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天生愛干淨?日本人是如何做到世界第一干淨的?
日本人天生愛干淨?日本人是如何做到世界第一干淨的?
日本人天生愛干淨?
日本的干淨絕非自古以來,日本人也不是一開始就「愛干淨」的。而這一切的起點,其實都要從1970 年代在日本鬧得舉國沸騰的「垃圾戰爭」說起。
早在1970 年,日本教育學家高橋敷教授就撰寫了《丑陋的日本人》一書,歷數日本人「亂丟垃圾、隨地小便、從不排隊和『在動物園亂喂長頸鹿』」等不文明行為。這種邊罵邊反省的文風,由此才在東亞擴散開去。
▲高橋敷著《丑陋的日本人》
1955 年起,日本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雖然歷史進程賦予了日本絕佳的發展機遇,但多數日本人的行為習慣仍然停留在過去。當時的日本,也是垃圾隨處亂扔,污物隨便投棄。經濟體量和垃圾體量同步爆炸,把日本城市變成了無數「骯髒都市」。
1962 年的市民會館,觀眾離去後留下遍地垃圾。
同年,國鐵(JR 前身)東京站附近花壇裡的垃圾琳琅滿目。此時距東京奧運會只有兩年時間
1967 年,流過大阪市住宅區的千間川成為「垃圾堆」,此河四年後被大阪市政府填埋。
除了亂扔垃圾,盲目發展還帶來了環境公害。因為工廠的亂排亂放,大氣污染一直從日本西海岸的工業城市蔓延至本州太平洋區域,首都東京「伸手不見五指」,空氣中能聞到硫化物刺鼻的味道。
1960年,三重縣四日市發生了「四日哮喘事件」。但多數人仍未意識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小學校歌裡還將冒煙的工廠稱作「日本的希望之光」。
1964 年的東京奧運會被很多人視為日本干淨起來的起點。當時的主政者認為,奧運會是戰後復興的日本首次向外國展示自己的窗口。除了興建一系列公共設施,東京都還展開了大規模的「首都美化運動」,提倡「垃圾入簍」「統一收集」。
整治運動的很大一項成果是推廣了新型垃圾箱。垃圾被放在路邊的有蓋垃圾箱裡,垃圾車會定期前來收集。
頻發的公害問題更加刺痛日本人的神經。1970 年的第64 回臨時國會被稱為「公害國會」,集中提出了14 項和環境公害有關的法案。
▲「公害國會」現場
現如今再到日本,能夠刷新每個人對於一個國家干淨的定義。而干淨,就是日本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這個干淨不只是局部城市主干道的,而是全面到大街小巷的;也不只是權貴階層的,而是普及到每個日本公民的。可以講日本的干淨不僅是從視覺、觸覺、嗅覺、味覺,就連呼吸,都能讓我們感到空氣潔淨仿如置身山林。
日本的水
對於自來水,日本有嚴格的衛生標准與監管系統,遍布公共場所的飲水機使用的皆是自來水,人們能隨處放心飲用。而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都經過多次處理,擁有嚴格的淨化標准,連下水道的病菌也可以受到有效抑制,流經東京市中心用於排放生活污水與工業廢水的河流,清澈見底,魚蝦成群。
公共衛生
一眼望過去,日本的城市井然有序,高樓大廈窗明幾淨,穿梭行駛的車輛無論新舊,外表都發出自然的金屬光澤。到日本曾在富士GRINPA樂園恰逢大雨,可鞋底也依然找不到污漬。令人詫異的是,日本如此干淨卻較少見到清潔工,通常清潔工們早在人們上班前就把衛生搞好了。
公共廁所
日本的廁所出了名的干淨,也基本沒有多少異味。不僅是因為會有人定時清洗,更因為工作人員在清洗時都十分仔細,方法講究,邊邊角角都打掃。這樣的環境,讓人在使用時也會特別注意,盡量不弄髒。
到日本,最讓女性游客感到舒心的,莫過於其公共衛生間。無論是在最繁忙擁擠的東京地鐵口,還是在偏遠的富士山上,游客都不必為找不到洗手間傷腦筋。重要的是,無論面積大小,日本的公共衛生間與酒店衛生間幾乎都安裝了智能坐便器,洗手間的扶手、門栓、掛鉤及洗手盆的規格,幾乎都是同一標准。
垃圾分類
日本是全世界垃圾分類最細致最嚴格的國家。據介紹,日本的垃圾大體分為4類,有的甚至細分為18類。以橫濱市為例,橫濱市政府專門印刷了27頁的小冊子指導市民如何把垃圾正確分類。據稱這本手冊包括的條款多達518項,其對於垃圾分類及管理的嚴謹可見一斑。
日本從幼兒園開始便教育孩子們操作垃圾分類,各類學校會定期帶領學生到指定的垃圾處理站或資源循環站參觀學習,了解為什麼要分類,垃圾回收後如何處理,如何再生產利用等等。日本人自幼通過學校教育、母親示范及社會影響,養成了垃圾分類及環保習慣,伴隨終身。
日本人習慣自行攜帶環保袋,以管理自己的垃圾。一般來講,他們習慣於每天將垃圾帶回家,再進行分類處理。我們所乘坐的旅行車每天都備有垃圾袋,下車的時候必須將自己的垃圾帶回酒店自行處理。此外,在城市的街道幾乎找不到垃圾桶,只有在超市、酒店、景點或公司的門口備有分類垃圾筒。
為了強化管理,有些地方規定了巨額罰款,「不法投棄」可能被處以2000 到10000 日元的罰金;但也有很多地方沒有具體的處罰措施,主要靠鄰裡相互監督和居民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