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艾灸這4個穴位,可有效祛除濕氣、補陽氣!收了吧
常艾灸這4個穴位,可有效祛除濕氣、補陽氣!收了吧
原創 家庭醫生雜志 2019-04-19 14:08:31
春季養生誰最強?有一種不起眼的草本植物,兼具祛濕安眠調經殺菌之功,當仁不讓成為當季最佳。
沒錯!它就是艾草!
春雨時節,萬物復蘇,沉寂了一個冬季的艾草,也勃然萌動,細軟的白色絨毛透著新生命特有的綠意。
這一刻,與艾草的最佳約會時間又到了!
中藥良方,內外兼施
艾葉為菊科植物艾的葉,性苦、辛、溫,有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痛、止血、安胎、止癢等功效。
它不僅可內服,還可外用,可謂 “內外兼施” 。
❶ 止嘔止瀉
艾葉有溫經散寒之功。虛寒體質者,受寒濕之後出現關節痺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時,可以用艾葉與生姜、蘇葉、藿香等組方來治療。
❷ 調經暖宮
中醫上,艾葉被譽為“女性的養生草”,能暖氣血而溫經脈,調養女性氣血最是有用。女性月經不調,多是體內氣血不調或者寒滯所致,這時艾葉就是最好的幫手。
艾葉還可以暖宮止痛,對於宮寒引起的婦科問題,如白帶過多、漏胎等調理之用。產後也可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❸ 殺蟲止癢
艾蒿葉熬汁,然後稀釋兌水沐浴,或用艾葉搗汁外敷,可治皮膚瘙癢。
❹ 安神助眠
艾蒿具有特殊的馨香味,做成馨香枕頭,還有安眠助睡解乏的功效。
雨天艾灸,祛濕效果佳
1、認准四穴,時常灸灸
民間有雲“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艾的藥療功效可見一斑,除了用作中藥,用艾葉制成艾條,施以艾灸。
艾灸有開郁、祛濕、補陽氣等作用,特別適合養生。春雨潮濕天氣,經常艾灸以下四穴,可祛除體內濕邪,幫助預防各種疾病。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
◆豐隆穴: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每日艾灸,可有效健脾化濕。
◆解溪穴: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
注:以上各穴,每天艾灸10~15分鐘,以皮感溫熱不痛為宜。
2、有些人,不宜艾灸
艾灸,最適合陽虛、怕冷、體質虛弱者,比如胃寒、長久腹瀉;肢體怕冷、風濕性關節炎;氣管不好,老是咳痰;遺尿、遺精、陽痿等患者。
而對於陰虛陽亢、邪熱內盛的人,則不太適合。
譬如,高血壓患者證屬肝陽上亢,盲目艾灸反而會使血壓升高,越灸越暈;而糖尿病患者神經末梢感覺比較遲鈍,艾灸時要特別小心別燙傷了。
艾灸不僅要辨證,還要掌握穴位、火候、灸量、時間等。比方,艾灸離皮膚的最佳距離是3~5釐米;灸後6~8小時由於毛孔尚處於舒張狀態,故不能吹風、洗澡,以免邪氣入侵等。
3、艾葉泡腳,全身都暖了
中醫認為,寒從足下生。腳離心髒最遠,供血少且皮下脂肪薄,容易被寒濕侵襲,要定期浴足。《黃帝內經》就有記載:寒氣升,泡腳驅寒,消百病。
以生姜切片,取3~5片,與艾葉、桂皮各20克一起煮水,用於泡腳,有助於驅寒祛濕、活絡氣血。
生姜可發散風寒,艾葉可溫經散寒,桂皮可補火助陽。雙腳泡在藥湯裡,暖意流轉,全身都暖和起來。泡完之後,身體會放松不少,還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
對於女性更是可以調養氣血,經期前用艾葉泡腳,可以緩解經期痛經等問題。
艾草作美食,開胃又健脾
艾草也是一種絕好的食材,可制成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艾蒿饃饅、艾蒿餈粑、艾蒿肉丸等美味,既可滿足口腹之欲,又兼具養生保健之功。
下面介紹三種艾葉的美食做法——
艾葉餈粑
用料:艾蒿250克,糯米粉250克,白糖適量,茶油適量。
做法:艾蒿洗淨後,放在熱水裡焯2分鐘,撈出後浸泡在涼水裡反復沖洗,直至無苦味後擠去水分,切成碎末,或者搗碎;
將糯米粉、艾蒿放在大碗裡,加入白糖,加約100毫升水,調成糊狀;
茶油燒開,用勺子挑艾葉糊放在鍋裡,翻轉數次,煎成餅狀,即可食用。
主治功效:祛濕、開胃、健脾。
艾葉煮蛋
做法:雞蛋兩個,艾葉15克(鮮品約50克),煮開至雞蛋熟,即可。
主治功效:虛寒痛經,月經前連服3~5天。
艾葉紅糖湯
做法:生姜5片,大棗5枚,艾葉15克,紅糖適量,水煎服。
主治功效:溫經散寒、止痛,主要用於虛寒痛經。
春天,用艾殺殺菌
春天是萬物蘇醒的季節,病毒、細菌也開始蠢蠢欲動。不時用艾條煙熏給居室消消毒,不失為一個防病的好辦法。
具體做法:關閉室內所有門窗,取半條艾條,放在蚊香架上,點燃,然後關門離開,以確保其煙霧擴散到室內各個角落。
待艾條燃燒完畢,煙熏半小時左右,方可開門通風。
不但能能給居室消毒,還能清除室內異味、驅滅蚊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