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骨子裡很自卑的人,往往有這三種經歷

自卑是一種讓人不好受的情緒,在現實生活中是一種羈絆我們前進的力量,比如你會感到不如別人,對別人的言行舉止羨慕不已,你會畏手畏腳,不能放手去做自己,你會感到自己的無能為力,倍感憤怒,面對一個漂亮的、長髮飄飄的美女,在一場豪華的歌舞派對,在一次公開演講,你除了緊張,自卑情緒也會接踵而至。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類的自卑情緒或者自卑情結是因為童年的各種經歷,所以這不是你的錯。

言語上的貶低、打擊

大人往往在孩子面前自居權威,比如父母或家庭中的其他人,或者學校的老師,他們通常會隨意貶低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因為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打罵是為了他們好。

其實最怕的就是打著為了孩子好的旗號,來滿足自己的自戀心理,需要說明一下這裡的自戀是心理學上的術語,是指人們會傾向性地以為自己是好的,是正確的心理特徵。

童年的漠視與忽視

童年的不被看見是自卑的又一大根源,不僅僅小孩子,大人在做事的過程中也都願意,甚至在潛意識中認為自己是必須被看見的,沒有被看見的不會消失,只是被壓抑了起來。

比如小孩子做了事情之後都會給爸爸媽媽“炫耀”,這是一種本能的願望,是人類彰顯自我的一種心理訴求,因為每個小孩子面對這個龐大的、充滿了不可知的世界,他們都是需要找到的“控制感”。

從外在的反應中,他們才能更好的確認自己,好比“投石問路”一樣,但是這種漠視與忽視就好比雖然石頭投出去,沒有任何反應,那麼他們會更加感覺到自己的渺小、弱小,他們會更加沒有存在感,進而產生自卑情緒,甚至自卑情結。

童年時期的體罰

前面講述了童年時期遭受到的,語言和情感上的傷害,除了這兩種,還有一種就是行為上的,比如體罰,我們即使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

但也不能否認這樣的行為是導致一個人變得自卑的重要原因之一,體罰作為一種大人攻擊性的心理特質的外部表現,是會直接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傷害的,因為小孩子會直接體驗到自己的弱小,感受到對方的權威。

當面對權威者對自己的體罰時,他們不僅會體驗到生理上的痛苦,更重要的是他們會感受到心理上的傷害,比如他們會不斷地自責、悔恨,對自己的能力和行為進行否定,進一步縮小自己對外部世界的探索。

童年時期的這三種經歷,分別來自語言、情感、和身體,這些經歷都會使得一個人在成年之後變得自卑,骨子裡充滿自卑情緒,進而對自己的生活和周圍人的生活,產生嚴重的影響。

比如把自己的經歷延續到自己的子女身上,給他們加注很多自己的願望,容易取悅別人,在人際關係中過分自責、自我貶低等,這都是骨子裡自卑的表現,最好使得自己人的各種關係很不好,甚至很糟糕。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