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自證預言:有一種方式,可以讓你心想事成
很多朋友在現實中肯定有這樣一種經歷,當你參與到一件非常有挑戰的事情中時,你很容易就變得毫無信心,在做這件事時,時刻動搖,總覺得自己不行。哪怕身邊的人都相信你是可以的,並不斷給你信心,你還是覺得自己做不到。
最後,事情的結果如你所料的那樣,失敗了。你嘆了口氣,說:“我就知道我做不好。”對於很多人而言,這件事做不到的主要原因是“自己能力不夠”,真的是這樣嗎?
可能導致你失敗的主要原因並不是你能力不行,而是你最開始的“預言”,你“預言”了自己會失敗,並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預言”。這種自我暗示的心理,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自證預言效應”,也被稱作“自我應驗預言”,主要指那些因為先入為主的判斷對事件結果產生影響的現象。
通俗點說就是“我們越相信什麼,就越容易發生什麼”。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主要是因為人們的自我暗示會影響到自己的行為,敷衍了事,完全沒有發揮自己的潛能,最後驗證了自己的想法。
這種現像在生活中非常常見,比如很多人害怕在公眾面前演講,他們覺得自己肯定會演講得很糟糕,所以一上台就會表現得很緊張,說話結結巴巴,完全沒有辦法投入到演講,最後導致演講結果真的很糟糕。
心理學有個著名“自證預言效應”實驗,研究人員從一個普通教室挑選出了一半學生,告訴他們“你們是這個班中最聰明的一部分人,你們未來會表現得比其他同學都有出色。”結果,十年以後,他們果然都成為了這個班級中最優秀的一部分人。但實際上,他們只是隨機挑選出來的,並不在“智力”上表現得比其他同學優秀。
從這個實驗,我們就可以知道“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都對我們會產生巨大影響,那麼我們該如何利用這個心理效應給自己帶來積極影響呢?當自己做一件富有挑戰的事情前,請先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肯定能做到的。
甚至可以假想自己成功以後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用這種假想的方式給自己信心,並在充滿的自信的基礎上付出實際行動。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被所謂的“第一印象”欺騙,看上去邋裡邋遢的人可能善良文明,而那些看上去文質彬彬的人,則可能猥瑣齷齪。“人不可貌相”,我們不要通過第一眼印象就定位一個人的印象。
父母作為孩子最為親近的人,父母的隨意一句評價都可能被孩子記在心裡。所以,父母更要多鼓勵孩子,不要隨便給自己的孩子設定極限。很多時候,當父母認為孩子沒有極限的時候,孩子真的就會表現得沒有極限。
有一點需要額外說明的是,我們沒辦法超越客觀事實,所以,在面對一些自己根本沒有可能做到的事時,即使“自證預言效應”再好用,也難以幫助你實現“幻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