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暴露脆弱會有很多好處| 心理學:2個不可不知的人際知識
如果你第一次見到某些人,和他們聊天、吃飯之後,你是不是會覺得對方可能沒那麼喜歡自己?
你和一些人開始熟悉了,但是你不願在他們前面暴露自己的脆弱,擔心這樣會讓他們瞧不上自己?
真實情況是這樣嗎?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人際交往中常見的兩個認知偏差。
1.“喜歡分歧”:
初次見面,我們會低估別人對我們的喜歡
和第一次見面的人、不太熟的人聊天,很多人都會覺得焦慮,所以我們常做出消極的判斷——他不太喜歡我吧?我們的聊天是不是很尬?我剛才似乎不應該說那句話的——這種忐忑不安相信大家都懂。
但是,這些判斷其實是出現了偏差的:我們低估了對方對自己的喜歡,產生了“喜歡分歧”。2018年研究者在耶魯大學進行實驗,他們讓兩個同性別的陌生人見面,自然得聊天,然後評估自己對對方的喜愛程度,以及對方會有多喜歡自己。結果發現,他們都低估了對方對自己的喜愛,並覺得即使有機會,對方也不會想再和我講話吧。
這種現象非常普遍,剛入校的新生和室友聊天,在公共活動中和一個陌生人結識,都可能會消極評判對方對自己的印象,產生認知偏差。
有人認為,一定是對方的態度捉摸不定,才讓我們判斷錯誤。但實驗結果是出人意料的,
並不是因為對方沒有釋放相關訊息,而是因為即使訊息存在,人們依然只會關注那些自我批判的想法,有偏差的關注點造成了不准確的認知。想打破這種偏差,了解對方對自己真正的判斷,可以詢問身邊的旁觀者,他們的感知常常更接近實際情況。“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是這個道理。雖然無數次想著下次能表達得更好,但也許並不存在一個時刻我們能成為最完美的自己。或許這種不安的存在有它的意義,但下一次你可以放心的告訴自己:對於剛剛的聊天,我沒那麼糟。
2.美麗困境效應:
別人會更積極地看待我們的脆弱
對不少人來說,承認錯誤,尋求幫助,甚至承認自己喜歡一個人,都是很難開口的事情。因為暴露脆弱或弱點會讓人處境相對弱勢,我們擔心被拒絕,擔心被消極得評判。
研究者做了實驗,先是要求參與者想像別人和自己展現脆弱的場景,然後分別作出評價,隨後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者涉及一下特定場景來引發參與者真實地展現自己的脆弱或弱點。結果都發現,參與者對自身脆弱的評價都比別人的評價更消極,別人甚至會覺得展現自己的脆弱是一種勇敢的行為。
是的,這就是一個看似矛盾的現象——雖然自己很不想暴露脆弱,但是我們對那些坦誠自己脆弱的他人,卻持有積極的態度。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差異呢?
研究者用“解釋水平理論”來解釋這個現象。當我們思考自己的脆弱時,因為對自己的了解,我們會想到很多細節,使得這件事成為一個格外丟臉、格外焦灼的情境,我們更關注這些細節和事情本身,而很少做進一步意義上的解釋或本質上的思考(低解釋水平)。但是相反地,對於他人的脆弱,我們的感知更加抽象,不會停留在具體的情境和行為上,還是以更抽象、更客觀的方式來理解事情的本質(高解釋水平)。所以,即使內容相同,他人的脆弱和自己的脆弱彷彿是完全不同的事情,解釋水平越高,我們對脆弱本身的態度就會越積極。
因此,暴露脆弱會帶來很多好處,比如自我披露會帶來信任,尋求幫助會形成謙虛好學的印象,承認錯誤會激發原諒,承認對一個人的感情也可能帶來新的浪漫關係。僅僅是表達脆弱本身,都讓人覺得,他真是個有勇氣的人。
卸下那些不想被看穿的不安,因為表達脆弱不會對自我形象帶來糟糕的影響,相反,它讓我們身邊的力量和支持更強大。
希望大家能利用這兩個認知偏差,讓自己的人際互動變得更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