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種家庭養不出自信的孩子,這些表現會特別明顯

性格決定命運,而家庭則決定性格,

一個人的性格是什麼樣,通常來講原生家庭的影響會是揮之不去的。

大部分人性格都不錯,但有的人唯唯諾諾的過一生,

有的人卻自信滿滿的追逐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過一生,

這裡最大的差距其實很簡單,就是自信。

這四種家庭養不出自信的孩子,十年後,原生家庭「傷痕」明顯

孩子“怯場”,媽媽反思自己

前兩天朋友婷婷表示,幾天前女兒佳佳在幼兒園

組織的家長會中表演的時候,因為緊張害怕慢吞吞的走上舞台,

在集體舞中其他小朋友蹦蹦跳跳的佳佳

卻不知所措的站在原地,後來被老師拉下來。

這給愛面子的婷婷氣壞了。

後來老師告訴婷婷,佳佳的這種表現

其實是因為孩子的內心缺乏自信導致的,

不敢在舞台上表現自己,是不是婷婷平時太嚴厲了。

婷婷才想到,自己好像從來沒和孩子笑過,

孩子她爸也是,家裡根本沒有唱紅臉的人。

但是很多孩子在長大後,經常表現出“怯場”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性格影響很重要,

多數的家庭都有四種問題,導致孩子缺乏信心。

這四種家庭養不出自信的孩子,十年後,原生家庭「傷痕」明顯

孩子缺乏自信,這四種原生家庭影響很大

1、父母給孩子灌輸“窮”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面對孩子的要求和喜好

都以“窮”的態度回絕孩子,

比如:

“家裡的條件不好,這個東西沒有什麼用處就不買了。”

“沒有錢上補課班,上課的時候幹什麼了”等等。

父母的說話方式對於孩子來說,影響孩子的自信,

在內心始終都是自己家窮,感覺低人一等。

家長的正確方式是雖然窮但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

追求得到想要的東西,給孩子更多的關心,讓孩子在精神上變得富有。

2、暴力讓孩子痛苦

面對孩子的錯誤,有的父母喜歡用暴力解決,

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這種教育方式並不適用所有的孩子,

暴力只能讓孩子感覺到痛苦產生逆反心理,還會影響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父母打破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會產生自卑的心理,

感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內心不自信。

如果父母之間經常吵架動手,這種家庭的暴力壞境會讓孩子缺少安全感。

這四種家庭養不出自信的孩子,十年後,原生家庭「傷痕」明顯

3、父母不尊重孩子

很多父母在家庭中擁有絕對的話語權、決定權。

父母說的話,孩子必須聽不能有反駁的意見,

朋友家的孩子就是這樣的,從小到大自己穿什麼衣服都是由媽媽決定的,

去哪個學校學什麼專業都是爸爸說的,自己的意見沒人去聽。

這樣的情況導致朋友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

到了工作的時候還有聽從父母的意見選擇。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不到尊重,

長大後也體會不到被尊重,因為自信心已經丟了。

4、父母經常貶低孩子

父母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對比自己的孩子,

比如說:

“鄰居家的孩子這次考試考第一名,你從來沒得過第一名,你怎麼這麼笨呢。”

“學習都學不好,你幹什麼能行”等等。

家長對孩子的否定,孩子也想真的是自己不行嗎。

父母長期的否定會讓孩子在心裡默認這個觀點,沒有自信就什麼都做不好。

家長注意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不要用消極的愛刺激孩子成長,

孩子是單純美好的,充滿愛的家庭才會讓孩子陽光自信的成長

來源:toutiao

往下看更多精彩內容:害羞、壞脾氣、不合群、沒自信……該如何幫助孩子糾偏養正?

 3-6歲,通常被人稱為“潮濕的水泥”期,這是孩子性格形成最重要的階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這段時間形成的。

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時候,就初見倪端了。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快樂、自信、受歡迎的人。只不過這些特質不會只是因為父母的“希望”,就會出現,更多情況下,是需要家長關注和進行培養的。

以下的幾點是父母在養育此階段兒童時經常會遭遇的問題,這裡給出一點實際的建議幫助孩子平穩度過。

1

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家的時候,孩子聲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來了生人,孩子就好像變了個人。最尷尬的情形莫過於,死活不肯跟長輩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為蜷縮的刺蝟了。

事實上,害羞的孩子並不是時時刻刻都害羞,他們的害羞大都只表現在陌生環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無論什麼氣質的孩子都可以成材。

害羞的孩子通常氣質安靜,並遵守規則。但不可否認的是,害羞的孩子對陌生環境和事物感到緊張和恐懼,他們的“安全區域”小,因此適應慢,花費時間長;由於缺乏公眾表現的機會,因此較少得到學校和同伴的關注;由於不愛爭取,常常會失去很多機會;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快速、激烈的競爭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產生自卑心理,從而對自我形象產生懷疑……這些都是父母需要關注的。

改進辦法

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並不是那麼“與眾不同”,跟那些在公眾面前表現活躍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進入狀態,好像在搭積木時,他會比活躍的表哥搭得快。雖然他願意到外面玩,卻很不希望別人“注視”他,被放在“聚光燈”下的感覺,只能讓他更不自在。 

他要知道在某些情況下,如何爭取並把握住自己的權利;他還需要了解公眾表現的具體方法和技巧,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談,需要詳細體會到能夠指導他每一個尷尬的困境。

2

壞脾氣

一位媽媽這樣描述她的煩惱:“我三歲多的孩子常常大發脾氣。當他不願意做某件事情時,他就會賴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願意帶他出去,因為他常常大發脾氣。每次他發脾氣,哄勸、呵斥、打罵、教訓等各種各樣的方法,我都嘗試過,盡管當時花費力氣和時間能把他‘安撫’或者‘鎮壓’下去,可是這種事情一次次發生,弄得我筋疲力盡。 

情緒控制是需要父母們花費很多心思教育的內容。對於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導孩子管理情緒無疑更加困難。通常的情況是,壞脾氣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壞脾氣。

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個急脾氣的人,孩子就很容易從你那引發一場戰爭,兩人相互大叫,沒有贏家。

這也是孩子學習規則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記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過發脾氣達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會再發脾氣,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這種手段。

所以,你必須讓孩子知道,不能通過發脾氣的方式來達到目的。那麼你需要做到,對孩子說“不”前想清楚,說了“不”就要堅持;不要輕易說“不”,但一旦說“不”,就不要因為孩子撒潑發脾氣就改變態度。

改進辦法

其實,人人都會生氣、傷心、沮喪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緒管理能力強的人,是會用健康地方式表達出情緒。尖叫、地上打滾、哭喊、摔東西、罵人、踢打都是壞情緒的表達方式,卻不是健康的。

總的說來,你需要清晰地傳達這樣一個信息:生氣可以,但是以消極、發脾氣或者造成傷害的方式發洩怒氣是不可以接受的。

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滾等發脾氣的方式表達,還能怎樣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煩惱與壓抑?

這時可以選擇健康的情緒表達方法,例如 “安全發洩島”、“情緒垃圾箱”、“氣球操”等。孩子知道,當自己特別生氣的時候,可以被帶到自己的房間,可以通過打枕頭、把頭埋在被子裡進行發洩;還可以把不開心的事情畫下來,扔到情緒垃圾箱;還可以做“呼吸氣球操”,以使自己平靜下來,以更健康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3

“我不行!”

這是爸爸媽媽聽到孩子說得最揪心的話。退縮的孩子讓人感覺沮喪。畢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質。一個人如果沒有自信,他就根本不會開始去做事,即使在別人的促使下開始了,一個小小的困難就能絆倒他,因為他從來沒有相信過自己是可以的。

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看,3-6歲是保護兒童自信心的關鍵期,自信心在這段時間建立地怎麼樣,對小學甚至成年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苦惱的父母經常用盡各種表揚、鼓勵的方式,孩子還是“挫折過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掛在嘴邊。近來研究人員發現,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誤用“賞識教育”的結果。

很多父母(老人)為了鼓勵孩子,動輒將“真棒”、“最聰明”、“最厲害”掛在嘴邊,一點點好的表現都誇贊不已。但是,孩子在外獲得的信息與此反差極大。他很容易就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還差得很遠。自信心從此一落千丈。

經歷教育往往比語言教育來得深刻。關注過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備受關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錯,非常在意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在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不敢輕易嘗試

改進辦法

自信心是從經歷中獲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能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養孩子自信心最簡單和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 家長應多去鼓勵孩子好的行為,而不是當下的某個結果。

不要說:“你今天表現很好”,而是說:“因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課不亂跑,所以我要表揚你”。清楚地讓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視自己努力的過程,能使他們有信心地面對困難。

4

不合群

3-6歲的孩子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在人際交往上,他們還不理解友誼真正的含義。“好朋友”也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

但是,家長卻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發現這樣的特質:願意分享、有愛心、願意幫助他人、遵守規則、主動。而另一些則是“另類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與他人發生沖突;有的孩子不斷地“故意”“撩”別人,讓同伴反感;還有的孩子游離在人群之外,很難參與游戲。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開始學習成為一個“社會人”,如果他們在人際方面有困難,是一定需要大人幫助和支持的。

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

最常見的是,這個孩子的行為常常觸怒他人。跟大人一樣,兒童也不喜歡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壞性的行為,他們不喜歡跟不遵守游戲規則的人玩。

有注意力問題的孩子通常也會有人際交往的問題,因為他們理解游戲規則有困難,也容易在游戲中稍有不如意時發脾氣。

此外害羞的孩子也會存在不合群的問題,他們很容易被別人嘲笑。

改進辦法

告訴孩子哪些行為可以做,哪些不可以,讓孩子學習體會別人的感受,“如果別人這麼對你,你還會願意和他一起玩嗎?”

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幫助他們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可以先幫助孩子尋找一個固定的小伙伴,讓孩子體會友誼的快樂,然後逐漸在群體中也能找到快樂的感覺。

多帶孩子參加課外活動,在活動中學習別人是如何交往的,另外父母也可以多舉辦家庭聚會,在熟悉的親朋之間感受融洽的關系也有助於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父母的撫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會環境的變化對一個人的性格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要看孩子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成長以及在什麼樣的老師指導下學習和發展,若是父母、老師和社會的友人給予正確健全的身體力行的影響,其未來的發展走向就比較樂觀,反之亦然。

  1

  責備,是最沒有技術含量的教育

  誰家的孩子,走路沒摔過呢?

  誰家的孩子,游泳沒嗆過呢?

  誰家的孩子,吃飯沒掉過渣呢?

  可是,當孩子犯了一個在成人眼裡十分低級可笑的錯誤時,為人父母的你,對犯了錯誤的他說出的第一句話,是不是真的認真考慮過?畢竟,那是很可能會影響他性格一輩子的話呀!

  很多父母,可能都會在孩子犯了一個可預知的錯誤之後,說出各種難聽的話責備孩子:

  “讓你別爬了,非要爬!”

  “摔了吧?看你疼的!”

  “小心點兒,你看就不會摔成這樣了吧!”

  “真無語了,這麼簡單的事情也做不好!”

  “總是心不在焉,這下老實了吧?!”

  這些話,想必不可能是任何一個父母的真心話——誰不會心疼自己的心頭肉呢?

  就像當初,我媽媽同樣是一邊責備,一邊給我用毛巾擦干身上的水珠,然後跑著從管理處拿了一條浴巾蓋在我身上怕我凍著。

  但是,這些“刀子嘴”裡說出來的忠言,會是我一個幾歲大的小孩子能安安靜靜理解的嗎?

  在我的眼中,這種責備並不是教育,而是一種當眾剝奪孩子自尊的行為。

  很多人說,“一個小孩子有什麼面子可講?”但對於那個小孩子來說,當眾被責怪,被嘲笑,都是對他幼小自尊心的一次次打擊。

  而面對這種打擊,大多數的孩子會選擇退縮,而不是主動去面對並克服錯誤和困難。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消極的性格和看待問題的態度。

  2

  積極與消極,只在一句之間

  曾讀過一句很好的話,叫做“人是否會勇敢前行,不在於他們是否會遭遇困難,而在於他們對待困難的態度。”

  而對於小孩子來說,這個態度往往不是他自己能頓悟的,而是父母通過言語、行為上的表現來引導的。

  孩子平時被責備多了,尤其是來自那個他一心仰仗的父母的責備,那麼他看問題的角度自然會變得消極:

  一個消極的初中生,如果打籃球時總是投不進,他可能會下意識地跟自己說“我可能不是打籃球的料”;

  一個消極的女孩,如果跟其他孩子交朋友遭到拒絕,他可能會下意識地想“我長得太丑了,所以他們不願意跟我玩”;

  一個消極的學生,如果在課堂舉手沒被老師點名,他可能會下意識地想“老師不喜歡我”;

  一個消極的班干部,如果沒被選為三好學生,他可能會下意識地認為有人在拉票……

  這就是可怕的地方,因為消極的思維和態度,會讓孩子鮮活的內心蒙上一層塵埃。他們看待自己和身邊的事物都是灰暗和消極的,以至於經常錯失那些本已馬上到手的機會。

  而相反,如果你能像曾經鄰居家女孩的媽媽一樣,在孩子犯了錯誤時,把責備換一種說法,變成一種積極的安慰,就真的能獲得孩子發自內心的笑聲。

  我的侄子特別愛學習,但是因為拿筆姿勢不對,幾年前有次手指頭被磨出了一個大大的水泡,甚至有點發炎。

  但表嫂並沒有因此責怪兒子拿筆姿勢不對,而是對他說:“呀,我兒子真厲害,學習這麼刻苦,手都磨出泡了,以後肯定是個拿筆桿子的大文豪!”從此,侄子更加愛學習了,原本語文只能及格的他竟然當上了課代表。

  想必,如果當時表嫂揪著兒子拿筆姿勢不放,責備他一通,他暫時應該無緣當上語文課代表了吧。

  3

  讓孩子積極,我該怎麼做?

  單單一句話,真的可以影響到孩子積極與消極的性格。那麼,做家長的我們,應該怎麼聰明地說出“這句話”,讓孩子面對困難與錯誤,給他一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呢?

  先鼓勵正確的方面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人盡皆知的“半杯水”的故事。積極的家長會說“我們還有半杯水呢!”,消極的家長只會說“我們只剩半杯水了”。

  孩子天生都很敏感,其實很多時候,在他犯錯的那一刻,他自己也知道錯了。

  但如果你上來就給他一個劈頭蓋臉的責備,他就會變得消極。所以,先說點好話,總不會錯。

  語速語調有講究

  除了說話的內容外,我們還要注意講話的語調。

  同樣一句話,如果你音調很高,語氣很重,甚至句末都要加上幾個感嘆號,孩子聽見了首先的反應就是抗拒與防御,或者為自己辯解,又怎麼會打開心扉去理解你講的原因呢?

  相反,你應該用比較低的語調,平緩的語氣,先誇贊孩子做的正確的方面,然後再在適當的時候引出孩子的錯誤與風險。

  父母要積極地以身作則

       孩子都是天生的模仿專家。如果孩子的父母本身每天都唉聲嘆氣,或者憤世嫉俗,而且絲毫不在孩子面前掩飾這些負面情緒,那麼孩子當然也會下意識地變得消極、負面,甚至反倒成了父母的負面情緒“回收站”。

  有的孩子之所以很膽小,不敢犯錯,甚至犯了錯撒謊掩蓋,正是因為他知道,一旦父母知道了他犯了錯,肯定會給他很嚴厲的懲罰,而他只能“進化”出不良的心理行為來對抗這種潛在的傷害。

  因此,父母一定不能給孩子營造出一種對錯誤0容忍的形象,而是用平和、包容的態度,鼓勵孩子多嘗試,並適當為自己的嘗試承擔相應的正負後果,培養其責任意識。

  其實,決定孩子性格的,並不是一句話,而是無數句相同的話。

  他就是一張白紙,不管是涂上消極的藍色,還是積極的紅色,不管是一身怨氣,還是面帶微笑。

  手握水彩筆的,永遠是那位幕後的畫家。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