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的開頭和結尾 竟然隱藏了巨大天機!
四大名著的電視人人都看過,但是能讀完這四部小說的人,是少之又少。
其實四大名著真正的思想精華,都在書裡,電視裡展現的只是情節和場景。
如果沒時間去讀這四部小說,那今天就一起來讀一下這四部小說的開篇和結尾。你會發現其實——
人生最深的滋味,在四大名著的開始和結束處,展現的淋漓盡致。
讀完定會讓你豁然開朗!
01
紅樓夢
風月情長,終究夢一場
紅樓夢一場,又如人生一出戲。
夢迷夢醒,戲裡戲外,夢裡是荒唐,戲外是荒涼。
夢裡是荒唐
從小說本身,紅樓的開篇詞就是那首《引子》。
開辟鴻蒙,誰為情種?
都只為風月情濃。
趁著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
試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
曹公說,紅樓“大旨談情”,紅樓的夢裡是一場情天恨海。世間之人,一個個都是情種,流落在人間風月場上,有真情和妄情,人情和欲情。
然而結果又能如何?還不是只剩無可奈何,傷懷和寂寥。縱使曾經金玉滿堂,也終歸是一場追懷和悲悼。人間的風月,不過是一場虛妄。
這就是人生的滋味。
想想你的人生,已經有了多少了結和落幕?
紅樓的結尾,是散場
曲終人散讓人傷感,繁華落盡、生死兩茫茫更是有著無盡的淒涼。正如小說本身的收尾詩詞,那首《飛鳥各投林》所道:
為官的,家業凋零。
富貴的,金銀散盡。
有恩的,死裡逃生。
無情的,分明報應。
欠命的,命已還。
欠淚的,淚已盡。
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幸。
看破的,遁入空門。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盡鳥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淨!
人生百態都在詩裡,結果也讓人唏噓。便如人的欲望和路途也有千萬種,可是結局卻是同一個宿命——終是鏡花水月一場空,夢幻泡影真如夢,最後落下一片白茫茫大地,干干淨淨。
那我們曾經又爭什麼、樂什麼、哭什麼、痛什麼、掙扎什麼,放不下什麼?
也許,眼終究要看盡滄桑,心終究要味盡淒涼,有些事才能不再掛心上。
這或許就是所謂人生的道行。
在此之前,也許就只能該怎樣還怎樣。但至少,心中明了,總是好的。
戲外是荒涼
紅樓,還有另一種開篇和結尾,那是作者的自況。表現的更真實,也更殘忍。
甲戌本第一回的回前詩說:
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
漫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長。
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開篇詩又說: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結尾詩再說:
說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
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痴!
可以看出,對於這情天恨海,寫故事的人依舊是放不下。
唉,人生難免會有耿耿於懷。
盡管故事的開始,就告訴我們這是一場夢;故事的結束,也告訴我們終究是一場空。但那更多的,是作者的痴想,和向往。
就如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
張愛玲說:時代是這麼的沉重,不容我們那麼容易就大徹大悟。即便懂得了太多的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這是人生最無可奈何的真相。
紅樓的故事依舊是縹緲的,那是一種夢後醒來,痛徹心扉的悟。
於是我們就還可以抱著一份希望:
認為所有的苦都不會白受,所有的淚都不會白流,所有的不堪都自有落場,一切自會水到渠成。
02
三國演義
心機,天機,契機
三國的故事,從開始到結束,其實是一場後果前因。
只有懂得了過程,看到了結局,才能感悟得到最初,或許這就是所謂的返璞歸真吧。
開始也是結束
三國的開篇,借用了明代大學問家楊慎的一首詞: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首詞用在三國,最合適不過。
我們仿佛看到一位曾經叱咤風雲、閱盡世間成敗的白發老者,站在遠去的小船船頭,端著杯中酒,唱著這首歌,歌聲蕩氣回腸。
這種境界太高。功名爭斗,哪怕是三國中攪動風雲的英雄們,也始終淪陷在這個角斗場,脫不開,逃不掉。
我們每個人,在現實的漩渦裡,也何嘗不是如此。
但起碼我們能知道:頓悟,是需要跳出來的,跳出人間種種利欲糾葛;就像我們作為局外人,看著三國中的是非成敗轉頭空,歷史中的浪花淘盡英雄,才能秋月春風笑談中。
可惜,大多世人爭做的卻是當局人。
結束也是開始
三國的結尾,有一首長詩,盡說那個金戈鐵馬的英雄時代。最深徹的是最後一句: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
這讓我想到《三國志·諸葛亮傳》裡最後那句話: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這就是天數。
於是我們就更能理解開篇那首詞的意味——那樣的曠達之人,不只是經歷過、跳出看,就可以的;他還需要看到和明白“天數”這個東西。
古人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不可違”,又告訴我們“盡人事,安天命”。其實人能做的,只是盡力而為,不能也不該對結果太過執著,太掛心上。
有時候,往往是這句話最管用:這就是命。
由此,生命開始有所悟。
開始也是結束,結束也是開始,三國的故事如一個閉合的圓。
人間爭奪,本是這樣循環不盡。
故事之中,是心機;故事之外,是天機。對於頓悟,是契機。
03
水滸傳
塵歸塵,土歸土
水滸,大體說來就是一個義字當先、替天行道卻毀於一旦的故事,撲面草莽英雄氣,一場江湖俠義志,萬千無語悲涼意。
所以開卷詞才流露這樣的氣質:
試看書林隱處,幾多俊逸儒流。
虛名薄利不關愁,裁冰及剪雪,
談笑看吳鉤。
評議前王並後帝,分真偽佔據中州,
七雄擾擾亂春秋。
興亡如脆柳,身世類虛舟。
見成名無數,圖名無數,
更有那逃名無數。
霎時新月下長川,江湖變桑田古路。
訝求魚緣木,擬窮猿擇木,
恐傷弓遠之曲木。
不如且覆掌中杯,再聽取新聲曲度。
仿佛笑傲江湖,又如遺世獨立。
對於水滸故事,這真是完全看客的心思,像飲酒品茶聽著評書唱曲。
而水泊梁山卻是一個悲劇,比起紅樓的悲劇,其中的現實更沉重,更真實。
所以這開卷詞中的瀟灑與冷眼或許都是裝出來的——什麼看淡名利、隱跡書林、儒流俊逸,都分明是一種在現實面前的無奈和不得已。
這種情緒,在結尾處的幾首詩中,終於明白流露出來。
先是說梁山108好漢:
天罡盡已歸天界,地煞還應入地中。
千古為神皆廟食,萬年青史播英雄。
看上去是眾神歸位,永受香火供奉,青史留名。
可想起梁山英雄們的故事和結局,卻多少帶著些“塵歸塵,土歸土”的悲涼感。這是一種通透,也是一種奈何。
然後詩中說:
莫把行藏怨老天,韓彭當日亦堪憐。
一心征臘摧鋒日,百戰擒遼破敵年。
煞曜罡星今已矣,讒臣賊相尚依然。
早知鴆毒埋黃垠,學取鴟夷泛釣船。
替天行道,建功立業,為國盡忠,可是“讒臣賊相尚依然”,有什麼用呢?早知如此,不如學范蠡歸隱江湖泛舟而去。這種無可奈何和心底的悲憤,更加重了。
最後詩說:
生當鼎食死封侯,男子平生志已酬。
鐵馬夜嘶山月暗,玄猿秋嘯暮雲稠。
不須出處求真跡,卻喜忠良作話頭。
千古蓼窪埋玉地,落花啼鳥總關愁。
這或許就是“盡人事,聽天命”了,即使無用,也無愧於心。即使心中再多不甘,心上是縈繞不去的遺憾和悲哀,卻已經無憾了。
人生的滋味,本是如此。人生的玄機,本是難以捉摸。只好但求盡力而為,問心無愧。
04
西游記
始於慈悲,終於覺悟
《幽夢影》裡說,西游是一部“悟書”。比起上面三部,它的主題更直接,調子也更溫情——四大名著裡,只有西游是“喜劇”,雖然同樣歷經坎坷,卻有著皆大歡喜、不復更求的結局。
這是一個關於佛家的故事。而佛家的主題只有兩個:慈悲和覺悟。西游記也同樣如此。
開篇詩中說: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自從盤古破鴻蒙,開辟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游釋厄傳。
從開天辟地開始,便以“仁善”二字當頭,這就是西游的慈悲精神。
西游結尾時,有兩首詩:
聖僧努力取經編,西宇周流十四年。
苦歷程途遭患難,多經山水受迍邅。
功完八九還加九,行滿三千及大千。
大覺妙文回上國,至今東土永留傳。
一體真如轉落塵,合和四相復修身。
五行論色空還寂,百怪虛名總莫論。
正果旃檀皈大覺,完成品職脫沉淪。
經傳天下恩光闊,五聖高居不二門。
最後引用,是佛家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在結束處,慈悲與覺悟的主題依舊在,而且道出有慈悲人生才能有所覺悟。
說起來,西游的主題似乎簡單多了。可是別忘了,在開始和結束中間的九九八十一難,那無數的誤會和委屈、挫折和歷練。覺悟,從來不是容易的事。
比起其他三部名著,西游的珍貴更在於:承受磨難的意志、戰勝挫折的勇氣、矢志不渝的堅韌,都來自慈悲之心、覺悟之求,而不是因了欲望和執念。
這就是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四大名著的故事和主題各有不同,但結局卻不約而同地走向了空悟之境。
這也是一種宿命。
人生始終是要覺悟的,夢再美也終究是夢,終究要醒。
這是最後的選擇與唯一的路途,人與人的差別,只在迷執的深和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