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回「翅膀」形狀的一塊枯木,鋸開後全都懵圈了,驢友開價100萬!
村裡的劉大爺和村裡的老漢上山砍柴,沒想到在山裡無意中就看到了這塊「翅膀」形狀的一塊枯木頭。心想這塊木頭塊頭夠大也很乾,一塊相當於砍半天柴了,於是兩位老漢將這塊枯木抬回了家。回到家裡倆人打算砍開一人分上一半,正好院裡來了一位驢友問路,看到這塊枯木問是哪來的,老人如實說了,這位驢友說感覺像崖柏,也建議老人鋸開看看,當切開之後,他們被眼前的一幕全都懵圈了,原來劉大爺無意中撿回的竟然真的是崖柏!
這位驢友當場開價100萬要收購,卻被老人婉言謝絕了。
什麼是崖柏?
崖柏是岩石縫中乾枯的柏樹根、樹幹、由於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生長,吸天地精氣,並經歷崖風之強力吹刮,使其形成了奇特的飄逸、彎曲、靈動的造型,木質密度高、油性大,並有著醇厚的柏木香味。
崖柏樹根、樹幹、由於在相對舒適的環境下生長,造型舒緩,平和舒展,大部分有密度高,油性大的特點,香氣芬芳,醇厚濃鬱,有長時間存放,味道更佳的特點,曾被用於根雕,擺件底座,枕頭,佛珠。
崖柏
崖柏(學名:Thuja sutchuenensis)為柏科(Cupressaceae)崖柏屬(Thuja)的植物,6種常綠針葉樹的統稱,原產於北美和東亞,可供觀賞及生產用材和樹脂。生長於海拔1,500米以上的地區,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上世紀90年代曾因數量稀少未被發現宣佈為滅絕物種,21世紀初在重慶大巴山 .地區發現少量植株,屬於瀕危物種,極其稀有珍罕,禁止採伐。
崖柏為喬木或灌木,常成金字塔狀,具薄的鱗片狀外樹皮和纖維狀內樹皮,水準或上升分枝,形成特有的扁平、浪花狀小枝系,每小枝有4行細小的鱗片狀葉。幼葉較長呈針狀,在某些種可與成熟葉並存。雌雄同株異枝,毬花著生於枝端,雄毬花圓形,淡紅或淡黃色;雌毬花很小,綠色或帶紫色。成熟毬果單生,卵形或長圓形,長8~16毫米(約1/2吋),有4~6對(或3對,多至10對)薄而易彎的鱗片,頂端成厚脊或突起。
根據CCTV官方報道,所謂的太行崖柏和植物學上的崖柏並非同一物種,太行崖柏實為園林綠化中常見的側柏
崖柏高5-6(10)米,樹皮灰褐或褐色,長條薄片狀開裂。枝密集、開展,小枝扁平、多排列成平面。葉除幼苗期針形、刺形外,全為鱗形,長1.5-3.0毫米,交互對生。雌雄同株,花單性,單生小枝頂端。毬果橢圓形至卵圓形,長6.0-6.5毫米,當年成熟。種子扁平,兩側具薄翅。
灌木或喬木;枝條密,開展,生鱗葉的小枝扁。葉鱗形,生於小枝中央之葉斜方狀倒卵形,有隆起的縱脊,有的縱脊有條形凹槽,長1.5-3毫米,寬1.2-1.5毫米,先端鈍,下方無腺點,側面之葉船形,寬披針形,較中央之葉稍短,寬0.8-1毫米,先端鈍,尖頭內彎,兩面均為綠色,無白粉。雄球花近橢圓形,長約2.5毫米,雄蕊約8對,交叉對生,藥隔寬卵形,先端鈍。
幼小毬果長約5.5毫米,橢圓形,種鱗8片,交叉對生,最外面的種鱗倒卵狀橢圓形,頂部下方有一鱗狀尖頭。未見成熟毬果。本種與朝鮮崖柏的區別在於鱗葉枝的下面無白粉,中央的鱗葉無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