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成熟的人,多少都有點兒表裡不一
01
昨天無聊刷抖音,大數據莫名給我推薦了一條短視頻。
我定睛一看,這不是我高中同學麼?!
視頻裡的她,活潑開朗,說著最流行的段子,化著美妝博主最具特色的妝,配著搞笑的音樂,整個人跟平時完全兩樣。
我以為自己眼花,趕緊退出去,翻了一下她的朋友圈。
依舊如初。
一個月發沒發兩條,還是一副與世無爭,高冷淡定的模樣。
死都想不到,短視頻裡那個她,和微信裡的她是一個人。
再回頭看視頻,我有一種發現意外寶藏的感覺。
原來抖音和微信上,還有兩幅面孔那!
本想微信她,問問什麼情況。
“你還有抖音賬號那?挺有意思呀!” 在對話框裡打下這段話,但最終,還是沒有點發送。
那一刻我忽然想,也許人家並不想被人發現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藏屬性,知道就好,又何必一定要從對方嘴裡,討要一個驚悚的嘆號或者肯定的句號。
想想自己,也是一樣啊。
還記得之前微博熱搜上,有組圖特別生動,分析了每個人在微博和朋友圈的不同狀態。
比如:
這些社交網絡裡分裂的樣子,是我本人沒錯了。
02
仔細想想,哪個成年人,沒有兩幅面孔呢?
有多少人,朋友圈裡歲月靜好,微博上負能量爆棚。
朋友圈裡裝死,微博裡蹦迪。
朋友圈裡端莊,微博裡發瘋。
朋友圈裡是大氣淡定的獨立女性,微博裡是花痴沙雕的追星女孩。
我的微博,從來不加熟人。
以前上學的時候,微博還是主流社交媒體,後來又因為通訊錄匹配功能,加了很多朋友和同學,熟悉的不熟悉的,儼然一副朋友圈的模樣。
再後來索性不用了,重新申請小號。
倒不是真的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也不是真的有被熟人網絡窺探恐懼,只是特別單純的,想給自己劃定一個自留地。
生活已經很艱難了,只想在一個誰也不認識的地方,做做自己。
每次和別人聊天,說在網上看到某某有意思的段子,或者有趣的新聞,都特別怕對方接一句:
“誒,你微博叫什麼啊,我關注你啊。”
“誒,你ins賬號多少,我follow你啊。”
還好,大部分人都有心照不宣的自覺和默契,沒有引起不必要的尷尬。
分享就分享,關注就不必了。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比喻,我覺得特別妙:
社交工具是有分類的,微信就像我家客廳,微博就像我的被窩。
來家裡做客,客廳坐坐就得了,沒必要非得進屋跟我睡覺吧。
是啊,我們的身體裡,住著兩個不同的自己,也可能是好多個。
在好朋友面前,我是咋咋呼呼的話癆,在普通朋友面前,我是冷若冰霜的無聊。
不同的場景下,自由轉換。
看似分裂,實則每個碎片拾起後的統一,才是真實的自我。
我一直覺得,從某種層面上來講,每個成年人,都是雙子座。
03
前一陣子,和一個很久沒見的朋友喝咖啡,提到我們倆的共同好友S。
他和S是業務上的合作關係,他眼裡的S特別高冷。
他說,S每次微信回復都不超過一行,從不發語音,只打字,從無閒聊,效率極高。
人很靠譜,但直來直去,有時候甚至不給面子,總覺得很有距離感。
我聽完覺得很有意思,S是我的好朋友,我眼裡的她完全不同。
她會講黃色笑話,看見帥哥花痴到沒完沒了。
整天給我發有趣的段子,和哈哈哈哈哈的表情包,能語音從來不打字。
親和力爆表,還經常慫到不行,親朋好友誰都能懟一腳。
同一個人,在不同人眼裡的狀態,天差地別。
這種感覺就好比:
鏡頭前風光無限的愛豆,私底下可能是喜歡養豬的宅男。
外面雷厲風行的女強人,本質上可能是嬌羞柔弱的少女。
公司裡吆五喝六的總監,回到家可能會自動自覺跪搓衣板。
外向活潑滿口段子的同事,關起門來也許被抑鬱症折磨的想死。
你永遠不知道,隱藏在正面之後的背面是什麼樣子。
就像你不應該,只根據片面的了解,去抨擊一個人的本質。
我一直覺得,大多數人,都在不同的人面前展現不同的狀態,是人根據本能,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自我防禦系統。
所以,永遠不要輕易給一個人下定義。
04
有人說,這也太分裂了吧,不同的地方表演不同的人格。
其實哪個人又是一成不變,始終統一的個體呢?
人經常是這樣的,在熟人面前不知如何開口,在陌生人面前卻時常滔滔不絕。
和這個人沒辦法講的故事,和另一個人,卻能一來一回說的酣暢淋漓。
有些人只能成為你的玩伴,不能成為合作夥伴。
有些人只能交流精神,不能一起生活。
有些人適合傾訴,有些人適合傾聽。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功能屬性。
沒有哪一個對像是真正的全面無敵,我們始終都在不同的人面前,展現不同的自己。
越長大越發現,每個人都有很多副面孔。
而這種變化,是隨著年紀漸長,生活的複雜累積,最終為情緒找到的一個出口而已。
後來明白,真正成熟的人,多少都有點兒表裡不一。
就好像,我們沒有必要在父母和孩子麵前,苦苦傾訴生活的艱難。
沒有必要在毫無共同經歷的同事面前,追憶青春的美好與浪漫。
沒有必要給不感興趣的人,強推你喜歡的東西。只需要在那個小小的社區和論壇裡,自由自在地享受片刻的歡喜。
無論前一秒有多少眼淚,面對客戶的時候,還是要展現一個專業的狀態,留下一個職業的笑臉。
無論生活有多少無奈,轉身面對家人時,也要咬咬牙說一句,放心吧挺好的,然後獨自扛過生活的難。
也許每個人都有幾張不同的面具,但那並不是虛偽,只是我們選擇的適應生活的方式。
所以啊,你不必通過別人的嘴來了解我,因為我對每個人都不一樣。
你也不必通過窺探社交網站的只言片語來分析我,那隻是我生活的一個側面而已。
越長大我們越學會一個道理:
角色不同,環境不同,人格不同,唯一要做的,是彼此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