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最孝順」的子女,往往是父母「最不喜歡」的人!
台灣人普遍給大家孝順和重視家庭的印象不只是要求自己的兒女要孝順也會拿「孝順」當作標準去評論一個人的人品好壞
然而我們普遍被灌輸應該孝順父母甚至滿足他們的期望這往往造成我們無形的壓力「孝順」的定義到底哪裡出了錯?
有句很現實的話:兒女出國工作等於「白養」兒女有出息等於「為別人養」兒女沒出息就留在父母身邊,老了還有個依靠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兒女特別有出息就都會「遠走高飛」去外地發展即便總是寄錢回家但也代替不了溫暖的陪伴無法真正盡孝
只有那些沒有什麼出息的兒女就在家鄉附近工作總是和老人住在一塊雖然沒什麼錢但陪伴天天照顧老人飲食起居總是有的
相比之下那些有出息的兒女孝順父母停留在物資層面
沒有出息的兒女孝順父母卻是心靈的關懷更加暖心
特別是過去兄弟姐妹多的家庭對比更加明顯
如果是獨生子女家庭兒女一年四季在外漂泊老人在家其實是「孤苦伶仃」
我們總是會發現有出息的兒女從小就被父母「看好」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和關愛是父母眼裡的驕傲
而那些沒有出息的兒女父母是不看好的是父母眼裡「沒用」的人打罵是在所難免有時候父母都會嫌棄這樣的兒女覺得「丟人現眼」、「白養了」
就在父母把「疼愛」給了有出息的兒女的時候他們就慢慢變老了錢財也散盡只是為了兒女讀書就業
然後父母把所剩無幾的東西給了沒有出息的兒女
「遠親不如近鄰」當父母老了還能指望誰?
即便有錢住養老院也會感覺感情空洞寂寞總是難免
父母老了身邊這個沒用的兒女「端屎端尿,洗衣做飯」都承擔了
即便有些兒女內心有怨言但「我們都是父母養大的孩子,都是流著同樣的血」哪能真正狠心不管父母死活
多久沒回家看看父母了陪伴才是最好的孝順再多的金錢和物質生活都比不上一句關心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