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任性哭鬧,先了解內在需要,別只處理情緒
在一次新書發表會後,一位帶著3歲半女孩的媽媽來問問題,結果孩子在旁邊一直歡、一直哭鬧,媽媽説「你就不能等一下嗎!下次不帶你出來了」。我蹲下來跟這孩子説:「媽媽在問老師,怎樣把你身上的哭哭蟲抓走,讓你變開心的小孩,媽媽借我2分鐘就好。」説也奇怪,當我講完後,孩子似乎是聽懂,馬上安靜下來,乖乖牽著媽媽的手。
其實,孩子的哭鬧,多半有內在需求,例如被忽略了、怕大人沒看到他。你每次面對孩子的情緒爆炸時,都知道他心裡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嗎?快看看這篇「跟孩子內在對話,別跟情緒對話」,你就會懂了👉👉👉
小孩為什麼這麼「盧」?
小孩只要一進賣場,就會突然很堅持要買某些東西,不讓他買,就會大哭大鬧。媽媽好好講都沒有用,明明事前也跟孩子說好了,但是進了賣場還是繼續鬧。
以兒童心理學來說,小孩從一歲到四歲這段期間,會慢慢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發展 (Tantrum)。這時候的孩子容易讓人感到很「盧」。
大腦的發展從出生後就本能的持續尋求與人連結,因此嬰幼兒從出生後隨時都在學習如何表達和回應對方。
孩子在幼年時開始學習如何伸手拿、用手指向物品、用眼睛注視大人、用說話表達他的需求,家長要讓孩子學會「如何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他的需要,以及如何去接受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的失落感。」
很多家長管教時會講反話、冗長的講道理,結果孩子因為不懂話中意思、不想聽說教,造成委屈與不滿,家長也被氣得火冒三丈。
例如:「你再皮試試看、再丟東西試試看」,結果孩子因為不懂話中意思,就真的去試、去丟東西了,這時候媽媽就更火,而孩子也感到委屈,會問媽媽:「你不是要我試試看嗎?」
所以要先清楚孩子聽不聽得懂。教養關鍵是,家長在管教、給予指令時,勿拐彎抹角,盡量用簡單、具體的方式傳達希望孩子做的事、希望孩子了解的規矩。
要孩子聽話,先讓孩子「聽得懂」
以色列的「仲介學習」認為「和小孩對話時要有目標,並且要創造一個讓小孩可以學習的環境」。
簡單來說,大人跟小孩對話時,要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對話的目標在哪裡,而且要在小孩聽得進去的狀況下,才開始對話,不然就是無效溝通。要創造小孩可以聽得進話的環境,還是要先瞭解小孩的情緒和行為,從哪裡而來。
快兩歲的孩子正發展出自我意識,想要自己決定一切。然而,他們其實沒有能力在無限的選項中,找出自己真正要的東西,所以才會產生了大人拿一百樣東西給小孩,小孩仍然不滿意的狀況。
常有父母抱怨家中小孩盧小小,每天照3餐發火,或是情緒暴躁的莫名其妙,就像火山爆發。例如說,小孩在賣場鬧情緒,一樣是因為沒有能力在多樣選項中找出自己要的,或是沒有能力克制自己什麼都不買。
一般而言,孩童情緒失控原因,常起因於生活中的挫折感,大致可分為3種,包括:(1)需求沒有被滿足、(2)無法清楚表達需求、(3)他人不懂自己的需求。所以,當小孩怎麼講都不聽時,大人除了當成小孩要挑戰他的權威而惱怒之外,更好的做法是放下自己的情緒,重新思考小孩「不聽話」的原因。
避免孩子「盧小小」:要先同理孩子的感受
三歲過後的孩子,語言表達會突飛猛進的進步,你會發現難搞很多,也很頭痛;每次只要一帶出門,不管去便利商店看到飲料、去百貨公司看到玩具,只要是他想要的東西,就是一直盧爸爸媽媽買。這時候如果大人說不行,就開始用哭的、鬧的、生氣的,不達到目的誓不罷休。每當發生這情況,爸媽就很頭痛,當下應該要怎麼教呢?有三個方法妳可試試:
一、設法轉移孩子注意
當孩子盧不停,可以先將孩子帶離現場,離開原本執著的事物,也可以攜帶孩子平常最愛的玩具,讓他有個目標物轉移注意。在外面人來人往的環境,往往很難跟孩子好好的溝通,甚至有的時候會更不耐煩的處理;所以帶離現場,設法轉移孩子注意,除了讓孩子冷靜之外,有時也要讓大人有個喘息的空間,免得耐心盡失最後變成無效的溝通與教養。
二、同理孩子但不處理
讓孩子恢復冷靜的方法,一定要試著站在他的立場並同理,孩子情緒上來時,不可能馬上恢復冷靜。
所以爸媽應給孩子一點點時間,不強迫他馬上安靜不哭鬧,讓他適當的發洩後,再跟孩子溝通。你可以先跟孩子說:「等你哭完比較好一點的時候,再跟我說,我會陪你,但我希望你用說的,媽媽才知道你要什麼。」
這時候通常孩子會選擇繼續哭,但情緒會平復一點,這時再慢慢的安慰他鼓勵他,孩子就比較能從情境中出來。倘若當孩子哭鬧時,爸媽跟著被影響,例如出現:被激怒、不妥協等情緒,就很容易讓孩子的負面情緒迅速增加,所以這也是考驗家長的功力。
等孩子冷靜點之後,可以讓他喝喝水,等孩子願意又說的而不是用「ㄏㄞ」的,再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鼓勵。當孩子知道,用說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才是最好的方式,而且你有給他機會宣洩、表達,一次二次下來,孩子哭鬧的頻率將會減少很多。
三、堅持原則態度理性
前面有提到,想要戒掉孩子盧小小的個性,絕對不可能一次就成功,有的可能3、4次就可以,有的10次以上還是會盧。
但還是要提醒爸媽堅持原則,不要因為一次二次的失敗就妥協、就爆炸,任何方式都需要不斷的練習與累積,才能讓孩子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完整的表達自己的看法,並引導孩子「想要」跟「需要」的差別。
如果想要立即見效,當然你也可以使用嚴厲的處罰,但是相對的當它失靈時,同樣會淪為無效的教養,甚至會更適得其反,孩子可能會去頂嘴,甚至挑戰你的權威。
所以,態度理性也很重要,等孩子能好好表達,接下來父母的功課,就是要教孩子「自律」,什麼是自律?自律簡單來說就是「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要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首要的就是培養孩子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