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能夠私聊的內容,就不要發在朋友圈了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修·立博曼在其著作《社交天性》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每個人都具有社交天性,社交是人類行為驅力之一,人們通過社交行為相互影響。那麼,社交行為又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心理學家:能夠私聊的內容,就不要發在朋友圈了

有的人喜歡在朋友圈發很長一段文字,分享自己對於某件事情的感悟。分享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但是,如果你分享的文字是針對某個人或者某個群體,建議最好選擇通過私聊的方式與對方進行溝通,而不是發布朋友圈將其公之於眾,為什麼呢?

動機

首先,我們要理解,為什麼有的人喜歡將本可以私聊的內容髮到朋友圈中。一方面,他們可能覺得這些話不方便直接私聊對方,既想表達自己的看法與感受,又礙於情面不想把話說破。另一方面,他們認為將這些心裡話發到朋友圈,能夠避免兩個人單獨交流時的尷尬。

心理學家:能夠私聊的內容,就不要發在朋友圈了

不僅如此,根據發布的內容不同,分享者背後的心理與動機也各不相同。如果你是向某個人表達自己的愛慕與讚美時,發朋友圈是一種巧妙的方式,既讓對方得到暗示,又避免了直接交流的尷尬。

如果你是想抱怨某件事或某個人,並讓對方通過朋友圈這種途徑間接看到你的不滿時,這背後則有更多報復心理,希望把對方的不良舉止公之於眾。

然而,當你選擇通過朋友圈來表達自己的看法時,溝通效果其實會大打折扣。例如,當你與某個人之間存在誤會,或是你有什麼話想對他說時,間接的表達只會讓誤會越來越深。

心理學家:能夠私聊的內容,就不要發在朋友圈了

心理規律:過度解讀

心理規律發現,對於含義模糊的信息,人們常常存在過度解讀的現象。因此,當對方看到你朋友圈中這些話的時候,往往會感到費解,並不斷地咬文嚼字,很可能會曲解你本來的意思。這樣一來,你們之間誤會會越來越多,關係也變得更加生疏和尷尬了。

另一方面,由於朋友圈不具有隱私性,很多無關的人會看到你的話。如若你經常通過朋友圈抱怨這個人、抱怨那個事,別人會覺得你身上有過多的負能量。

就算你抱怨發牢騷的時候屏蔽了當事人,其他人也會對你產生不好的印象。他們可能會覺得你是​​一個極其自我的人,喜歡發表自己的看法,而不顧及當事人的感受。

心理學家:能夠私聊的內容,就不要發在朋友圈了

最高效的溝通方式

因此,如果你真的有什麼事情,想發發牢騷的話,最好不要將這些感受發佈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免得給周圍的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如果你總是呈現出一副碎碎念的狀態,別人是不會願意接近你,和你交朋友的。

馬修·立博曼認為,直接溝通是最高效的溝通方式。如果你不想把某些話憋在心裡,可以嘗直接私聊當事人或者面對面進行溝通,這樣做不僅能讓你們更直接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還能在交流中消除很多不必要的揣摩與誤會。

心理學家:能夠私聊的內容,就不要發在朋友圈了

並且,當你主動私聊對方的時候,當事人會覺得你很尊重彼此的隱私,感到你是可以信賴的人,你們之間的關係自然會好很多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