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謂的「舒服」,正在暴露你的教養
你會不會在心裡琢磨,不論是對一個人還是對一群人,這種只顧自己舒服和方便的行為真的非常自私,讓人難以容忍。
當年嚴復先生翻譯密爾的名著《論自由》的時候,特意將書名譯成《群己權界論》。大概在嚴復看來,人的自由就取決於是否能夠處理好個人與群體的界限問題。
當群體以某種名義肆意干涉個人的私人空間時,我們說這是個人自由的喪失。但是反過來,如果個人不顧群體的基本利益和道德底線,只考慮個人的舒服和暢快時,終將被社會所拋棄。
所以,往往在小事裡,能夠看出一個人根子上的修養。正應了那句話:自律方有自由,頂級的自律才是頂級的自由。
“舒服”正在暴露你的修養
母親摔傷住院,我從外地趕到時,她還在術後昏睡。
半夜突然聽見她問我:“人走啦?”
我一臉懵:誰走了?問她睡得可好,不料她說:“你以為我是睡著了?我是被吵暈的。”
原來,靠窗的床位原有一位大姐,病情不重,每天10點過來打幾瓶點滴睡個午覺便回家。
母親下午入院,除了骨折頭上還縫了10針,從手術室出來本該好好休息,不料那位大姐叫來兩位朋友聊天。
聊到各自婆婆,一個比一個能吐槽。沒有人覺察到母親術後疼痛的呻吟,最後還是住門邊病床的阿婆忍不住提醒,“你們聲音小點,我們要休息。”
次日十點多,隔壁床大姐來了,針還未掛上就開始打電話叫人作陪。
來的竟是牌友,說起前幾天贏的大牌,越講越興奮。隔著病床邊薄薄的布簾都能感受到說話者臉上的興奮勁。
正常人都吵得腦仁疼,何況受傷失血的人。我想張口提醒,母親卻搖頭表示算了。
門邊阿婆被吵得傷,兩次提醒她們,但聲音降下來沒幾分鐘又高起來,阿婆悻悻地拍打病床以示不滿。
阿婆掛完點滴去理療室針灸,剛出門,就聽見裡床那兩位說:“唉,這下舒服了。”
意思分明是說,阿婆走了,她們終於可以不受拘束嗨聊,全然不顧中間病床上被吵得頭暈腦脹的母親。
梁實秋說:“一個人大聲說話,是本能;小聲說話,是文明。”
不論聊天還是聚會,不顧及周圍環境,只圖自己舒服是自利,不為他人考慮更是自私。
人的本能都是讓自己過得舒服,只有控制自己一味求舒服的本能,才是對他人最好的體諒。
當你控制自己後再來面對世界,世界才能更舒服。
“舒服”的結果,你承擔不起
幾年前,單位組織到雲台山旅遊。
第一天就餐時我們桌上9個人,兩天下來人越來越多,開始兩個行政同事過來坐,第二天設計部汪主管也跑來我們桌。
我問:“什麼情況,咋都跑來啦?你們那桌明明很空啊?”
汪主管說:“沒法用語言表達,你們去吃一頓就知道。”
行政部小高立馬說:“羅經理,千萬別去,肯定吃不下飯。”
飯後小高悄悄說:“財務部新來的梁會計吃相太差,完全不顧旁人滿盤亂翻、挑挑揀揀。最恐怖的是,他喜歡將筷子放在嘴裡“吧唧”亂咬,然後再去夾菜。”
汪主管說:“他是吃快活了,我們可慘啦。我現在想起來還想吐。”
第二天遠遠留意梁會計,果真如她們所說。
吃相差的人我見過,比如人未到齊就先下手為強或是對主菜大包大攬,但能吃得嚇走同桌的真沒幾個。
旅游完回到公司,梁會計直接收到實習不合格的通知,想必一路上的表現公司有所耳聞。
馬未都曾說:吃相見人品。
一個人吃飯的樣子藏著他做人的根本,做人不僅要獨善其身,更要與他人和平共處。
有句話說:吃相好的人都相似,吃相不好的人各有各的毛病。吃相好的人心中都有為他人著想的善良,吃相不好的人一味圖口舌之欲,讓大家感到“吃一次就夠了”。
當別人對你唯恐避之不及時,人生之路只會越走越窄,機會越來越少。
舒服是“舍”和“予”的回報
保險經紀vilson為一件理賠案從香港來浙江做調查,經過小城約我見面。
我特意選了當地口碑最好的法餐廳。菜很快上來,餐具裡裡外外擺一圈。
我不懂西餐禮儀,對著大大小小的刀叉很尷尬,順手拿起一把刀切牛排。
結果,站在一旁的服務員“撲哧”一聲笑出來,肯定是用錯刀了。
Vilson為了替我解圍,拿起同我手中一樣的刀開始切牛排,並說:“刀叉無非是一種為人服務的工具,哪有那麼多講究。”
服務員和另外一個服務生對視一眼,臉上飄過一絲不屑。在他們眼裡,我們分明是不會吃西餐的土包子。
結賬時餐廳經理問我們用餐體驗,我以為vilson會狠狠批評服務員,沒料到他對經理說服務員很熱情,點單時給了很多中肯意見。
出來後,我問怎麼沒提“刀”的事?服務員本該讓客人更好更專業地進餐,卻因為自己懂嘲笑顧客,這難道不是一種失職嗎?
vilson說:
她們原本不懂,經過培訓才懂。我要是批評她,我也變成同樣的人。況且其他服務都很好,菜品也不錯,吃得很滿意。
那個瞬間,我在他身上看到除了帥氣之外的另外一種東西,說不上來,就是讓人很舒服。
事後我仔細想想,到底是什麼讓我覺得“很舒服”?大概就是vilson身上那種不苛責別人小錯誤,放大別人優點和付出的品質吧。
上半年,馮小剛怒斥服務員的視頻在網絡上大肆流傳。我倒不想因為這一件事就給馮導上綱上線,但是確實像別人說的那樣:你對待底層人的態度,透露出你心內的教養。
“舒”這個字由“舍”和“予”組成,要想活得舒服,就得學會“舍”和“予”。放下不快和失望,給予理解和包容。如此,方能舒服。
讓別人舒服,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養
我老家在皖南山區,小時候常有外鄉女人來乞討,我們稱呼她們“討飯的”。
那時候“討飯”是真的討飯,她們帶一隻破搪瓷茶碗,背一個布袋。
如果趕上飯點,母親會給她們碗裡盛上飯菜,沒趕上飯點,就往她們布袋裝一把大米。
有一次,飯點過後來倆女人,母親倒上熱茶,請她們坐下來聊幾句。
原來她們都是長江邊的災民,洪水淹沒良田和房屋,男人出去修路掙錢,女人結伴乞討為生。
聊到最後母親很不好意思地說,今天實在沒什麼吃的,男人碾米還沒回來,你們喝點熱茶暖和暖和再走。
她們走後,我問母親,反正你都沒啥給的,還不叫她們快走,窮聊天也沒用啊!
母親說:
你不懂,就因為今天實在沒啥給的,我能給的只有一張好臉一副好態度。人家出來討飯已是可憐,總得顧及別人尊嚴。
我似懂非懂,長大後方明白:有錢給錢、有米給米容易;難的是,你啥也沒有,不得不跟對方說“不”時,一張“好臉”才是讓對方坦然的唯一辦法。
汪國真曾說:
拒絕別人一定要委婉,因為沒人喜歡被拒絕。你的溫柔是對對方的安撫,也是給對方一個台階。
母親用她簡單而純粹的處世之道告訴我,最好的修養就是永懷仁慈之心,時刻讓別人覺得舒服,而不只考慮自己處境和困難。
一個人的修養是個複雜概念,無關學識和金錢,不隨手丟垃圾,不亂穿馬路,這些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訓化的結果。
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都會做到這兩點:
一是尊重一切人,大到領導長輩,小到服務生清潔工;
二是讓別人舒服,一個人表現自己的方式,並不是讓人覺得他厲害或是與眾不同,而是讓和他在一起的人感到舒服。
這樣的人,時刻用寬容理解別人,用理智約束自己。當別人獲得舒服的同時自己也能獲得快樂滿足。
鮑勃·迪倫曾說:“沒有人是完全自由的,即便是鳥兒,也有天空的約束。”
有約束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有“舍”有“予”的舒服才是真正的舒服。