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沒有一個朋友,說明你正在經歷低配的人生
社交能力,一方面指的是在各種人際關係中周旋的柔韌度,另一方面則是處理和應對那些和自己有關的各種情感問題的能力,比如愛情、友情,以及親人之間的關係。
對於友情的發展和態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有的人認為,友情可有可無,有的人則認為友情是生活必需品,心理學上認為,友情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種情感維繫和體驗,沒有朋友的人生是失敗、低配的,如何理解呢?
朋友和社會性
心理學伊始探討的就是人的原始本性和社會性問題,心理學專家一再強調,人的價值界定和工程界定不是金錢,而是要符合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所以,社會性是人永遠繞不開的一個話題。社會性通俗的來講就是人融入社會的粘合度,泛泛地說就是人和別人交往的過程,而交朋友則是個體社會性的微小縮影。
但從人性本性和社會性而言,人是需要朋友的,並且,我們一般會有三種類型的朋友,第一種感情最為深厚,一般是情感聯繫緊密、可以交心的人。第二種是淡泊如水、細水長流的人,第三種則是點頭之交,你可以去查看一下你的朋友圈,是否包含了這三種人呢?
朋友的多寡與質量
有一個有趣的社會現象,隨著朋友圈的流行,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自己的朋友圈子似乎變大了,關係也拉近了。但是,每當遇到困難,想要向人傾訴的時候,你會發現,搜遍了整個朋友圈也找不到一個可以互訴衷腸的人,最後,你不得不默默把委屈咽了下去。
那麼,朋友到底是應該多還是應該少呢?也許,在你素日無事的時候,發了一條無關緊要的動態,會引來很多“好朋友”的點贊和評論,你也確實在這種點贊和評論中獲得了很多肯定和快感,以及一種自己交際廣泛的錯覺。
但是,當你真正遇到困難的時候,這些朋友又到哪裡去了呢?所以,朋友的數量多寡真的不重要,質量才是最重要的,酒肉朋友和錦上添花的朋友,在你落魄時候能夠還堅守在你身邊嗎?
朋友的三觀契合度
有人說,看一個人的好壞,只要看他周圍的朋友就可以了,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也是有心理學依據的,人在結交朋友的時候會進行下意識的篩選,選擇那些和自己三觀接近的人。比如,那些整天渾渾噩噩度日、追求物質享受的人會和那些務實而樸素的人交往嗎?那些追求現實、上進的人會和那些安於現狀的人來往嗎?
古往今來,這種價值觀一直存在,在古代,名媛望族是絕對不會和寒門士子來往的。只有價值觀和認知相同的人才有共同的目的和追求,也更能了解彼此,也更容易走進彼此的心中,合作的親密無間。
總體來說,每個人都是需要有朋友的,不在多,不在少,不在富有和貧窮,只在於能夠彼此接納和幫助即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沒有一個朋友,你將失去相關的情感維繫和體驗,失去一份心靈的慰藉,你的人生是低配而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