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戶魚嘴裡提供服務的小清潔蝦、清潔魚,是怎麼知道自己不會被吃掉的呢?

要明白客戶魚可真不是吃素的。。。享受完全套養生大保健、再一閉嘴,舒服死了!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悖論,先不說魚的記憶究竟有多久,在我們的印象中小魚小蝦可都沒多少智商啊、神經細胞都不太多,雙方怎麼溝通協商、為什麼會具備這種處理復雜社會環境的能力呢?

在客戶魚嘴裡提供服務的小清潔蝦、清潔魚,是怎麼知道自己不會被吃掉的呢?

這都到嘴裡了,換你,你忍得住啊?

在客戶魚嘴裡提供服務的小清潔蝦、清潔魚,是怎麼知道自己不會被吃掉的呢?

清潔共生關系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現象,最早由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公元前420年描述,但他舉的鳥給鱷魚清潔口腔的例子實際上很少有目擊報告。

在客戶魚嘴裡提供服務的小清潔蝦、清潔魚,是怎麼知道自己不會被吃掉的呢?

陸地上常見於一些鳥和少數大型哺乳動物之間,江河湖泊中也存在但觀察研究較少,最為典型、專職化、規則化的還是廣泛分布在海洋中。提供清潔服務的一些小魚小蝦不但主要以此為生,而且還在珊瑚礁或漂浮的大塊海藻下面聚集、維持起了無數的固定清潔站,五花八門的客戶們就像定期去排隊洗車一樣來到這裡接受服務。

哪怕你的樣子古怪

在客戶魚嘴裡提供服務的小清潔蝦、清潔魚,是怎麼知道自己不會被吃掉的呢?

凶狠

在客戶魚嘴裡提供服務的小清潔蝦、清潔魚,是怎麼知道自己不會被吃掉的呢?

龐大

在客戶魚嘴裡提供服務的小清潔蝦、清潔魚,是怎麼知道自己不會被吃掉的呢?

還是弱小

在客戶魚嘴裡提供服務的小清潔蝦、清潔魚,是怎麼知道自己不會被吃掉的呢?

甚至是異形。。。

在客戶魚嘴裡提供服務的小清潔蝦、清潔魚,是怎麼知道自己不會被吃掉的呢?

清潔服務者們都一視同仁,畢竟是一份低風險、有保障的工作,還很受尊重,雖然平時你可能凶悍異常。。。

在客戶魚嘴裡提供服務的小清潔蝦、清潔魚,是怎麼知道自己不會被吃掉的呢?

但是既然進了清潔站,還是乖乖的張開嘴巴不要動哦~~

在客戶魚嘴裡提供服務的小清潔蝦、清潔魚,是怎麼知道自己不會被吃掉的呢?

並且,客戶多忙不過來的時候是要排隊等候的。。。至於相互捕食的客戶魚之間的沖突,放心它們不會一起進清潔站的,有事站外解決、醫生不管。。。

在客戶魚嘴裡提供服務的小清潔蝦、清潔魚,是怎麼知道自己不會被吃掉的呢?

這種服務是跨越物種的、無關個體之間的、廣泛性的協作,如何維持這種關系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首先要避免的就是吃與被吃。服務提供者並非不好吃,如果將它們切碎了喂給客戶魚,後者還是很喜歡的,並且有一部分客戶魚就是捕獵一些清潔魚的近親的,所以雙方在發生服務關系之前一定會用某種策略來預防沖突。

長期觀察和實驗室研究表明,清潔魚在看到客戶時會展開尾鰭並上下擺動震顫,以這樣的泳姿進行“跳舞”或進一步游近摩擦觸碰客戶的身體,在這種行為之後一般來說服務發生的概率接近100%。但清潔魚也是非常謹慎的,大多數(88%)的前置舞蹈或觸碰都是面對客戶魚的身體,8%尾巴、5%頭部,沒有針對嘴巴和鰓的,而且針對不同種類的客戶魚采取的策略可能會有所差異。

而客戶魚為了提高服務的成功率,則在緩慢接近後張開嘴保持不動,以這樣一種高度刻板的姿勢表達自己不會攻擊想要清潔的意願。有趣的是,一些不同種類的清潔魚各自獨立的產生了趨同進化現象,呈現出橫跨整個身體的明亮藍色條紋,成為一種醒目的標志。

不過,哪裡有規則,哪裡就會有規則的破壞者。。。

首先就是假清潔魚以侵略性的模仿長得和清潔魚幾乎一模一樣,你能看出這種三帶盾齒鳚(左,尾鰭未展開)和藍色條紋裂唇魚(右,也被稱為飄飄或藍帶裂唇魚)的明顯區別嗎?

在客戶魚嘴裡提供服務的小清潔蝦、清潔魚,是怎麼知道自己不會被吃掉的呢?

它們也模仿清潔魚的特異性舞蹈,這樣除了避免被吃掉以外還能時常的去攻擊客戶魚,嘗試撕掉部分鰭、咬掉健康組織來吃,之後迅速游到安全的地方。但這種攻擊行為通常發生在青少年客戶魚中才會成功,因為成年客戶魚已被證明有很多都可以分辨出假冒清潔魚而避開、甚至還有的會不分青紅皂白的攻擊清潔魚,這表明成年客戶魚記得受到過的攻擊。

很神奇吧?放大上圖仔細看,二者的嘴巴是有所不同的,假冒清潔魚的下嘴巴短,而藍色裂唇魚的上下嘴唇一樣長,但尚不清楚成年客戶魚究竟是怎樣分辨出來的。這種欺騙增加了清潔魚的服務成本,初期看似清潔魚數量很多、客戶魚會表現得積極光臨,但如果遭到持續攻擊則會完全避免使用清潔站。

其次就是清潔魚隊伍也經常會發生越線的作弊行為,雖然它們通過幫助客戶魚去除寄生蟲、死皮、食物殘渣和壞死組織等獲得了大部分營養,但有時也會以客戶魚的健康組織和皮膚保護粘液為食,因為這些食物具有更高的營養價值,尤其是在客戶魚身體上的寄生蟲豐度隨季節變化而減少時。

但如果清潔魚過於激進,就存在終止清潔服務甚至被攻擊的風險,所以它們會在寄生蟲和健康組織之間尋求平衡。一旦被發現了作弊行為,清潔魚還會通過更努力、更長時間的工作(類似於按摩的觸碰)來進行補償。若是嫩肉被咬了,客戶魚還是非常敏感的。。。

在客戶魚嘴裡提供服務的小清潔蝦、清潔魚,是怎麼知道自己不會被吃掉的呢?

尤其是在眼皮底下(假如有的話)

在客戶魚嘴裡提供服務的小清潔蝦、清潔魚,是怎麼知道自己不會被吃掉的呢?

最後,客戶魚中也有一小撮壞分子,觀察到有的魚在接受完服務之後、甚至之前,順便就把清潔魚給吃掉了,不過即使有些客戶魚的飢餓程度較高,這種情形發生的概率也還是比較少的。這應當是寄生蟲的清除對於客戶魚來說,要比吃掉清潔魚這種短期收益行為更重要,所以表現出了相當高的克制性。

也就是說,兩個極為分散的群體都會根據風險策略性的調整各自的作弊率。但這就帶來了一個更為深入的疑問,如此高度智慧化的互利關聯行為通常發生在大象、猩猩等哺乳動物之間,較為低等的冷血魚類怎麼會發展出這種復雜的、廣泛性的群體行為呢?

對於清潔共生關系,生物學領域一直存在爭論,最初認為這是一種純粹的、無私性的合作,自然界中的合作協同要比你死我亡的生存斗爭更有利於整體生態的發展;之後認為這應當是一種兩個群體都能從中受益、因此而演變來的互惠利他行為;到了近代,則保守的認為這是一種片面的剝削,清潔魚只不過是非常聰明的行為“寄生蟲”,它們利用了脊椎動物對於觸覺刺激反應中的那些正反饋,也就是說讓客戶魚舒服、麻痺之後取得自己所需要的報酬,這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清潔魚為什麼要作弊吃掉健康組織和消耗粘液(算是進入舒適區之後再進行壓榨和剝削嗎?不過風險也很大。。。)。

這真的是在漫長進化史中、因無數次重復循環的囚徒困境演變而來的一種集體合作利益平衡上的成功嗎?進而通過表觀遺傳印刻在了基因中,在獵手與獵物之間形成了共生關系?

雖然魚兒們並不是屬於人類的囚徒,能夠克制住捕食的欲望的確有些匪夷所思,但自然界中不可思議的例子實在數不勝數,我們無法回到過去目睹全程,只能通過建立模型來進行分析並觀察驗證。生物市場理論就是其中之一,將清潔魚的去除寄生蟲服務作為清潔市場中的一種主要商品來進行理解,當客戶魚的寄生蟲較少而對清潔服務的意願下降時,進攻清潔魚的概率可能會增加;若是客戶魚的飢餓程度增加,吃掉清潔魚的好處也自然是顯而易見的;這些潛在的風險因素都對清潔魚的安全策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雖然對模型檢驗的觀察實驗較少,還無法得到十分明確的結果,但卻有了一個更為刺激性的發現,大阪市立大學的一個生物學團隊2018年發布的研究報告宣稱:藍色條紋裂唇魚通過了鏡子測試!!!

在客戶魚嘴裡提供服務的小清潔蝦、清潔魚,是怎麼知道自己不會被吃掉的呢?

從論文中可以看出裂唇魚的確通過了所有標准的測試條件,實驗流程很嚴謹,研究人員也清楚的說明了他們研究的局限性,這對自我意識的鑑別標准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因為這可能意味著此類行為模式具有自我認知之外的生理基礎。(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以後有時間會再單獨寫一篇文章來進行闡述和分析。)

可以確定的是,不過人類手指般大小的裂唇魚的確具有自我身體識別的能力,要知道人類嬰兒通常在18個月大的時候才能在鏡子測試中表現出自我認知,裂唇魚那小腦袋中才能容納多少個神經細胞啊。。。

在客戶魚嘴裡提供服務的小清潔蝦、清潔魚,是怎麼知道自己不會被吃掉的呢?

然而,清潔共生關系雖然可能是裂唇魚智力水平得以發展的促進因素,但並不是必需的,因為還有小蝦米啊!

在客戶魚嘴裡提供服務的小清潔蝦、清潔魚,是怎麼知道自己不會被吃掉的呢?

當一條客戶魚靠近清潔站時,清潔蝦會使勁的揮舞它們那長長的白色觸角(或者是左右移動式的搖擺舞),在這之後清潔蝦提供服務的概率有80%,若它不揮動觸角則完全不會發生。而客戶魚為了提高得到服務的概率,則會在接近時將身體的顏色變深。雖然蝦的視覺能力很差,但它們仍能感知到顏色變化,即使用一個PAD來顯示深色的矩形斑點也足以讓蝦開始揮舞觸角並試圖上前清潔。下圖左面模擬的是蝦的視野,能看出魚身體顏色的細微變化。

在客戶魚嘴裡提供服務的小清潔蝦、清潔魚,是怎麼知道自己不會被吃掉的呢?

清潔共生關系對於海洋生物的生存來說至關重要,當研究人員從澳大利亞的一處珊瑚礁中實驗性的移走全部清潔魚之後,魚的種類減少了一半、數量下降了四分之三。而另一項研究表明,接受清潔服務的魚更聰明,能比沒有接受清潔的魚完成更復雜的訓練任務;這可能是清潔服務使得寄生蟲減少、客戶魚更健康之外,也能降低客戶魚的壓力水平;畢竟若是一個人滿腦袋蝨子,估計也聰明不到哪裡去,癢就癢死了啊。。。

據估計全球海洋中的清潔生物,包括36科106屬的208種魚類和6科11屬的51種蝦類。它們在水產養殖、海洋館、水族箱中,也可以作為寄生蟲病化學藥品控制的自然替代方法。清潔魚的工作效率是很高的,一條藍色條紋裂唇魚每天工作4小時,就差不多可以服務2000條客戶魚。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