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家洪蘭教授為你揭秘: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3個方法,讓孩子更聰明
每一個家長都有一個願望,就是寶寶聰明,智商超群。因此自打他一生下來,各位寶媽寶爸就制定一系列的聰明寶寶育兒計畫,比如堅持母乳餵養、吃促進大腦發育的事物、參加興趣班、早教培訓班……今天跟家長們分享著名的教育學家、腦科學家洪蘭教授講的很簡單的三個方法,讓你的孩子越來越聰明!
01 父母不能打孩子
特別是打孩子的頭部
中國人很喜歡打小孩,這一點是我怎麼也想不通的事情。
我曾經去過一個政府部門,這是全市只有幾個人能考進來的地方。有一個聽眾,他告訴我說,他的孩子一歲兩個月,被他打了以後,孩子會害怕會哭不要他抱。
▼大腦結構圖
因此,父母不能打孩子,特別是打孩子的頭部。
因為,這可能造成孩子大腦生理機制的損傷。而大腦一旦損傷,人就會在生理機制上遭遇障礙,日後再怎麼通過後天的教育努力,希望也是非常渺茫的。
02
人的大腦神經細胞會再生
三歲定終生這種話是不對的
從大腦發展的角度,每個人的神經是具有可塑性的。海馬回的神經細胞再生,大腦的神經連接不停在改變。學習的時候,神經回路會加強。
海馬回的神經細胞再生,大腦的神經連接不停在改變
有位89歲的老人家患鼻咽癌,治療他的時候需要注射放射性的藥水,以便追蹤癌細胞的擴散。注射三天後,老人家就過世了。經家屬同意解刨大腦,就發現齒狀回這個地方是發亮的,這表示他在注射完放射性的藥水後生長出了新的神經細胞。
1998年的這個實驗非常重要,是醫學界的革命性的發現,但更重要的意義還是在教育領域。 人的大腦神經細胞會再生,所以三歲定終生這種話是不對的。
同時,我們也要知道,沒有所謂的“輸在起跑線”。我們的人生是一個馬拉松,我們的孩子是要走到終點的。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如果學的慢一點,沒有關係。人家的孩子練一次,我們的孩子可以練一百次,總是能學會的。
有這樣一個實驗:將同一窩出生的老鼠,隨機分成兩組,注射放射性的藥水。一組老鼠被設計走比較簡單的迷宮,另一組老鼠被設計走比較難的迷宮,走出來後才會找到東西吃。
三個月後,老鼠們發育成熟。經解剖發現,走較簡單迷宮的老鼠的大腦神經細胞比較少,而另一組走較困難迷宮的老鼠的大腦神經細胞較多。
學習是“學+習”。開竅慢的孩子,只要堅持學習,就能變得聰明。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西漢.戴聖《禮記·中庸》
意思是:別人學一次就會了,就學他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了,就學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這樣子去做,雖然再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堅強。 正所謂“勤能補拙”。
▼汶川地震後倖存者腦部變化
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的媽媽寫過一本非常棒的書。書中,她說到自己從來不曾因為兒子大提琴拉得不好就去打他。她說,如果孩子挨了打,他就會從此對大提琴產生恐懼,就可能再也不會去摸琴,他也就不會成為知名的大提琴演奏家。
所以,孩子會因為恐懼而不去做一件事。你因為孩子數學不好打他,結果他看到數學就恐懼,越恐懼越不敢學習,結果一輩子都可能學不好數學。這是個很重要的觀念: 孩子只要喜歡就會去做,而感到恐懼時就會逃避。
拿學習這件事來說,主動的學習才有用,被動學習沒有用。孩子想學,偷著學學得最快。
有的時候,你認為孩子具有某個缺點,這個時候也不要輕易去改變孩子,尤其不能讓孩子有情緒障礙。
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在想不好的事情,負面情緒就會放大。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改變大腦。
04
允許孩子犯錯
讓他從錯誤中學習經驗
如何對待孩子犯錯?正確的答案: 我不要求你完美,我要求你學習。
當你犯錯時,重要的不是這個錯誤有多糟糕,或者是不是你的錯,重要的是,要將錯誤轉換成一個經驗。
很多家長說,我的小孩喜歡說謊,說謊就要打啊。其實,道理應該反過來,你不打他,他是不會跟你說謊的。
因為在人的大腦裡,說真話的時候會用比較少的血,而說假話的時候,需要編很多細節,不然就穿幫了,所以說假話要用較多的血。而我們的大腦則是天然傾向於用較少的血。也就說,大腦更愛說真話。
另外一方面,當你允許孩子犯錯的時候,孩子對於別人的過錯也會表現得比較寬容。這個寬容心就是我們大人養成的。
如果我們對錯誤趕盡殺絕,不允許孩子犯錯,他就會想盡辦法去欺騙你。愛因斯坦說過:“不曾犯過錯誤的人,表示他從未嘗試過新的事物。”
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從錯誤中學習經驗,只有這樣才能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4個雙胞胎的大腦圖顯示:
同一個父母帶,同樣的教育方式,
但是大腦結構卻顯示不一樣
上天是很公平的,空間能力好的人往往語言能力不怎樣;語言能力好的,空間能力常較差。也就是說,大腦是個有限的資源,很少人得天獨厚樣樣都好,所以我們不必去苛求孩子。
愛因斯坦的腦在他離世後捐了出來,並做了詳細的分析,發現他在掌握空間的頂葉聶葉交會處的確比別人大15%,他的腦細胞也比別人多。但是愛因斯坦到三歲才會說話,如果生活在現在,會被認為語言遲緩,他的私人書信及日記被公佈後,有人認為他是閱讀障礙者。
他的右腦比較發達,很可能跟他左腦功能不甚強,他自然地去用他最擅長的腦去處理訊息有關。
因此,家長不能總是將自己的孩子貶低到塵埃裡,總是貶低孩子,有一天孩子就會真的低到塵埃裡。父母應該順其自然,要教會孩子瞭解自己的長處,接受自己的短處。
重要的是有什麼能力,而非缺乏什麼能力。用欣賞的眼光,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能力,不斷進步,建設屬於孩子的正向循環。
05
孩子的自製力是成敗的關鍵
曾經有實驗追蹤1970年4月出生的17000名嬰兒到2008年,這些嬰兒已經38歲時。研究結果顯示: 決定他們成敗關鍵因素是自製、正直和毅力。
成功的人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最有毅力的人。
舉個例子:小提琴大師與生手的大腦對比發現,這兩者大腦裡面構造不一樣,是因為小提琴大師每天的反復練習造成的。
勤能補拙,著名的“一萬小時原理” 也就是這個道理。
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製力?最好的辦法是給孩子制定規則和底線。
規則和底線不會讓孩子感到難受,因為他需要知道什麼情況是底線,會得到怎樣的回饋,這樣才會有安全感。
在規則以內,他的活動是自由的。但是如果沒有規則,他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踩到底線。我們前面也說過,小孩子最害怕沒有安全感。今天家長打牌贏了,心情好,給小孩子一百塊。第二天,打牌輸了,看見小孩子就生氣,打他一耳光。這種就太可怕了,因為家長的行為他無法預期,就會無所適從。
孩子是通過別人管理才能學會管理自己,沒有外在的控制就不會有內在的自製。
如果你要去市場,事先就要和孩子說好,只能買一個玩具。去了以後,選他喜歡的一個玩具。可是市場會把糖果、口香糖等都擺在結帳的地方,小孩子一看到就可能要鬧了,要買糖。這時候怎麼辦?
我們可以借鑑美國媽媽的一個做法。美國媽媽把孩子抱出去,放在汽車安全座椅上,等待他哭完,平靜下來,再和孩子講道理。
我們做過實驗,兩歲的孩子哭兩分鐘,五歲的孩子哭五分鐘沒有問題的。小孩子沒有那麼傻的,不會哭給空氣聽。孩子是知道是非的,他只是要測驗你的底線在哪裡。
父母所制定的規矩和限制並不會讓孩子感到難受,相反的,這會形成一種規矩,讓他們有安全感。
孩子最怕的是,家長今天和明天立的規矩不一樣。
06 要想孩子學的好
需掌握這三大法寶
法寶一:遊戲
現在很多家長有著深深地焦慮,總是想讓孩子多學點。小小的嬰兒,從搖籃裡一醒過來就開始放英語錄音給他聽。其實,遊戲才是學習的好夥伴,而最好的遊戲就是和同伴玩。
大家可以仔細想一想,哪怕是會說話的機器人,按下按鈕,它也只是會說“Hello”,再按一下按鈕,會說“How are you”。但是人不一樣,孩子跟朋友玩的時候有各種可能性,我們甚至看到兩個孩子沒有任何的玩具就玩對方的手。
我們有些家長對待孩子,總是希望他不要去玩,最好20個小時都在念書。這其實是不對的。遊戲不是學習的敵人,是學習的夥伴,是大腦成長的營養劑。 兒童遊戲時,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物質,這種物質經過提取後,能幫助神經分叉快速地生長。
孩子遊戲的時候,想像力在發揮,而想像力是創造力的根本。會玩的孩子其學業成績也會比較好,EQ高。如果你太凶,就沒有人喜歡跟你玩,太懦弱別人就要欺負你。這些都可在遊戲中感悟習得。通過遊戲,孩子可以學習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在集體中成長。
小時候不會跟別人玩的孩子,長大後只會玩電子遊戲,因為只有電玩這種沒有生命的玩伴能夠忍受孩子重複、不合理的咒駡和毆打而不離去。
法寶二:運動
人在運動的時候,人的大腦會產生三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血清張素和正腎上腺素。
我們知道,醫生給多動症孩子開的藥叫利他林,是為了增加患兒大腦的多巴胺,增加自控能力。對憂鬱症的患者,醫生會開百憂解,是為了讓患者大腦的血清張素增加,因為血清張素可以鎮定情緒,有助於緩解焦慮。而正腎上腺素的作用就是使人比較專注。其實這些藥物帶給人的東西,通過運動就可以得到。
並且我們通過實驗發現,一直運動的老鼠的海馬回比沒有運動的老鼠的海馬回大15%,其重量多了9%。在對老鼠的研究中,一直保持運動的兩歲的老鼠——相當於人類90歲,它的大腦和6個月的老鼠一樣年輕。
所以,小孩子在運動後去做功課的效果是最好的,因為運動後,大腦會分泌大腦的營養素BNDF——其可以促進神經細胞長出新的分支。
此外,運動還使大腦年輕。有運動的二歲老鼠大腦與六個月大的老鼠一樣年輕,有運動的老鼠大腦遭活性氧氧化分解的脂肪與DNA比較少。
法寶三:廣泛地閱讀
腦科學研究發現,大腦的可塑性是終身的,人終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經驗而重塑他的大腦。
閱讀是最快的吸取資訊的方式式,眼睛一分鐘看字668個字,說話最快一分鐘250個字,閱讀比說話快3倍。同時,閱讀改變大腦。
大家知道我們跟黑猩猩98.5%的基因是相同的,有1.5%的基因不同。曾經有一次我們研究所的博士班考試題目就是:從演化的觀點來解釋,為什麼我們跟黑猩猩的基因只有1.5%是不同的,可是我們和黑猩猩的現狀卻有如此大的差異?
差異在於我們有文字的傳承,我們有閱讀的能力,我們是所有動物裡面唯一能夠享受到祖先智慧的動物。牛頓說,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是有道理的。閱讀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你的背景知識決定你所看到的東西。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多讀課本就夠了。錯!我用一個實驗來證明背景知識很重要。
大家看這張圖,上面有12、13、14三個數字對不對?但是當圖中出現了A和C的時候,你認為中間的那個是13還是英文B?同樣的訊息,因為你的背景知識不懂,所以你的解讀就會不同。
▼背景知識對理解的影響
閱讀可以將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用有限的生命去學習無限的知識。那麼,如何增加閱讀能力呢?大量閱讀課外讀物才是真正增加閱讀能力的方法。
要讓孩子大量閱讀課外讀物,因為凡是走過都會留下痕跡,廣泛閱讀會促進增加一個人的背景知識,背景知識,決定了你所看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