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親口講述:曾經我也很窮,不知道出路在哪裡
李嘉誠親口講述:曾經我也很窮,不知道出路在哪裡
“你想過普通的生活,就會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過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會遇上最強的傷害。這世界很公平,你想要最好,就一定會給你最痛。能闖過去,你就是贏家:闖不過去,那就乖乖退回去做個普通人吧。”——李嘉誠
對於每個時代的年輕人、迷茫焦慮都是必須經歷的一個心路歷程。李嘉誠年輕時,面對生活的貧困,也曾迷茫無助,不知道未來的出路在哪裡,內心隱隱有焦慮和恐懼!
李嘉誠曾經親口講述過這段經歷,他說:
我17歲就開始做推銷員,就更加體會到掙錢的不容易、生活的艱辛了。人生自有其沉浮,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忍受生活中屬於自己的一份悲傷。
我成長的年代,香港社會艱苦,是殘酷而悲涼的。那時候沒有什麼社會安全網,飢餓與疾病的恐懼強烈迫人,貧窮常常像一種無期徒刑。
今天社會,新的富足為大部分人帶來相對的緩沖保障,貧窮不一定是缺乏金錢,而是對希望破滅的挫敗感。很多人害怕可上升的空間越來越窄,一輩子也無法沖破匱乏與弱勢的局限。我理解這些恐懼,因為我曾經 一 一 身受。沒有人願意貧窮,但出路在哪裡?
我14歲時,這問題每晚上都在我心頭。當時需要照顧一家人,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沒有可以依靠的人際關系,我很懷疑只憑刻苦耐勞和一股毅力,是否足以讓我渡過難關?我們一家人的命運是否早已注定?縱使我能糊口存活,但我能否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面對這樣的貧窮困境,李嘉誠先生當時是怎麼做的呢?
他意識到,成功沒有確定無疑的路供你走,每個人的成功都是獨一無二的,得靠自己從無到有去闖出來。想要擺脫貧窮,首先打好基礎——克服自身惰性,努力學習脫離愚昧。
不得不承認,人的惰性是一種極其強大的天性,對很多人而言都是很難改變的。
相信每個人都曾有過這樣的體會,玩樂時一點困意都沒有,然而一拿起書本,投入到學習動腦當中,哪怕學習的是自己喜歡的內容,都會犯困,想偷懶!
這不能怪你,這就是我們人類大腦的本身程序,它就是好吃懶做,不願動腦思考。所以,為什麼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只能是普通人,正是因為只有少數人能夠突破這種基因裡的強大惰性、擁有超出普通人的毅力。所以才有人提出,學習本身就是一件違反人性的事。
因此甚至可以說,你這一生能夠取得多大的成功,拋開外界環境,從個人層面上來看,則取決於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克服自身天性裡的這種惰性。
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就是這麼奇怪,有些人想方設法,用了種種努力,還是沒辦法很好的克服自身惰性,總是反復無常。而有些人只要下定決心,就很快克服了惰性,他們也說不清自己是怎麼做到的,反正就是自己想做,然後就做到了,似乎這種人天生就比別人有毅力。
李嘉誠正是這樣的人,當初做推銷員時,別人一天干8小時,他能堅持一天干16小時,同時堅持看書學習。幾年下來就超越了所有人,當了總經理。
後來自己創業開公司,每天12小時工作完回家後依然堅持學習,更新自身的知識,用他的話來說,堅持學習新東西,是為了防止自己愚昧、要拒絕愚昧,直到如今人到晚年依舊如此。不斷學習新知識已經成了他生活中的一種習慣和樂趣。
筆者只能說,一個人能夠把學習做到這個份上,這輩子想不成功都難!
尤其在如今這個商業社會,知識需求的比重越來越大,無論是老板還是員工,想要在商場、職場上安身立命,都得在常規工作之外,不斷學習新知識,更新自我。
否則很快你就會發現,自己會越來越跟不上瞬息萬變的商業、市場模式,好多更加有效的新東西、新方法,你都不了解不會用。
比如,別人都已經在用新技術、新模式搞產品的新媒體爆品營銷、社交營銷,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你還整天抱著快要過時的方式方法、找不到更好的出路。
不管是牛人的成功,還是普通人的成功,都是外界環境和個人努力的共同結果。
往往外界環境不利的情況下,無論你怎麼努力都白搭;但環境好、運氣來的時候,沒有之前長久努力的積累,也是白搭。
外界環境是不確定的,任何個人都沒辦法把握,我們唯一能夠掌控的,就是我們個人的自身努力——克服惰性、學習自強。
在努力的過程,迷茫是很正常的,強大如李嘉誠也會有迷茫、不知道出路在哪裡。這時候沒別的辦法,只有繼續努力,至少要堅持多看書充實知識。
迷茫沒有方向的時候,最好的方向就是多看書、學習了解新東西,擴展視野和知識格局。你的迷茫可能就是因為知識格局還太小,視野還不夠。書看多了,對這個世界了解得更廣闊、深入,知道的東西多了,可能方向就有了。
所以,並不是要有了方向才努力,反而沒方向的時候更要努力——方向是努力出來的,不是等著別人給指出來的,自己的人生方向,永遠只能自己去努力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