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的茯苓配伍,只需兩味藥,很多疾病都能找到的藥方!
茯苓是一味中藥,也是一種真菌,入藥的茯苓是寄生在赤松或馬尾松的根上的真菌的干燥菌核,又稱茯神、松苓等。茯苓形狀有多種,塊狀、球狀、橢圓狀均可見,表面粗糙,內部為白色或淡粉色,個大堅實者為佳。
茯苓入藥時又分為茯苓皮、赤茯苓、茯神等,茯苓皮是指茯苓菌核的外皮,其利水消腫作用較強,特別是皮膚的水腫效果好;赤茯苓維茯苓內肉色紅者,一般認為其清濕熱,利小便的作用強;茯神一般只茯苓菌核中含有松根的情況,其養心安神的作用比較強,如歸脾丸中就用茯神這個藥物,有安神寧心之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腎、脾經。主要功能是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常用於水腫尿少,脾虛食欲不佳,頭暈心悸,大便洩瀉,心神不安,健忘失眠等多種問題。其藥性平和,不傷正氣,對於體內濕氣重,脾虛失運,陽虛水液不運,水飲停積為患的情況,無論寒熱虛實,都可以應用茯苓來調理,但偏寒偏虛者應用更多。
茯苓的組方搭配也非常多,僅在在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中,用到茯苓的處方多達40多個,可以茯苓應用之廣,古代醫家對其重視程度。
1. 治療脾虛洩瀉,消化不良,茯苓可與人參、白術、山藥等通用,參苓白術散就是我們常見的調理脾虛的中成藥。
2. 對於濕熱、小便不暢,水腫等方面的問題,茯苓可以與豬苓、澤瀉、白術、桂枝等配伍,五苓散、四苓散都是常見的方劑,對於陽虛水腫,可加入干姜、附子,升陽溫裡;如氣虛濕氣大造成的水腫,則可以配伍黃芪、防己等藥材。
3. 治療體內水液不運化,引起胃部不適,嘔吐清水,食欲不振,形體消瘦等“痰飲”方面的問題,可以茯苓陪白術,桂枝;如“痰飲”在肺,則可與半夏、陳皮配伍;如“痰飲”導致眩暈,則可以搭配白術、天麻等。
4. 對於心悸、失眠等方面的問題,往往是由於濕氣重、痰飲導致的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用茯苓配以黃芪、當歸、遠志等組成的歸脾湯,益心脾而安心神;而茯苓、麥冬、人參組成的“門冬飲”,同樣具有養心溫胃,健腦寧神的作用,對老年人失眠健忘,心神不寧,精神恍惚等,具有一定的調理作用。
茯苓雖好,但應用也有一定的注意事項,一般情況下,虛寒滑精,氣虛下陷者,不宜服用茯苓,另外,本身有小便頻多問題的,如再用茯苓,則容易損傷眼睛健康,本身有汗多問題的,用茯苓則會傷及元氣,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這些中藥材,也是茯苓的配伍禁忌,應用時應該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