發”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勝一籌;同時,倒裝加對偶的句式,韻律和諧,也可以看出詩人的匠心。這也是這首曲中的名句,是詩人有感於眼前之景,有思於今非昔比的境況而發出的深沉感慨:西風吹著滿頭白發,突然省悟到,人終有衰老之時,花亦有凋敗之日,面對已凋謝的黃花,連蜂蝶都要發愁,何況人呢。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戀他鄉。
末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這裡又化用宋詞人秦觀的《滿庭芳》的詩句“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詩人在此以景結情,寫出眼前的淒涼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見一抹斜陽,幾只遠飛的寒鴉。這是景語,又是情語;這既是實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寫照。蒼涼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詩人漂泊無依的情懷,倦客之心、思鄉之情溢於筆端。
綜觀全曲,一個“思”字貫穿全篇。詩人由眼前實景寫起,觸景生情,憶往昔歡樂事,更添此刻思鄉之愁,最後,以景結情,回顧漫漫天涯路,抒遲暮思歸之情。語言清麗,對仗工整,特別是巧妙地引前人詩詞入曲,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蘊藉之美,堪稱元散曲中的精品。
作者簡介
張可久(約1270~1348以後)字小山(一說名伯遠,字可久,號小山)(《堯山堂外紀》);一說名張可久肖像(林晉生作)可久,字伯遠,號小山(《詞綜》);又一說字仲遠,號小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縣)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劇作家,與喬吉並稱“雙壁”,與張養浩合為“二張”。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 韻轉兩平韻。
②了:了結,完結。
③砌:台階。雕闌玉砌:指遠在金陵的 南唐故宮。應猶:一作“依然”。
④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賞析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淒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作者簡介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鐘隱、蓮峰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於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千古詞帝”。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元)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詞語注釋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昏:黃昏。
⑵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驛道。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⑷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悲傷、流落他鄉的旅人,因為思鄉而愁腸寸斷。
⑸天涯:天邊,非常遠的地方。
譯文
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樹,夕陽下一只無精打采的烏鴉,撲打著翅膀,落在光禿禿的枝椏上。纖巧別致的小橋,潺潺的流水,低矮破舊的幾間茅屋,反而愈發顯得安謐而溫馨。荒涼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馬載著同樣疲憊憔悴的異鄉游子,在異鄉的西風裡躊躇而行。夕陽漸漸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處是歸宿?家鄉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能不愁腸寸斷!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路口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淒寒的夜色裡,只有孤獨傷心的游子漂泊在遠方。
滿江紅·怒發沖冠 岳飛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注釋
怒發沖冠:形容憤怒至極,頭發豎了起來。
瀟瀟:形容雨勢急驟。
長嘯:感情激動時撮口發出清而長的聲音,為古人的一種抒情舉動。
三十功名塵與土:年已三十,建立了一些功名,不過很微不足道。
八千裡路雲和月:形容南征北戰、路途遙遠、披星戴月
等閒:輕易,隨便。
靖康恥: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虜走徽、欽二帝。
賀蘭山:賀蘭山脈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
朝天闕:朝見皇帝。天闕:本指宮殿前的樓觀,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
譯文
我憤怒得頭發豎了起來,獨自登高憑欄遠眺,驟急的風雨剛剛停歇。抬頭遠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長嘯,一片報國之心充滿心懷。三十多年來雖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塵土微不足道,南北轉戰八千裡,經過多少風雲人生。好男兒,要抓緊時間為國建功立業,不要空空將青春消磨,等年老時徒自悲切。靖康之變的恥辱,至今仍然沒有被雪洗。作為國家臣子的憤恨,何時才能泯滅!我要駕著戰車向賀蘭山進攻,連賀蘭山也要踏為平地。我滿懷壯志,打仗餓了就吃敵人的肉,談笑渴了就喝敵人的鮮血。待我重新收復舊日山河,再帶著捷報向國家報告勝利的消息!
賞析
岳飛此詞,激勵著中華民族的愛國心。抗戰期間這首詞曲以其低沉但卻雄壯的歌音,感染了中華兒女。
前四字,即司馬遷寫藺相如“怒發上沖冠”的妙,表明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緣獨上高樓,自倚闌干,縱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熱血滿懷沸騰激昂。——而此時秋霖乍止,風澄煙淨,光景自佳,翻助郁悶之懷,於是仰天長嘯,以抒此萬斛英雄壯志。著“瀟瀟雨歇”四字,筆鋒微頓,方見氣度淵靜。
開頭凌雲壯志,氣蓋山河,寫來氣勢磅礴。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十四個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絕,此十四字,如見將軍撫膺自理半生壯志,九曲剛腸,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其所期,豈與塵土同埋;馳驅何足言苦,堪隨雲月共賞。(此功名即勳業義,因音律而用,宋詞屢見)試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識見!過片前後,一片壯懷,噴薄傾吐:靖康之恥,指徽欽兩帝被擄,猶不得還;故下言臣子抱恨無窮,此是古代君臣觀念。此恨何時得解?功名已委於塵土,三十已去,至此,將軍自將上片歇拍處“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之勉語,說與人體會。雄壯之筆,字字擲地有聲!
以下出奇語,現壯懷,英雄忠憤氣概,凜凜猶若神明。金兵入據中原,止畏岳家軍,不啻聞風喪膽,故自岳飛言,“匈奴”實不足滅,踏破“賀蘭”直搗黃龍並非誇大其辭。“飢餐”、“渴飲”一聯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暢其情、盡其勢。未至有復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氣在。有論者設:賀蘭山在西北,與東北之黃龍府,遙距千裡,有何交涉?那克敵制勝的抗金名臣老趙鼎,他作《花心動》詞,就說:“西北欃槍未滅,千萬鄉關,夢遙吳越”;那忠義慷慨寄敬胡銓的張元干,他作《虞美人》詞,也說:“要斬樓蘭三尺劍,遺恨琵琶舊語”!這都是南宋初期的愛國詞作,他們說到金兵時,均用“西北”、“樓蘭”(漢之西域鄯善國,傅介子計斬樓蘭王,典出《漢書·西域傳》),可見岳飛用“賀蘭山”和“匈奴”,是無可非議的。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滿腔忠憤,丹心碧血,傾出肺腑。用文學家眼光視之結束全篇,神氣十足,無復豪發遺憾,令人神旺,叫人起舞。然而岳飛頭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於奸計,宋皇朝自棄戰敗。“莫須有”千古奇冤,聞者發指,豈可指望他率軍協同中原父老齊來朝拜天闕哉?悲夫。
詞不以文字論長短,若以文字論,亦當擊賞其筆力之沉厚,脈絡之條鬯,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響,倚聲而歌,乃振興中華之必修音樂藝術課也。
寫作背景
岳飛 (1103-1141年),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建炎三年(1129年)秋,兀術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蘇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戰而降。金軍得以渡過長江天險,很快就攻下臨安、越州(今紹興)、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飛率孤軍堅持敵後作戰。他先在廣德攻擊金軍後衛,六戰六捷。又在金軍進攻常州時,率部馳援,四戰四勝。次年,岳飛在牛頭山設伏,大破金兀術,收復建康,金軍被迫北撤。從此,岳飛威名傳遍大江南北,聲震河朔。七月,岳飛升任通州鎮撫使兼知泰州,擁有人馬萬余,建立起一支紀律嚴明、作戰驍勇的抗金勁旅“岳家軍”。
紹興三年,岳飛因剿滅李成、張用等“軍賊游寇”,得高宗獎“精忠岳飛”的錦旗。次年四月,岳飛揮師北上,擊破金傀儡偽齊軍,收復襄陽、信陽等六郡。岳飛也因功升任清遠軍節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飛又敗金兵於廬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還。紹興五年(1135年),岳飛率軍鎮壓了楊麼起義軍,從中收編了五、六萬精兵,使“岳家軍”實力大增。
紹興六年,岳飛再次出師北伐,攻佔了伊陽、洛陽、商州和虢州,繼而圍攻陳、蔡地區。但岳飛很快發現自己是孤軍深入,既無援兵,又無糧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飛壯志未酬,鎮守鄂州(今武昌)時寫下了千古絕唱的名詞《滿江紅》。
作者簡介
岳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裡(今河南安陽市湯陰縣程崗村)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岳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葬於西湖畔棲霞嶺。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征。
浮雲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注解
1、郭:城牆外的牆,指城外。
2、蓬:草名,枯後隨風飄蕩,這裡喻友人。
3、茲:現在。
4、班:分別。
譯文
青山橫臥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環繞著東城。
在此我們一道握手言別,
你象蓬草飄泊萬裡遠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雲,
夕陽余暉可比難舍友情。
頻頻揮手作別從此離去,
馬兒也為惜別聲聲嘶鳴……
賞析
這是首送別詩,充滿詩情畫意。首聯工對,寫得別開生面。先寫作別處的山水:青山橫亙外城之北,白水環繞東城潺流。此兩句以“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刻出山之靜態,“繞”字畫出水之動態。如此描摹,揮灑自如,秀麗清新。中間二聯切題,寫分手時的離情別緒。前兩句寫對朋友飄泊生涯的關切,落筆如行雲流水,舒暢自然。後兩句寫依依惜別的心情,巧妙地以“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寫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尾聯更進一層,抒發難舍難分的情緒。化用:《詩經·小雅·車攻》“蕭蕭馬鳴”句,嵌入“班”字,寫出馬猶不願離群,何況人乎?烘出繾綣情誼,真是鬼斧神工。
詩寫得新穎別致,豐采殊異。色彩鮮豔,語言流暢,情意宛轉含蓄,自然美與人情美水乳交融,別是一番風味。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迢迢牽牛星》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淒慘的愛情畫面。
迢迢牽牛星
迢迢(tiáo)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zhuó)素手,札札(zhá)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jiàn),脈脈(mò)不得語。
注釋
1.《迢迢牽牛星》選自《古詩十九首》
2.《古詩十九首》:選自南朝梁蕭統《文選》卷二九(中華書局1977年版)此詩是《古詩十九首》之一。《古詩十九首》,作者不詳,時代大約在東漢末年
3.迢迢(tiáo):遙遠。牽牛星:隔銀河和織女星相對,俗稱“牛郎星”,是天鷹星座的主星,在銀河南。
4.皎皎:明亮的樣子。河漢:即銀河。河漢女,指織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銀河北。織女星與牽牛星隔河相對。
5.河漢女:銀河邊上的那個女子,指織女星。
6.擢(zhuó):引、抽,伸出的意思。這句是說,伸出細長而白皙的手
7.札(zhá)札弄機杼: 這是一個象聲詞。正擺弄著織機(織著布),發出札札的織布聲。弄:擺弄
8.杼(zhù):織布機上的梭子。
9.終日不成章:是用《詩經·大東》語意,說織女終日也織不成布。《詩經》原意是織女徒有虛名,不會織布這裡則是說織女因害相思,而無心織布。
10.零:落下。
11.幾許:多少。這兩句是說,織女和牽牛二星彼此只隔著一條銀河,相距才有多遠!
12.盈盈:清澈、晶瑩的樣子。
13.脈脈(mò mò):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表達情意。
14.素:白皙。
15.涕:眼淚。
16.章:指布帛上的經緯紋理,這裡指整幅的布帛。
17 .間(jiàn):相隔。
譯文
看那遙遠的牽牛星,明亮的織女星。
(織女)伸出細長而白皙的手 ,擺弄著織機(織著布),發出札札的織布聲。
一整天也沒織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淚如同下雨般零落。
這銀河看起來又清又淺,兩岸相隔又有多遠呢?
雖然只隔一條清澈的河流,但他們只能含情凝視,卻無法用語言交談。
賞析
作品中心:這首詩借神話傳說中牛郎、織女被銀河相隔而不得相見的故事,抒發了因愛情遭受挫折而痛苦憂傷的心情。
此詩描寫天上的一對夫婦牽牛和織女,視點卻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角度觀察他們夫婦的離別之苦。開頭兩句分別從兩處落筆,言牽牛曰“迢迢” 狀織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見義,不可執著。牽牛也皎皎,織女也迢迢。他們都是那樣的遙遠,又是那樣的明亮。但以迢迢屬之牽牛,則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遠在他鄉的游子,而以皎皎屬之織女,則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女性的美。如此說來,似乎又不能互換了。如果因為是互文,而改為“皎皎牽牛星,迢迢河漢女”,其意趣就減去了一半。詩歌語言的微妙於此可見一斑。稱織女為“河漢女”是為了湊成三個音節,而又避免用“織女星”在三字。上句已用了“牽牛星”,下句再說“織女星”,既不押韻,又顯得單調。“河漢女”就活脫多了。“河漢女”的意思是銀河邊上的那個女子,這說法更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個真實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顆星。不知作者寫詩時是否有這番苦心,反正寫法不同,藝術效果亦迥異。總之,“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這十個字的安排,可以說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渾成的效果。
以下四句專就織女這一方面來寫,說她雖然整天在織,卻織不成匹,因為她心裡悲傷不已。“纖纖擢素手”意謂擢纖纖之素手,為了和下句“札札弄機杼”對仗,而改變了句子的結構。“擢”者,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 “札札”是機杼之聲。“杼”是織布機上的梭子。詩人在這裡用了一個“弄”字。《詩經·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載弄之瓦。”這弄字是玩、戲的意思。織女雖然伸出素手,但無心於機織,只是撫弄著機杼,泣涕如雨水一樣滴下來 “終日不成章”化用《詩經·大東》語意:“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最後四句是詩人的慨嘆:“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那阻隔了牽牛和織女的銀河既清且淺,牽牛與織女相去也並不遠,雖只一水之隔卻相視而不得語也。“盈盈”或解釋為形容水之清淺,或者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脈脈”都是形容織女。《文選》六臣注:“盈盈 端麗貌。”是確切的。人多以為“盈盈”既置於“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 但盈的本意是滿溢,如果是形容水,那麼也應該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淺。把盈盈解釋為清淺是受了上文“河漢清且淺”的影響,並不是盈盈的本意。《文選》中出現“盈盈”除了這首詩外,還有“盈盈樓上女 皎皎當窗牖”。亦見於《古詩十九首》。李善注:“《廣雅》曰:‘贏,容也。’盈與贏同,古字通。”這是形容女子儀態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為“端麗”。又漢樂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也是形容人的儀態。織女既被稱為河漢女,則其儀容之美好亦映現於河漢之間,這就是“盈盈一水間”的意思。“脈脈”,李善注 “《爾雅》曰‘脈,相視也’。郭璞曰‘脈脈謂相視貌也’。”“脈脈不得語”是說河漢雖然清淺,但織女與牽牛只能脈脈相視而不得語。
這首詩抓住銀河、機杼這些和牛、女神話相關的物象,借寫織女有情思親、無心織布、隔河落淚、對水興嘆的心態,實際來比喻人間的離婦對辭親去遠的丈夫的相思之情。詩想象豐富,感情纏綿,用語婉麗,境界奇特,是相思懷遠詩中的新格高調。這首詩又多用疊字,增強了詩的節奏美,誦讀時要把這一節奏美表現出來。
這首詩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疊音詞,即“迢迢”、“皎皎”、“纖纖”、“札札”、“盈盈”、“脈脈”。這些疊音詞使這首詩質朴、清麗,情趣盎然。特別是後兩句,一個飽含離愁的少婦形象若現於紙上,意蘊深沉風格渾成,是極難得的佳句。
南呂·四塊玉·別情 關漢卿
自送別,心難舍,一點相思幾時絕?
憑闌袖拂楊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注釋】
四塊玉:曲牌名 別情:標題
憑闌袖拂楊花雪:寫主人公靠著闌干,用袖拂去如雪的飛絮,以免妨礙視線。
楊花雪,如雪花般飛舞的楊花。語出蘇軾《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斜:此處指溪流拐彎。
【譯文】
自從那天送你遠去,我心裡總是對你難舍難分,對你的滿腔思念的情意在心中縈繞。不知道要什麼時候才能與你相見,好讓我不再相思。記得送別時我斜倚著柳樹下的欄干目送你遠行。我用衣袖拂去片片像雪一樣潔白的柳絮,以免妨礙視線。然而你的身影已看不見了,只見彎彎曲曲的小溪向東流去,重重的山巒遮住了你運得的道路,心上的人他真的走遠了。
【賞析】
作品表達了女子送別情人後,憑欄望遠相思企盼時的深情表露。文句雖短,但語言生動形象,巧妙地表現出了帶有思念之情的楚楚少女。女主人公送別自己的情人後,情人在心中仍駐留難忘,令人痛苦欲絕。想登高眺望他離去的背影,但終被關山阻隔,這更使她肝腸寸斷,在此處,外在自然景物並非主人公心情的寄托,它只是更加強化了主人公內心的孤寂與苦悶。
這首小令,用准確、凝練的文字寫已別、剛別的相思之情,入木三分地寫出一位深情女子送別心上人時的情態和意緒,給人以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感受。
“一點相思幾時絕”是全篇的中心,它強調了別情的纏綿,使之成為全篇描寫和抒情的基調,也使前三句顯得十分形象。
這是一首描寫離別情緒的小令。
“自送別,心難舍,一點相思幾時絕”自從送別以後,心中萬分難舍,一點相思之情,綿綿不斷,不知何時能停止?作者以主人公——一名與愛人分離的女子口吻寫來,直抒其纏綿的相思、真摯的愛情。
作者簡介
關漢卿(約1220年──1300年),元代雜劇作家。是中國古代戲曲創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號已齋(一作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城),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朴並稱為“元曲四大家”。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一生寫了60多種,今存18種,最著名的有《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如:《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關漢卿塑造的“我卻是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珰珰一粒銅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曲家聖人”。
《漢書·李廣蘇建傳》 班固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並為郎,稍遷至栘中廄監。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後十余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天漢元年,且鞮侯單於初立,恐漢襲之,乃曰:「漢天子我丈人行也。」盡歸漢使路充國等。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於,答其善意。
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幣遺單於;單於益驕,非漢所望也。方欲發使送武等,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與昆邪王俱降漢,後隨浞野侯沒胡中,及衛律所將降者,陰相與謀,劫單於母閼氏歸漢。會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私候勝曰:「聞漢天子甚怨衛律,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吾母與弟在漢,幸蒙其賞賜。」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後月余,單於出獵,獨閼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其一人夜亡告之。單於子弟發兵與戰,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單於使衛律治其事。張勝聞之,恐前語發,以狀語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欲自殺,勝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張勝。單於怒,召諸貴人議,欲殺漢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謀單於,何以復加?宜皆降之。」單於使衛律召武受辭。武謂惠等:「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衛律驚,自抱持武。馳召醫,鑿地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氣絕,半日復息。惠等哭,輿歸營。單於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張勝。
武益愈。單於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劍斬虞常已,律曰:「漢使張勝謀殺單於近臣,當死;單於募降者,赦罪。」舉劍欲擊之,勝請降。律謂武曰:「副有罪,當相坐。」武曰:「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復舉劍擬之,武不動。律曰:「蘇君,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武不應。律曰:「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今不聽吾計,後雖復欲見我,尚可得乎?」武罵律曰:「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於蠻夷,何以女為見?且單於信女,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觀禍敗。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於。單於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積五、六年,單於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網紡繳,檠弓弩,於靬王愛之,給其衣食。三歲余,王病,賜武馬畜、服匿、穹廬。王死後,人眾徙去。其冬,丁令盜武牛羊,武復窮厄。
初,武與李陵俱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單於使陵至海上,為武置酒設樂。因謂武曰:「單於聞陵與子卿素厚,故使陵來說足下,虛心欲相待。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前長君為奉車,從至雍棫陽宮,扶輦下除,觸柱,折轅,劾大不敬,伏劍自刎,賜錢二百萬以葬。孺卿從祠河東後土,宦騎與黃門駙馬爭船,推墮駙馬河中,溺死,宦騎亡。詔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飲藥而死。來時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陽陵。子卿婦年少,聞已更嫁矣。獨有女弟二人,兩女一男,今復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時,忽忽如狂,自痛負漢;加以老母系保宮。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為乎?願聽陵計,勿復有雲!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願肝腦涂地。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願無復再言。」陵與武飲數日,復曰:「子卿,壹聽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歡,效死於前!」陵見其至誠,喟然嘆曰:「嗟呼!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
陵惡自賜武,使其妻賜武牛羊數十頭。後陵復至北海上,語武:「區脫捕得雲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聞之,南鄉號哭,歐血,旦夕臨。數月,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後漢使復至匈奴。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教使者謂單於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於。單於視左右而驚,謝漢使曰:「武等實在。」於是李陵置酒賀武曰:「今足下還歸,揚名於匈奴,功顯於漢室,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陵雖駑怯,令漢且貰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奮大辱之積志,庶幾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為世大戮,陵尚復何顧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異域之人,壹別長絕!」陵起舞,歌曰:「徑萬裡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隤,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陵泣下數行,因與武決。單於召會武官屬,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詔武奉一太牢謁武帝園廟,拜為典屬國,秩中二千石,賜錢二百萬,公田二頃,宅一區。常惠徐聖趙終根皆拜為中郎,賜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歸家,賜錢人十萬,復終身。常惠後至右將軍,封列侯,自有傳。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
譯文及注釋
蘇武字子卿,年輕時憑著父親的職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從,並逐漸被提升為掌管皇帝鞍馬鷹犬射獵工具的官。當時漢朝廷不斷討伐匈奴,多次互派使節彼此暗中偵察。匈奴扣留了漢使節郭吉、路充國等前後十余批人。匈奴使節前來,漢朝庭也扣留他們以相抵。 公元前100年,且鞮剛剛立為單於,唯恐受到漢的襲擊,於是說:“漢皇帝,是我的長輩。”全部送還了漢廷使節路充國等人。漢武帝贊許他這種通曉情理的做法,於是派遣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出使,持旄節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順便送給單於很豐厚的禮物,以答謝他的好意。
蘇武同副中郎將張勝以及臨時委派的使臣屬官常惠等,加上招募來的士卒、偵察人員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裡,擺列財物贈給單於。單於越發傲慢,不是漢所期望的那樣。單於正要派使者護送蘇武等人歸漢,適逢緱王與長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內部謀反。緱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兒子,與昆邪王一起降漢,後來又跟隨浞野侯趙破奴重新陷胡地,在衛律統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劃綁架單於的母親閼氏歸漢。正好碰上蘇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漢的時候,一向與副使張勝有交往,私下拜訪張勝,說:“聽說漢天子很怨恨衛律,我虞常能為漢廷埋伏弩弓將他射死。我的母親與弟弟都在漢,希望受到漢廷的照顧。”張勝許諾了他,把財物送給了虞常。一個多月後,單於外出打獵,只有閼氏和單於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將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把他們的計劃報告了閼氏及其子弟。單於子弟發兵與他們交戰,緱王等都戰死;虞常被活捉。
單於派衛律審處這一案件。張勝聽到這個消息,擔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說的那些話被揭發,便把事情經過告訴了蘇武。蘇武說:“事情到了如此地步,這樣一定會牽連到我們。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對不起國家!”因此想自殺。張勝、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張勝。單於大怒,召集許多貴族前來商議,想殺掉漢使者。左伊秩訾說:“假如是謀殺單於,又用什麼更嚴的刑法呢?應當都叫他們投降。”單於派衛律召喚蘇武來受審訊。蘇武對常惠說:“喪失氣節、玷辱使命,即使活著,還有什麼臉面回到漢廷去呢!”說著拔出佩帶的刀自刎,衛律大吃一驚,自己抱住、扶好蘇武,派人騎快馬去找醫生。醫生在地上挖一個坑,在坑中點燃微火,然後把蘇武臉朝下放在坑上,輕輕地敲打他的背部,讓淤血流出來。蘇武本來已經斷了氣,這樣過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著,用車子把蘇武拉回營帳。單於欽佩蘇武的節操,早晚派人探望、詢問蘇武,而把張勝逮捕監禁起來。
蘇武的傷勢逐漸好了。單於派使者通知蘇武,一起來審處虞常,想借這個機會使蘇武投降。劍斬虞常後,衛律說:“漢使張勝,謀殺單於親近的大臣,應當處死。單於招降的人,赦免他們的罪。”舉劍要擊殺張勝,張勝請求投降。衛律對蘇武說:“副使有罪,應該連坐到你。”蘇武說:“我本來就沒有參予謀劃,又不是他的親屬,怎麼談得上連坐?”衛律又舉劍對准蘇武,蘇武巋然不動。衛律說:“蘇君!我衛律以前背棄漢廷,歸順匈奴,幸運地受到單於的大恩,賜我爵號,讓我稱王;擁有奴隸數萬、馬和其他牲畜滿山,如此富貴!蘇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這樣。白白地用身體給草地做肥料,又有誰知道你呢!”蘇武毫無反應。衛律說:“你順著我而投降,我與你結為兄弟;今天不聽我的安排,以後再想見我,還能得到機會嗎?” 蘇武痛罵衛律說:“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兒子,不顧及恩德義理,背叛皇上、拋棄親人,在異族那裡做投降的奴隸,我為什麼要見你!況且單於信任你,讓你決定別人的死活,而你卻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漢皇帝和匈奴單於二主相斗,旁觀兩國的災禍和損失!南越王殺漢使者,結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殺漢使者,自己頭顱被懸掛在宮殿的北門。朝鮮王殺漢使者,隨即被討平。唯獨匈奴未受懲罰。你明知道我決不會投降,想要使漢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滅亡的災禍,將從我開始了!”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於。單於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裡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飢,幾日不死。匈奴以為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
蘇武遷移到北海後,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犛牛尾毛全部脫盡。一共過了五、六年,單於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獵。蘇武會編結打獵的網,矯正弓弩,於靬王頗器重他,供給他衣服、食品。三年多過後,於靬王得病,賜給蘇武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圓頂的氈帳篷。王死後,他的部下也都遷離。這年冬天,丁令人盜去了蘇武的牛羊,蘇武又陷入窮困。
當初,蘇武與李陵都為侍中。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訪求蘇武。時間一久,單於派遣李陵去北海,為蘇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機對蘇武說:“單於聽說我與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來勸說足下,願謙誠地相待你。你終究不能回歸本朝了,白白地在荒無人煙的地方受苦,你對漢廷的信義又怎能有所表現呢?以前你的大哥蘇嘉做奉車都尉,跟隨皇上到雍的棫宮,扶著皇帝的車駕下殿階,碰到柱子,折斷了車轅,被定為大不敬的罪,用劍自殺了,只不過賜錢二百萬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隨皇上去祭祀河東土神,騎著馬的宦官與駙馬爭船,把駙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騎著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殺。我離開長安的時候,你的母親已去世,我送葬到陽陵。你的夫人年紀還輕,聽說已改嫁了,家中只有兩個妹妹,兩個女兒和一個男孩,如今又過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長久地像這樣折磨自己!我剛投降時,終日若有所失,幾乎要發狂,自己痛心對不起漢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宮,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過當時我李陵呢!並且皇上年紀大了,法令隨時變更,大臣無罪而全家被殺的有十幾家,安危不可預料。你還打算為誰守節呢?希望你聽從我的勸告,不要再說什麼了!”
蘇武說:“我蘇武父子無功勞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來的,官職升到列將,爵位封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親近之臣,常常願意為朝廷犧牲一切。現在得到犧牲自己以效忠國家的機會,即使受到斧鉞和湯鑊這樣的極刑,我也心甘情願。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兒子效忠父親,兒子為父親而死,沒有什麼可恨,希望你不要再說了!” 李陵與蘇武共飲了幾天,又說:“你一定要聽從我的話。”蘇武說:“我料定自己已經是死去的人了!單於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麼就請結束今天的歡樂,讓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見蘇武對朝廷如此真誠,慨然長嘆道:“啊,義士!我李陵與衛律的罪惡,上能達天!”說著眼淚直流,浸濕了衣襟,告別蘇武而去。
李陵不好意思親自送禮物給蘇武,讓他的妻子賜給蘇武幾十頭牛羊。後來李陵又到北海,對蘇武說:“邊界上抓住了雲中郡的一個俘虜,說太守以下的官吏百姓都穿白的喪服,說是皇上死了。”蘇武聽到這個消息,面向南放聲大哭,吐血,每天早晚哭吊達幾月之久。漢昭帝登位,幾年後,匈奴和漢達成和議。漢廷尋求蘇武等人,匈奴撒謊說蘇武已死。後來漢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請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見到了漢使,原原本本地述說了幾年來在匈奴的情況。告訴漢使者要他對單於說:“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獵,射得一只大雁,腳上系著帛書,上面說蘇武等人在北海。”漢使者萬分高興,按照常惠所教的話去責問單於。單於看著身邊的人十分驚訝,向漢使道歉說:“蘇武等人的確還活著。”於是李陵安排酒筵向蘇武祝賀,說:“今天你還歸,在匈奴中揚名,在漢皇族中功績顯赫。即使古代史書所記載的事跡,圖畫所繪的人物,怎能超過你!我李陵雖然無能和膽怯,假如漢廷姑且寬恕我的罪過,不殺我的老母,使我能實現在奇恥大辱下積蓄已久的志願,這就同曹沫在柯邑訂盟可能差不多,這是以前所一直不能忘記的!逮捕殺戮我的全家,成為當世的奇恥大辱,我還再顧念什麼呢?算了吧,讓你了解我的心罷了!我已成異國之人,這一別就永遠隔絕了!”李陵起舞,唱道:“走過萬裡行程啊穿過了沙漠,為君王帶兵啊奮戰匈奴。歸路斷絕啊刀箭毀壞,兵士們全部死亡啊我的名聲已敗壞。老母已死,雖想報恩何處歸!”
李陵淚下縱橫,於是同蘇武永別。單於召集蘇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經投降和死亡的,總共跟隨蘇武回來的有九人。蘇武於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長安。昭帝下令叫蘇武帶一份祭品去拜謁武帝的陵墓和祠廟。任命蘇武做典屬國,俸祿中二千石;賜錢二百萬,官田二頃,住宅一處。常惠、徐聖、趙終根都任命為皇帝的侍衛官,賜給絲綢各二百匹。其余六人,年紀大了,回家,賜錢每人十萬,終身免除徭役。常惠後來做到右將軍,封為列侯,他自己也有傳記。蘇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當初壯年出使,等到回來,胡須頭發全都白了。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 宋 陸游
風卷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
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譯文
天空黑暗,大風卷著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嘩嘩大雨像巨浪翻滾之聲。
溪柴燒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氈都很暖和,我和貓兒都不願出門。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涼的鄉村裡,沒有為自己的處境而感到悲哀,心中還想著替國家防衛邊疆。
夜將盡了,我躺在床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騎著披著鐵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
注釋
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
蠻氈:中國西南和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出產的毛氈,宋時已有生產。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蠻氈出西南諸番,以大理者為最,蠻人晝披夜臥,無貴賤,人有一番。”
狸奴:指生活中被人們馴化而來的貓的暱稱。
僵臥:躺臥不起。這裡形容自己窮居孤村,無所作為。僵,僵硬。
孤村:孤寂荒涼的村莊。
不自哀:不為自己哀傷。
思:想著,想到。
戍(shù)輪台:在新疆一帶防守,這裡指戍守邊疆。戍,守衛。輪台:在今新疆境內,是古代邊防重地。此代指邊關。
夜闌(lán):夜深。
風吹雨:風雨交加,和題目中“風雨大作”相呼應;當時南宋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風吹雨”也是時局寫照,故詩人直到深夜尚難成眠。
鐵馬:披著鐵甲的戰馬。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區的河流。
字詞句基礎知識舉要
僵
“僵”是個形聲字,從人僵聲,與“偃”同義,是向後仰倒,而“前僕後繼”的“僕”是向前倒,與此詞倒的方向相反。後來引申用來指“不動不朽”,即“僵硬”的意思,後來此義又造“僵”字表示,但人們仍習慣用“僵”字。詩中“僵臥孤村不自哀’’的“僵”是“僵硬挺直”的意思,形容詩人不受重用。
戍
“戍”是個會意字,從人持戈,本義是“守邊”。所以,古代的邊防戰士稱“戍卒”;也指一般的駐扎、守衛。詩中“尚思為國戍輪台”一句,可理解為“防守”、“守衛”、“保衛”。
闌
“闌”是個形聲字,從門柬聲,本義是“門遮”,即“門的遮蔽”,門前的柵欄。後來引申為·“欄桿”,“欄”字始作“闌”,後加“木”為“楣”,簡化為“欄”。闌由“遮止”的意思引申為“殘盡”、“停止”的意思。詩中“夜闌臥聽風吹雨”中的“夜闌”是“夜將盡”的意思,形容徹夜難眠。現在成語有“夜闌人靜”。
思想感情
這首詩情感激昂,精神飽滿。作者晚年境遇困頓,身體衰弱,但並沒有哀傷自己,而是想著從軍奔赴邊疆,跨戰馬,抗擊敵人進犯。表達了詩人的愛國熱情希望用實際行動來報效國家,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鑑賞
第一首詩主要寫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詩人之處境。前兩句以誇張之法寫大雨瓢潑,其聲響之巨,描繪出黑天大風大雨之境,很是生動,波濤洶湧之聲正與作者渴望為國出力、光復中原之心相印。後兩句轉寫近處,描寫其所處之境,寫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門,其妙處是把作者的主觀之感和貓結合一起寫。這首詩也道出了作者處境悲涼。
第二首詩以“痴情化夢”的手法,深沉地表達了作者收復國土、報效祖國的壯志和那種“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讀者展示了詩人的一片赤膽忠心。作者此時淒涼的境遇。“僵”字寫年邁,寫肌骨衰老,“臥”字寫多病,寫常在床蓐;“孤”字寫生活孤苦,不僅居處偏僻,而且思想苦悶,沒有知音;“村”寫詩人貧困村居,過著荒村野老的淒苦生活。四字寫出了作者罷官回鄉後處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現狀。籠罩著一種悲哀的氣氛,讓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緒急轉,又現出一種樂觀豪放之氣。詩人對自己的處境並不感到悲哀,貧病淒涼對他來說沒有什麼值得悲哀之處;詩人自己尚且“不自哀”,當然也不需要別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終生不渝的統一之志,理解他為這個壯志奮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滿腔熱血、一顆忠心,就是“尚思為國戍輪台”的精神狀態。這兩句詩是詩人靈魂和人格的最好說明,山河破碎,國難當頭,自有“肉食者謀之”,詩人不必多此一舉。另外,詩人正是因為“喜論恢復”、熱心抗敵才屢屢受打擊,最後才罷官閒居的。作為一個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問心無愧,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盡到了自己的責任,而今後國運如何他可以毫不負責。其次,雖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詩人作為年邁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擔報國殺敵的義務了。作為一個既無責任也無義務的七旬老人仍有“為國戍輪台”的壯志,這就讓人肅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達官貴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們承擔著責任和義務卻無心復國,顯得渺小和可鄙。
“夜闌臥聽風吹雨”緊承上兩句。因“思”而夜闌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風吹雨打聲,由自然界的風雨又想到國家的風雨飄搖,由國家的風雨飄搖自然又會聯想到戰爭的風雲、壯年的軍旅生活。這樣聽著、想著,輾轉反側,幻化出特殊的夢境——“鐵馬冰河”,而且“入夢來”反映了政治現實的可悲: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法殺敵,一腔御敵之情只能形諸夢境。“鐵馬冰河入夢來”正是詩人日夜所思的結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英雄氣概。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聲,是南宋時代的民族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