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太空人回地球 都是被「抬」出來的?聽完解釋不能小看 一不小心就沒命了 !
話說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當太空人返回地球,出太空艙的時候,一個細節都是被「抬」下來的,而且在事後採訪,也都是坐著椅子的,這是為什麼呢?
會有這樣的安排,的確是為了太空人身體著想!眾所皆知,太空人在太空一直是處於失重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不管吃飯睡覺處於失重狀態。長期下來,肌肉會逐漸萎縮、骨質疏鬆,所以他們回到地球的當下,是無法正常行走的!
(圖/翻攝自changepw)
曾經NASA做過一個調查,他們發現太空人在太空中待上半年,他們的骨骼狀態就會像是60歲的人一樣了,所以落地後,一不小心可能還會骨折,這時候當然必須要護著了。
而且事後恢復期還需要一段時間,分為醫學隔離期、醫學療養期和恢復療養期三個階段。
(圖/翻攝自changepw)
醫學隔離期約為14天,太空人將會在公寓內適應地球重力環境,結束前2個階段的恢復措施後,還得進入3個月的恢復療養期,將各項生理參數恢復到飛行前的狀態。
國家培養一名太空人的成本實在太大,能符合嚴苛條件的更是屈指可數,最後能堅持下來的人簡直就是鳳毛麟角。因此對於在職太空人,可是重點保護對象。
(圖/翻攝自changepw)
在美國,以旅行高度超過海拔80公裡(50英裡)的人被稱為「astronaut」。國際航空聯合會(FAI)定義的宇宙航行則需超過100公裡。
到2004年4月18日為止,按照美國的定義共計440人,在太空裡度過了一共27,082個航行日(crew-day),在太空中散步共用了98個航行日。
按國際航空聯合會的定義,只有434人符合資格。進入太空的太空人來自至少32個國家。
世界上第一名太空人是尤裡·加加林,他在1961年4月12日乘坐東方一號(Восток-1)進入太空。
第一位女性太空人是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她在1963年6月乘坐東方6號(Восток-6)進入太空。
在1961年5月上太空的艾倫·謝潑德則成為美國首位太空人。
王贛駿是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華人,他於1985年4月29日至5月6日乘坐挑戰者號太空飛機(使命代號:STS-51-B)進行了為期7天的太空飛行。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升空成為中國首名太空人。
其他曾經進入過太空的美籍華裔包括盧傑、焦立中、張福林。
最年輕的太空人是戈爾曼·季托夫,他乘坐東方2號升空時只有26歲。
最老的是約翰·格倫,他乘坐STS-95升空時已經77歲了。
在太空中逗留時間最長的是瓦列裡·波利亞科夫(共437.7天)。
到2003年,個人上太空次數最多的為7次,該項紀錄由傑裡·L·羅斯和張福林兩人保持。
太空人離地球最遠的距離是401,056公裡,發生在阿波羅13號緊急事件中。
首個自製太空船升空的太空人是邁克·梅爾維爾,乘坐的是宇宙飛船一號(SpaceShipOne Flight 15P)。這與各式各樣的百萬富翁太空遊客形成對比,那些太空遊客只是作為公開提供資金的飛行乘客或少數人員(通常由俄羅斯提供飛到國際太空站的服務)。
在美國,被選為候選太空人將獲得銀質獎章。他們進入太空後,將收到金質太空人獎章。美國空軍也授予飛越海拔80公裡的飛行員太空人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