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你的戀愛對象,早在一歲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

有沒有聽過一種說法: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小情人,兒子則是媽媽上輩子的小情人。下面,我們將場景進行轉變——一個成年人正在進行戀愛對象的選擇。

你會發現一個規律,他的選擇對象往往會帶有本人父母的影子,甚至是本人父母的翻版,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心理學家提出,一個人的戀愛對象,在一歲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

心理學家:你的戀愛對象,早在一歲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

俄狄浦斯情結

精神分析流派有一個著名的學說叫做“俄狄浦斯情結”。這個學說源於一個神話故事,情結內核就是原生家庭中的孩子對自己異性的養育者(通常情況下是指父母),有一種天生的依賴和依戀,並在這個過程中排斥自己的同性養育者。

換句話說,男孩通常對母親的依戀感比較強,而女孩則比較依戀於自己的父親。在他們長大後,這種對於自己父母的依戀會延展到異性的身上,即在擇偶對象選擇上會深受這種嬰幼時期依戀對象的影響。用更通俗的語言就是,一個人的戀愛模式和觀念,從嬰兒時期的依戀對象和依據可見雛形和端倪。

心理學家:你的戀愛對象,早在一歲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

嬰兒時期的依戀

依戀這個概念最早由發展心理學提出,該理論是由心理學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對象跟蹤記錄總結出來的。依戀(attachment)指一個獨立個體和重要的人之間的一種穩定而親密的情感聯結,一般而言,這種關係始於出生,在嬰幼兒時期達到高峰。發展心理學觀點認為,一個人的戀愛對象的雛形,會形成於1-3歲,在青春期達到頂峰。

依戀的對象和形成

依戀的對象通常是個體的撫育者,如果有多個撫養者的話,依戀的對像也可以是多個的。只不過,孩子會從中依據自己的原則選擇出一個主依戀者,其他則成為輔依戀。

依戀情感的形成一方面取決於孩子本身的氣質類型,這些是客觀不能改變的,另一方面取決於養育者的養育方式和個性脾氣等,而後者一般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心理學家:你的戀愛對象,早在一歲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

曾經有心理學家研究了不同的家庭環境和母親的類型,並且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結果發現,那些性格柔和、心理相對健康、個性成熟的母親在和孩子互動方面更為積極,在孩子生理反應和心理需求方面的回應也更加理性和成熟。

而那些脾氣暴躁、性格不穩、心理相對處於焦慮和不健康狀態下的母親在和孩子相處互動方面和比較消極,她們一般是從自己的意願出發,而非孩子的需求方面回應和觀察。

心理學家:你的戀愛對象,早在一歲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

那些積極回應的母親養育出來的孩子在心理依戀方面更為健康,和家人的關係更為緊密和融洽,他們在表達情感方面也更成熟,用專業術語來講,這種家庭和養育形式下的孩子,和家人建立的是一種安全型的依戀關係,這種健康的依戀關係會在他們步入社會後延展到以後的新的核心家庭中和社會關係中。

而對照組家庭走出來的孩子則會墮入一種不安全的依戀模式中,具體表現是,在情景和環境轉換的時候,孩子就會感覺焦慮和不安,有的孩子甚至在表達親密關係的時候會用一些極端的方法,比如大吼大罵、拳打腳踢等。

心理學家:你的戀愛對象,早在一歲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

不過不要擔心,人的自我保護機制遠遠要超過我們的想像,在成長過程中,很多來自養育者的情感會淡化,有的孩子的天生氣質會讓他們選擇趨利避害,在成年和懂事的時候,他們的行為啟動系統會有意無意的規避之前的不健康依戀關係,並且開始試圖建立和進入另一種健康的依戀關係。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