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你的餘生,毀在別人的期待裡

別讓你的餘生,毀在別人的期待裡

別讓你的餘生,毀在別人的期待裡

1

引起南韓全民追劇的《天空之城》,馬上要更新完畢了。

雖然這部劇的主線講的是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但是隨著劇情的推進,那個以全國第一的成績考入首爾醫大,現在為骨科主任的父親,也出現了問題。

他為了能夠順利成為院長,優先搶救了現院長的孫子,而使另一個病人死去。

結果卻發現,這位因自己的選擇而去世的孩子,竟是初戀女友瞞著他生下的,他的孩子。

他一下子爆發了,跑去質問自己的母親:

別讓你的餘生,毀在別人的期待裡

他認為,他的人生就像一個空殼,他的人生都只按照母親的意願活著,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現在回顧起來,就彷佛沒活過。

別讓你的餘生,毀在別人的期待裡

然而母親依然覺得自己是對的,最後他質問道:

被別人敬仰嗎?母親你究竟要包裝空殼子到什麼時候啊?我問你要在意別人的眼光到什麼時候啊?

這讓我想到之前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個問題:從小到大一直活在別人的期望裡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底下有個匿名的回答:

大概就是一種看客的感覺吧。過的是別人希望自己過的生活,由於自己不願意,於是開始失衡。沒有叛逆期,別人認為很聽話,別人認為很懂事,別人認為很乖,全都是別人認為而已。為了維護長期保持下來的形象,變成了兩個自我,一個“別人喜歡的自己”和“冷漠的自己”,我花了很多時間學會讓兩個自己和平共處。

活在他人的期待裡,就好像是過著別人的人生,沒有了自己。

別讓你的餘生,毀在別人的期待裡

別讓你的餘生,毀在別人的期待裡

2

《無聲告白》裡的一句著名題記:

“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無聲告白》中,瑪麗琳和詹姆斯這對可怕的父母,把所有期望寄予長女莉迪亞身上。

莉迪亞的父親是華人,他這一輩子都想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希望成為受歡迎的人;莉迪亞的母親是美國人,母親期望她力爭上游,希望她取得成就,成為一名女醫生。

然而這些期望與愛逐漸變成她肩頭的負擔。

在哥哥離開的前夕,莉迪亞終於承受不住重壓。她感覺自己孤苦無依,再也沒有能力繼續滿足父母的期望。

她想要做回自己,卻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子。

雖然痛苦、迷茫,但她決心已下,要向父母告白,要成為她自己——帶著對自我的覺醒,她將小船劃向了湖心,就再也沒有回來……

直到最後,也沒人知道她真正想要什麼。

看了這部小說,我想到了兩個問題:

如果父母對我們的期待,與我們自己的夢想並不一致,我們該怎樣選擇?

如果因為一些原因,而無法融入社會的主流,那麼是隱藏真實的自己,假裝融入群體,還是堅持做真實的自己,成為眾人眼中的“異類”?

如果是你,你會如何選擇?

別讓你的餘生,毀在別人的期待裡

3

“期待”就像是一把雙刃劍,迎合它的人會因為不斷地扭曲自我而受傷,而反抗它的也難免會受到傷害。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期待著心愛的人,能為自己作出改變;也同時在被心愛的人期待著,改變成TA所想要的樣子。

我們的人生,充滿著期望與被期望

然而有些期望是合理的,有些期望是不合理的;有些期望是妥當的,有些期望是過度的。

比如說,子女是獨立的個體,父母卻希望完全按照自己的設定,去求學、結婚和就業。

面對這樣的期待,有些人會照單全收:

父母也是為了我好,他們辛苦一輩子,所以我應該為他們生個孫子,不讓他們傷心。

有些人會完全拒絕:

父母就是想利用我生小孩,好讓他們有孫子可以玩!我才不干。

但這些都是過度的反應。

就像終身成長詞典詞條《211:期望管理》裡所說的那樣:

面對期待,合理的做法是,運用黃金圈法則,明確自己對自己的期待;當自己的夢想與他人的期待相衝突時,根據價值觀排序,明確一個合適的期望值。

你不必完全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但你也不能把所有他人對你的期待,當作是洪水猛獸,學會去辨識、去思考什麼是最適合自己的。

試著毫無保留地愛一個人,接受TA本來的樣子,歡喜地看著TA長成TA自己。

試著既不迎合外界的期待,也不對抗外界的期待,歡喜地實現自我,成為你自己。

別讓你的餘生,毀在別人的期待裡

4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裡說:

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就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天空之城》裡的骨科主任,他這一路,全是在母親的陰影下前進著,他的每一步都實現了母親的期待。

可是當他回過頭來,去反思自己的人生時,卻發現,自己就是個沒有靈魂的空殼。

他已經不是自己,而是另一個人,一個完美的陌生人。

有時候,我們也總是放大別人的幸福,懷疑自己是否辜負了期待。

但就像詩人卞之琳的《斷章》裡的一節:

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當你覺得別人比你好的時候,其實別人可能也是這麼看你。

不必思慮太多、比較太多,遵從自己的內心過著,就都是幸福的。

我們最大的驕傲,應該是活出理想中的自己,而不是別人期待中的那個人。

同時,願我們也能對他人說:

“ 我沒有很多的期待給你,只有很多的寬容,笑望著你尋找真正的自己。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