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越是無知的人,越認為自己很聰明
無知者無畏,描述的是那些本身認知和能力有限的人,在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是傾向於高估自己在此類事情中的作用,覺得自己能力和思維是高人一等的。這樣的人總是敢於嘗試很多別人不敢嘗試的事情,最終由於本身的局限性而導致失敗。
達克效應
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達克效應。越是能力差勁的人,越是傾向於高估自己的水平,不能正確的、客觀的評價事物,更加不能認識到自己本身能力的不足。
實驗——過高的自我評價
在上個世紀末,心理學專家Kruger和Dunning曾進行了一項相關的測試。這個測試歷時多年,涉及的領域包括閱讀、邏輯推理、語法等。多年後,通過整理實驗數據發現,那些能力低下的人,總會錯誤的認為自己在各方面都比別人強,他們更加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根本不能勝任各項技能水平的實驗。
之後,這兩位專家又對這些能力和認知不匹配的人進行了後續的訓練和培訓,最終,其中超過85%的人的技能和認知得到了顯著提升。後來,兩位專家根據這個現象撰寫了一篇文章,《論無法正確認識能力不足如何導致過高自我評價》,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搞笑心理學獎。
後來,又有專家針對這項實驗,套做了一個類似的實驗,這次實驗不是針對無能者的,而是針對那些高能力者的,涉及的領域也是邏輯和語法。而結果有點讓人大跌眼鏡,這些高能力者不但沒有表現出“無畏”的表現和姿態,反而在實驗過程中表現出了一種“弱性”素質,即他們總是在自己能夠勝任的事情中,表現出有些低估自己能力的傾向。
結合這兩個實驗,我們得出一個結論:越是無知、能力差的人,越是自以為是,越是有能力的、高質的人越是顯得謙遜有禮。
生活中也是如此,巡視一遍我們周邊的人,我們會發現,那些無知的人總是覺得自己是最識時務的、最有能力的,自己說話是最恰到好處的,自己是最幽默和風趣引人注目的,自己是沒有缺點的。那麼,到底是什麼造就了這個無知無畏的錯覺呢?
舉個例子,很多對於計算機編程領域一知半解的人,卻總覺得自己精通這個領域,但是,實際情況是,他們只知道編程的流程卻不知道編程的代碼,如果把計算機編程領域比作一個大海,這些無知者只是在海上的一葉小舟上罷了。但是他們卻覺得,這個小舟已經是該領域的全部了,所以,他們在和別人探討的時候會顯得自信無比,滔滔不絕,其實探討的內容只是浮於表面罷了。
而那些長期從事編程的專業人士,他們見得多了,認識自然比一般人深刻,越是這樣,他們越會覺得自己能力不足,需要探究的廣度和深度還有很多,所以,這些人通常顯得謙遜有禮、尊重知識,其實這個過程中,他們反而低估了自己。
如何擺脫無知者無畏的怪圈?
如何才能擺脫無知者無畏的怪圈呢?正同Kruger和Dunning實驗中所給出的解決辦法,通過多領域訓練的方式,專注於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認知水平,隨著個體認知水平的提高,我們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真正成為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