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的人?家長一定要做好這3點

在我們的身邊,經常會聽過有人跟孩子說“為了讓你吃好穿好,家裡再窮但也給你買了”、“我自己都捨不得吃都省出來給你吃”這種話。其實我很理解普通家庭收入的拮據,但同時也很心疼孩子可能從小就要感受到那種莫名的壓力和愧疚,然而在這中間孩子是沒有錯的。長此以往下去,很容易使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的人。

01、討好型人格是怎麼煉成的

簡單來說,就是拼命委屈自己,盡力取悅別人,習慣成全別人,犧牲自己,聽起來是不是覺得很偉大,但是只有這種性格的人才知道自己過的多委屈多壓抑。

從小為了討家人的喜歡,做一個他們眼中的好孩子,就拼命壓抑自己的欲望,家裡人有什麼不開心的,就覺得是自己的責任,然後盡力讓他們高興。

長大後,不僅是對自己的家人,就連是認識的朋友也是如此,害怕他們生氣,所以就算自己受盡委屈,也不會拒絕,

如果聽到了別人對自己不好的評價,會耿耿於懷好久,覺得別人會不喜歡自己,總覺得自己是為別人而活等等。

有時候真的不想這樣下去了,想讓自己活的不那麼窩囊,可是已經深入骨髓的東西想改變,又無能為力。

02、討好型人格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傷害

“討好型人格”這個詞的可怕之處在於兩點:

第一點是:在做什麼事之前,都會去想別人的反應,以及做這件事情是不是在迎合他人的一種期待,有沒有符合他人的期待。

第二點是:在跟別人交往當中經常是一個沒有原則和底線的人,所以自己已經非常不愉快,但是不會表現出來。

03、父母如何避免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的人

1、要給予孩子無條件地愛

父母要給予孩子無條件地愛,不要在自己的任何付出前面加上附加條件,不要讓孩子心存愧疚感。

現實中很多父母總是為孩子會出時加上一句話,那就是“你不做好怎麼對得起我為你付出的這些”,孩子其實是天然愛父母的,經常聽慣這樣的話的孩子,時間長了就會把父母所有的負面情緒歸咎到自己身上,認為“都是自己的錯,爸媽才這麼辛苦”,所以為了減輕父母的痛苦,孩子只能壓抑自己的需求來討好父母。久而久之就會養成討好型人格的性格。

即便孩子犯了錯,父母在批評教育後,也不忘了說一句“我依然愛你,因為你是我的孩子”。

無條件地愛,讓孩子內心獲得滿足,心裡不會因為愛的匱乏,而去關注別人是否關愛他,也不會為了得到別人的關注,去討好別人。

不缺父母愛的孩子,心理才是自信和健康的。

2、不要讓孩子生活在嚴厲壓抑的成長環境中

很多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從小就對孩子嚴格要求,不允許孩子犯錯,一旦孩子被老師或者他人表揚就笑臉相迎,一旦受到批評就劈頭蓋臉地責駡。

父母長期的高壓和專制主義的教育方式也容易引發孩子的“討好型人格”模式。

允許孩子去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給孩子選擇和參與意見的機會,即使意見不同,也要跟孩子解釋,為什麼父母的想法更好,這樣的有商有量,不會打擊孩子的積極心,也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尊重。

有自主選擇權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有主見,不會隨便依附別人的想法,在有異議的時候,有勇氣說出自己的想法。

3、多些欣賞和鼓勵

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爸爸媽媽的肯定,長時間在否定式的教育下,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心理,進而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得到父母的肯定。表面上看起來,孩子變得聽話、懂事,得到親朋好友的交口稱讚,但實際上,孩子是膽怯懦弱,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和想法。在這樣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潛意識裡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不自覺地討好別人。

孩子每次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意願時,父母應該細心聆聽、鼓勵孩子表達自己,尊重孩子的意願並儘量與期保持一致。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和選擇,父母只需為孩子提供自由平和的成長環境,讓孩子自主體驗人生的風景就好啦。

童年應該是快樂、純粹的,高興就笑,難過就哭,累了就睡,喜歡就要,不想就拒絕……然而,一旦陷入“討好別人”的模式,孩子就會失去自我,失去遵從自己內心的勇氣。討好型人格一旦形成,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父母應時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學會表達心中的真實情感,學會說“不”。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