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如果你經常使用第一人稱說話,那麼你可能是抑鬱症患者
傳統意義上,抑鬱症的診斷是需要面見和深入交流的,之後專家和醫生會根據一系列症狀和身體變化做出較為確切的評估和判定。
當我們普通人還沉浸在根據症狀和一般性資料做自我診斷的時候,心理學家卻走在科學的前沿。他們將診斷不斷細化、專業化,並且進行了大量實驗,並結合大量複雜的案例總結出了一個新的結論。
或者,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抑鬱症患者的文本佐證:抑鬱症者更喜歡在語言和文本中用一些消極而極端的詞語,並且,他們在人稱指向描述的時候,更多用的是“我”,這個第一人稱名詞來描述。
這個說法不是一家之談,也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結合了大量的患者數據、病例分析和科學測量得出的。所以,現在很多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和精神科醫生的診斷流程中,也已經將這個觀點納入考量。
一、第一人稱的使用
測評者:美國的幾所大學和德國的著名大學心理實驗室
實驗方法:問卷調研
實驗對象:隨機甄選的四千七百人
問卷內容: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當下自己的心情、經歷和生活狀況
測評目的:比較抑鬱症患者和普通人在描述生活方面的用詞指向性
測評結果:其中沒有罹患抑鬱症的人,在用詞方面偏向中性和積極,偶爾也會使用負面和絕對性的詞語;而抑鬱症患者則更多地使用第一人稱的“我”來表達當下的情況和現實。
測評結論:人稱代詞的特定指向性反映出個體的內心動態和聚焦點,頻繁的用我這個指向性極其明確的詞語,正好印證了人們潛意識中的“自我”在意識和感知中投射的比例之大。後來,這個實驗被著名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收錄。
二、消極而極端的詞語
英國University of Reading著名學者Mohammed Al-Mosaiwi對此類說法表示贊成,但是,他並沒有止步如此,Mohammed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一個更明確的、可作為診斷條件的學說:極端而消極的詞語的使用頻率可以納入診斷抑鬱症指標,這項指標比第一人稱的使用更具有指向性。
他總結了六千多名在不同論壇中的發言人的用詞後發現,“全都”“肯定”“完全”“所有人”這些絕對性的詞語更多出現在抑鬱症和自殺心理等言論中比較多。
這恰好和抑鬱症患者的世界觀和認知角度不謀而合,在得了抑鬱症以後,很多人的世界觀和認知方式發生很多變化,更多的人呈現愛憎分明、非愛即恨的情感狀態。
所以,體現在言語和文字上也就不足為奇了。而自殺以及做一些極端的事情也時常在他們身上發生,就更加印證了這種說法和實驗。
由此看來,如果一個人經常使用第一人稱說話,並且伴隨著很多消極而極端的詞語,那麼,他極有可能是抑鬱症患者了。
但是,這個診斷方式只是適應於專業人士的評估和診斷方面,對於普通人的自查和自我診斷是有很大難度的,所以,一般情況下,建議不要輕易使用這項評估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