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求你別再毀孩子了

「爸爸天天批評我,媽媽好,什麼都願意聽我的。」

這樣的話,相信你一定不陌生。

在教育孩子時,大多數人不知不覺就進入給自己設定好的「人設」裡:一個嚴厲的父親,一個溫柔的母親。

總覺得這樣,能在孩子面前保持權威,又能維持親密。在處理具體問題時,也「紅臉」「白臉」分工明確。

更重要的是,孩子往往就吃這一套,「紅臉」「白臉」輪番上陣之後,孩子似乎變得聽話起來。

但這種教育方式真的好嗎?孩子確實是心服口服了嗎?

今天,我們就好好分析一下。

「孩子必須要有個怕的人!」

鄰居家的夫妻倆,最近為了閨女學鋼琴犯了愁。

練琴畢竟枯燥,縱然再有天賦,孩子也會有惰性、發脾氣,逼得狠了,管你怎麼說,她就是不配合。

照夫妻倆看來,孩子不懂事,可以發發脾氣,但是琴還是要繼續練,好好的天賦不能浪費了。

為了讓孩子好好配合,夫妻倆費勁了口舌,但孩子絲毫不買賬。不得已下,夫妻倆扮起了紅白臉。

但凡孩子不想練琴,爸爸就眉頭一皺,臉板下來,給孩子一通批評:從競爭激烈到不懂持之以恆,從浪費錢到不理解父母……

孩子被他說得又委屈又愧疚。這時,媽媽再輕聲細語,溫柔安撫:

媽媽知道你辛苦……媽媽明白你已經很努力了……爸爸也是為了你好……

末了,還要再給一些小賄賂「下課了帶你去吃冰激凌」。

女兒雖然還是老大不情願,但也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走進了琴房。

夫妻倆覺得這一招非常好用,認為「孩子必須要有個怕的人!」,這樣在她不服管教的時候,才能用父母的權威讓她聽話。

周圍有這種觀點的家長不佔少數,但凡孩子不聽話,他們就會使出「紅白臉」的殺手鐧,逼得孩子就範。

但這樣的管教方式,真的好嗎?

「紅白臉」看似有效

實則暗藏危害

1. 

不利於規則的建立和執行

父母扮紅白臉,大多是孩子不聽話,沒有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規則。比如,睡覺太晚了、不願刷牙了、零食吃多了……

可在唱紅白臉的過程中,家長們卻很少強調規則本身。

總是用「你這樣媽媽很失望」「別的小朋友可以,你為什麼不行?」這些規則之外的東西強加給孩子。

孩子違反了規則,我們需要就事論事地去探討:

是規則不合理?

還是孩子沒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

東拉西扯地評價孩子,只會讓他忽視規則本身,產生被逼迫而就範的感覺。

2

讓父母的角色刻板固化

父母雙方的任何一個人的角色,對孩子來說,都應該是豐滿的、立體的。

單純「嚴厲」的父親,單純「慈愛」的母親,都不是合格的家長

有的家庭,喜歡在孩子面前頻繁的以固定身份唱紅白臉——爸爸永遠是白臉,媽媽永遠是紅臉。

這樣的行為,很容易讓孩子產生「爸爸就是覺得我一無是處」這樣的刻板認知

3

讓孩子產生情緒問題

對孩子來說,快速地經歷負面評價與正面評價的兩極反轉,很容易產生情緒的快速轉化。

前一秒,還被爸爸說到哭泣,後一秒又被媽媽抱起來安撫「別哭了別哭了」。

對一個成年人,情緒的大起大落,尚且不能很好地應付,孩子就更是如此了。

負面情緒如果不能很好地得到紓解,就被連哄帶騙地去執行父母的要求,內心的「結」始終是打不開的。

長期帶著這樣的情緒,也會讓孩子越來越封閉,覺得得不到父母的理解。

4

削弱孩子的安全

不管是爹媽誰唱紅臉,都免不了要給孩子進行大量的負面評價和定義。

我們中國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往往想要刺激孩子,想讓他產生一種「知恥而後勇」的心態,這就導致不少話說的難免偏重些。這樣,孩子自然就會在自我認同方面遭遇挑戰。

即便批評之後緊跟著安撫,實際上卻並不能很好地中和掉之前的傷害。

孩子本身的安全感與自我認同,都會因此難以維繫。

「紅白臉」教育

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家長合唱「紅白臉」,其實是一種變相的胡蘿蔔加大棒。

孩子不聽話,管他三七二十一,先批評一頓,再給點甜頭,孩子就能任家長「擺弄」了。

為什麼這種方法會屢屢奏效?

經歷過恐懼之後,孩子很容易「懵掉」。這種情況下,如果有人來安撫自己,孩子就傾向於依賴這個安撫來源。

為了緊緊抓住這個安撫來源,就會表現得更加順從。

在這個過程中,規則本身被忽視了,父母是利用孩子的恐懼來達成「讓孩子聽話」的目的的。

教育應該是讓孩子明白道理的過程,如果為了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頻繁使用「紅白臉」的策略,其實是父母在教育上的偷懶。

權威感,不應該是通過「扮白臉」來完成的

更應該是讓孩子通過父母的行為、言行看到榜樣的力量,從內心自發產生的。

親密感,也不該是通過「扮紅臉」來實現的

安慰和妥協也不應該混為一談,忽視規則而製造的親密,等於為今後的教育設置障礙,也不能帶來健康的親密關係。

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需要不斷地修正他的行為,也要不斷地打磨教育的方式。

沒有什麼辦法是萬能的,更沒有什麼招數能「一招見效」。

家長能做的,只有不斷地跟孩子一起「試錯」,尋找教育中的平衡點

而這個過程中,千萬不要讓錯誤的教育方法,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傷害。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